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作者: 任兆欢[摘 要] 教学工作作为民办高校的工作重心,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队伍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了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066-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民办高校在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民办高校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问题尤为突出。
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办学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其建设好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效能。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不仅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更能有效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作为保障高校正常运转的核心工作,其水平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它是贯彻学校办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在本科合格评估的20个二级指标中,教学管理被列为其中之一,可见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内容繁杂多样,涉及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运行、实习实践管理、毕业设计管理、学籍管理、考试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研教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而影响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和高效运转[1]。
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的基本要素,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人员分别负责教学管理中的各模块工作,作为教学管理中的桥梁和纽带[2],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实施者,还是教学活动的服务者,不仅要服务全校师生,还要对接各个二级学院以及其他各个部门,工作内容极其繁杂,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一支专业化、高质量的教学管理队伍能有效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高效运行,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学校形象与品牌价值,增强学校竞争力。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学校自身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还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
(一)学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民办高校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加,目前各民办高校对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日渐重视,大部分高校不仅着力于做好基础设施和教学保障,而且不断深耕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工作。
尽管如此,民办高校还是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有部分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资源,但往往忽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部分民办高校认为教学管理只是排课、组织考试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却忽视了教学制度建设、教学教研改革、科研等重要内容,尤其忽视了教学管理队伍作为以上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部分民办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3],导致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组成比较复杂,大部分是从其他部门抽调,一部分是刚留校的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其专业水平不够,其教学管理工作不够科学、系统、专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由教师兼任,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兼任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管理工作,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4]。
(二)教学管理工作繁杂,管理人员编制不足,团队协作有待提高
教学管理工作涉及学校教学的整个过程,范围较广,除了日常的教学运行保障、教学建设、考试考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毕业设计以及实习实践之外,还有一些突发工作、临时事件、疑难杂症等。笔者认为教学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还有服务。随着民办高校各项工作日益完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平均1名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要服务1200名左右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忙于繁杂的日常教学管理和处理疑难杂症,久而久之难免产生负面情绪,导致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只做分内之事,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人员之间情感交流,导致团队协作不够协调等。
(三)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够,创新意识薄弱
民办高校的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是公办院校的退休人员,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可能存在照搬照抄原来院校模式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来自教师岗或者其他部门,或者刚刚毕业的毕业生,由于缺少专业的入职培训,教学管理专业知识储备不够。
教学管理人员由于忙于日常教学事务和教学保障工作,无暇自主学习专业知识[5]。民办院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较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和知识基本来自老带新或者自行摸索。由于教学管理人员待遇低,流动性较高,“老带新”的学习模式出现断层现象,使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运行更加困难。
民办高校缺少对教学管理人员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薄弱[6]。很多民办高校比较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教师优厚待遇,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相比之下,却视教学管理为辅助性工作,教学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较低[7]。在职称晋升、薪资提升方面,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单独的通道,与高校教师处于同一赛道,其竞争力处于弱势,这些状况不利于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只想完成日常工作,不想创新改革、与时俱进。
(四)缺乏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工作效率低
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不是孤立的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而是一整套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应包括物质方面、制度方面、思想方面,其中物质方面包括软件和硬件设施。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达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效果。
目前,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资金问题,教学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均未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导致教学管理现代化迟迟未能推进。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学管理工作应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化为现代化管理模式,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现代化管理手段掌握不够,仍停留于原有的传统教学管理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化教育。
由于教学管理软硬件设施无法达到现代化管理的需求,一些教学管理工作通常采用人工统计处理,耗费大量人力资源,而且准确率难以得到保障,工作效率不高,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教学管理工作任务重,时效性强,教学管理工作繁杂多样,亟待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的革新,建立并完善现代化制度体系。
三、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而教学管理则是基石,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所以,建设强大而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规模和发展需求,结合学生和教师的比例,科学合理地配置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其次,引入教学管理人员时必须把好审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以确保其能够胜任这一重要职责。同时,学校可以积极借鉴其他高校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此外,应根据教学管理人员的年龄、专业背景和个人特点等方面综合评估,合理安排工作职责,以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优势和潜力。总之,建设强大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审慎引入、规律遵循,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提高办学质量,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推动学校向更高水平发展。
另外,要合理搭建学校教学管理队伍框架。学校教学管理队伍一般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二级学院组成,但目前由于经费、编制、资源等问题,部分民办高校配备的教学管理人员严重不足,队伍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学校应根据教学管理需要,搭建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如二级学院分别设置教学秘书、学生事务秘书、行政秘书等。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二级院系与教务处、师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学秘书管理制度,合理规划教学秘书职业发展路径,打通岗位上升通道,增强教学管理秘书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为二级学院配足配齐教学管理人员,设置教务办公室,形成学校、二级学院两级联动教学管理体系,优化教学管理模式。
(二)加强教学管理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
民办高校办学体系日益完备,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高校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例如,部分办公、教学设备老旧,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公效率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学校对此应及时更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学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软件系统以及网络升级对高校至关重要,部分民办高校的软件系统、网络等尚未达到现代化建设的要求[8],这迫使教学管理人员沿用传统工作模式,不仅效率低、出错率高,而且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例如,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仍然采用线下传统方式打印成绩单、在读证明、申请学籍异动等,不仅给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造成极大不便,而且耗费大量人力,易出错,且资料存档处理困难。所以,学校可以采取一站式服务,例如,可以通过教务系统自助生成电子成绩单、在读证明、申请学籍异动等,不仅释放了人力、物力,而且在统计和电子留痕方面颇具优势,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方便管理。学校应遵循教学管理规律,根据自身规模和发展需要,加强教学管理投入,及时完善软硬件设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以此来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建立学习型教学管理队伍,提供更多培训和进修机会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建立一支学习型教学管理队伍[9]。完善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和体系,提供多种培训和进修机会,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不断推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10]。
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短期、中期、长期分阶段培训等。重视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发展,开展岗前和在职培训,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更多深造机会,聘请校内外教学管理专家,为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专业技能,选派教学管理人员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长效培训机制。打造更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在职读研、读博,提高自身学历。
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要求,适当实施人员全面化培训和岗位多元化培训。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和非教学管理人员轮岗培训,为学校培养教学管理后备力量,同时让教学管理人员了解更多其他工作。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从学校全局工作全面考虑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轮岗培训,打造一人多专的复合型教学管理人才,更好地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凝聚团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