

需求分类理论视角下老年教育课程设计与优化研究
作者: 梁年
[摘 要] 在老年教育课程的发展中,课程优化与创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从麦克拉斯基的需求分类理论视角出发,以佛山开放大学老年教育课程开设为案例,对佛山老年教育课程架构体系、特色品牌课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理论探讨。据此,进一步提出增设超越需求课程、形成特色影响需求课程、打造“余力”型贡献需求课程等实现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需求分类;老年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021-04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预计将从2022年的10%上升到2050年的16%,凸显出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社会倡议,期望通过老年教育,丰富闲暇生活,提高生命质量,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中国虽是后发老龄化国家,但具有人口基数大、发展迅速的特点。1999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0.3%,标志着中国进入老龄化阶段。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预计到2050年60岁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34.6%,老龄人口数量达到4.9亿,进入重度老龄社会。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以期推动老年教育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老年教育的需求分类理论为视角,以佛山开放大学老年教育课程开设为典型案例,阐述其课程架构体系、特色品牌课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参考。
一、老年教育理论基础
老年教育源于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Langrand)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1],认为教育贯穿人类每一个体的生命全程。老年教育被认为是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世界以及我国都得到了认可和实践。回顾历史发展脉络,早在20世纪30年代,老年教育便已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崭露头角,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进入20世纪70至80年代,全球范围内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的“第三年龄大学”,为老年人提供继续学习、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起,老年教育的制度化和本土化实践逐步深化,并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而在老年学的理论演进上,国际上也经历了几个显著的阶段:脱离理论[2](20世纪60年代初,能力衰退,退出社会)、社会活动理论[3](20世纪70年代,以心理和身体健康需求为导向,社会生活有助于保持生命力和对社会生活有持续性贡献)、生产性老龄化理论[4](20世纪80年代,老年人有能力从事产生社会经济贡献的活动,强调开发挥老年人人力资源)、积极老龄化理论[5](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2年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以上不同理论反映出人们对老龄化的认识不断深化,理念向更加积极的方向演进,并影响着老年教育的发展。
被称为“老年教育学之父”的美国老年教育开拓者霍华德·麦克拉斯基(1900—1982年),于1971年在为第二届白宫老龄会议撰写的《教育:问题与背景》中,首次提出老年教育的需求分类理论[6],如图1所示。该理论涵盖五个层次:应对需求(基本生活能力)、表达需求(学习乐趣)、贡献需求(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影响需求(影响社会或者环境发生有意义的改变)、超越需求(满足生命的意义、价值观和信念体系)。需求分类理论体现了老年人应受到适合年龄时代特点的教育,学习需求呈现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层次性的、多样性的状态,该理论蕴含着积极老龄化理念。以下结合案例展开具体阐述。
二、案例分析:佛山开放大学老年教育课程
佛山开放大学是广东省开放大学体系中较早开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市级开放大学。2007年,加挂佛山社区大学牌子,成为广东省电大系统成立的第一所社区大学;2015 年 9 月,成为首批加盟全国第三年龄大学联盟的学校,并于2016年5月率先开办老年教育;2019年,学校挂牌成立广东老年大学佛山学院。佛山开放大学对老年教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模式,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展示学习成果等多种形式,推进养教一体化。自2016年累计招收老年学员15期,400余个班,老年学员累计3.5万人次,是“广东开放大学老年教育示范校”,2021年获“广东开大体系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下面围绕该校老年教育课程架构体系、特色品牌课程进行阐述。
(一)多元化老年教育课程架构体系
佛山开放大学构建的老年教育课程架构体系大体涵盖校内线下、合作办学、社区教育和线上课程四类:(1)以学校自主办学为核心的老年教育线下课程。以2024年佛山开放大学春季老年教育自主课程为例,共开设了人文、艺术、技能、体艺四大类主题课程,包括保健、语言、游学、书法、绘画、舞蹈、乐器、声乐、应用、摄影、工艺、形体、体育、太极14个专业,36门课程,56个班级,老年学员1433人次。(2)学校与校外培训基地合作办学的老年教育课程。如学校与佛山市银河里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开设形体舞、瑜伽、电钢琴等老年课程班。(3)学校与街道、社区/村居多方协作打造社区老年教育课程。佛山开放大学创新探索社区与老年教育项目孵化机制,每年开展百余项“走进社区”老年教育活动/课程。如2024年学校与德和社区联手打造“AI走入家庭”(如AI防诈)系列课程。(4)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老年教育线上课程。借助学校自主研发的“开心老友记”微信小程序,学校提供灵活约课、免费送课(如党建下基层、佛山市社科联送课)等,为社区老年人群提供线上线下公益课程。
(二)具有佛山特色的老年教育品牌课程
为推动老年教育、老年游学和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岭南文化影响力,佛山开放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省级示范校,积极探索并启动了游学工作的创新实践。
一是省内岭南文化游学。已开展多期走进“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的社区老年教育线下活动。学校组织多次现场调研,对佛山市“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党建活动路线展开实地考察调研,包括南海区九江镇“诗酒渔场 烟火九江”路线、高明区“金色丰收”路线、高明区“红色印记”路线等。带领老年教育学员3期走进“百千万工程”或乡村振兴示范点。
二是跨省“对口帮扶”黔东南游学。佛山开放大学开展了“行摄岭南”主题摄影采风活动。2023年学校老年教育两个手机摄影班老师和30余名学员参加该活动。同年9、10月,学校相继又组织了2期“悟道声光影,行摄黔东南”老年教育研学活动。黔东南州和佛山电视台相继进行报道,佛山开放大学被授牌“佛山协作帮扶黔东南社区(老年)教育基地”。
(三)基于需求分类的佛山老年教育课程分析
基于需求分类理论视角,佛山开放大学老年教育课程涵盖应对需求、表达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四个层面。其中表达需求课程占80%以上,而超越需求目前还没有课程。各层次需求课程见表1。这些课程的分布,反映了老年教育的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度集中在表达需求和应对需求,反映了老年人对“娱乐休闲、保健养生”的需求特别旺盛。二是有一定的影响需求和贡献需求,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课程,包括游学和剪纸、软陶、粤剧等佛山传统文化,老年人提升自身素养,有利于隔代教育和社会服务。三是未能从课程上反映出超越需求。但是随着老年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寿命更长,超越需求会越来受到重视。
三、老年教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分析基于需求分类的佛山开放大学老年教育课程案例,发现其老年教育课程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设立缺乏老年学学科的理论指导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生命周期中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应遵循终身教育、全生命周期的视野设计课程,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和积极老龄观的理念,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然而,目前的课程多数是以建立兴趣为主,依据老年人感兴趣的方面设立课程,是一种“按需”设立课程的方式[7],缺少基于老年学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引领。
(二)课程体系未能凸显“教育”功能
我国老年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基于老龄工作的需要,落实党的“老龄方针”,解决“养老”问题。随着我国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的价值功能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纲要》提及“办好老年大学,扩大覆盖面”,这是“老年教育”最早在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体现。2016年,《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确定老年教育属于“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加挂老年开放大学牌子,在全国、省、市、县区各级形成开放大学体系老年教育网络,使老年教育的 “教育”属性和教育功能更加明确。从本研究的案例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体现娱乐功能的多,体现育人功能的少。“如果缺乏教育元素,没有育人目标,老年教育只能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年活动形式,既无法达成提高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又无法推动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8]
(三)课程体系缺乏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开设什么课程,以及如何建设,基本上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开设,没有统一的老年教育的教材、 没有相对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对标教育方针,以实现教育的价值功能。诚然,老年教育面对的对象是老年人,有其教育的特殊性,但只有把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老年教育的价值目标。这就要求对老年教育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有科学的顶层设计,以指导各老年大学参考和遵循。
四、老年教育课程优化建议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需求分类理论视角出发,针对老年教育课程,提出未来需围绕从超越需求到应对需求的不同层次老年教育需求,拓展多层次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丰富老年教育课程,满足老年人学习的多样性需求。具体包括:
(一)增设哲学与心理学等超越需求课程,满足老年人群高层次需求
超越需求作为满足生命的意义、价值观和信念体系的需求,其课程开发在国内处于基本空白状态,因此需要着重填补超越需求方面的课程。例如开设哲学、心理学等引入深度思考的老年教育课程。哲学课程可帮助老年人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生和世界,探索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心理学课程则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并掌握应对各种心理挑战(如孤独感、焦虑等)的有效方法。超越需求课程是对老年人群精神世界的关怀和尊重。以科学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引导老年人再认知、再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最终目的,以超越自我,坦然面对生命终结。超越需求在高龄(80岁以上)老年人中显得更重要。
(二)打造有特色的影响需求课程,重点构建老年教育文化传承品牌项目
影响需求作为满足影响社会或者环境发生有意义的改变的需求,其课程开设有利于个体的社会价值实现。对于老年教育,文化传承课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满足老年人群影响需求方面的追求,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未来需深入挖掘和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将地域特色与老年教育课程内容相结合,构建老年教育文化传承品牌项目,如传统手工艺制作、非遗文化体验等,以更好地理解、传播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