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

作者: 薛茜

[摘           要]  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是研究生教育的展现,体现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精神面貌。它为研究生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学术平台,也为研究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学术水平、演讲能力的机会。

[关    键   词]  学术论坛;硕士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137-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先后实施两轮综合改革,加快建成研究生教育大国,整体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稳步迈进,取得历史性成就[1]。学术论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为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效平台。研究生学术论坛是学校教育的展现,可以体现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精神面貌,是学生层面级别较高的学术活动。它为学生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学术平台,也为研究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学术水平、演讲能力的机会。

一、举办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意义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应高度重视各高校间的学术资源共享和学术互动。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是学生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主要平台,各高校应建立常态化学术交流平台,规范学生学术道德和提高学术能力。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国戏研究生论坛”已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品牌和传统学术活动,每一届论坛的主题均与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相关。中国戏曲艺术在传承、扬弃、继承、创新等问题上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把理论研究放在突出位置,这是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论坛是面向学校、社会传递青年人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学术思想平台,是学习、传播、发展戏曲艺术的阵地之一。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开展专业知识交流、促进学术研究、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同时可以提升高层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有效途径[2]。

(一)提高科研能力

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论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选题,开始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术问题研究的主动性。论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延伸,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相互融合、补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校内外的学术交流,可使学生聆听不同的学术声音,从而开拓学术视野,形成知识互补。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选手参与论坛需要收集相关专业文献资料或学术采风,从研究选题、提炼提纲、撰写论文,到制作PPT、PPT演讲、修改论文,全程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严谨的治学精神。

(二)塑造学术道德和学术品格

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不仅是学术论坛,同时也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塑造学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品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论坛是指引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载体,增强了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实践性。论坛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意识,有利于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年轻人的社会阅历较少,缺少社会实践,容易受社会不良舆论影响,论坛所表现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导向,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

(三)促进成长成才

硕士研究生是学术论坛的主创人员,从论坛的筹备、策划、宣传、舞台设计、导演、彩排、会场组织到论坛后期稿件的整理、校对等各项工作基本是由学生独立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活动是学生培养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直接的经验教训,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逐步与社会接轨。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有助于优化校园文化,营造团队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严重,实践活动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活动之一。通过具体的活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与同学间的沟通,也可愉悦心情,调节心理状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工作成效,对自我能力有一定的认识。

二、“国戏研究生论坛”的筹备与举行

(一)论坛筹备

论坛由原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处主办,全体研究生参与,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举办前1~2个月发出通知,主要面向我院在读研究生征集论文,其他院校研究生均可参与,论文可涵盖艺术学科类各个领域,鼓励研究生提交与戏曲艺术方面相关的论文,内容需积极向上,主题鲜明,逻辑清晰,语言顺畅,严禁学术不端。参加论坛的学生需先由导师审核论文,审核通过后提交导师推荐申请书,并由导师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本院学生提交的论文由我院专业教师评分,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前20名学生进入论坛的PPT展示与演讲环节;院外学生提交的论文由我院专业教师评选出相应比例的优秀论文,然后其选手进入论坛的PPT展示与演讲环节,不参与奖项评选,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入围名单在我院研究生相关网站或公众号公示。

“国戏研究生论坛”的前期筹备工作均由研究生团队独立完成,论坛成立组委会,负责总体规划、组织、协调等工作,保障论坛顺利进行。组委会下设六个部门:演出部,负责舞台设计;负责选手视频和现场拍摄;负责现场灯光、音乐等调试。学术部,负责论坛相关通知、新闻的撰写;负责收集论文;负责PPT收集整理;负责现场统分、记分;负责论文评选;负责论文出版工作。综合部,负责筹备工作的安排;负责制定总体工作计划、阶段工作安排;负责网络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负责论坛筹备工作进展情况的协调督办;负责相关办公用品等设备的采购;负责财务管理工作。设计宣传部,负责设计海报和节目单、制作宣传片及发放邀请函;负责记录、收集、整理、保存论坛各项工作的图文、影音资料;负责整体论坛的策划和组织实施;负责与媒体联系及宣传报道。外联部,负责确定嘉宾名单,并发放邀请函;负责礼仪队的管理。生活部,负责获奖礼品的采购;负责论坛所需的生活物资采购。

(二)论坛的举行

论坛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PPT展示、专家点评、评委评分、评奖四个部分。PPT展示,每人限时演讲7分钟,学生以PPT的形式,向评委和观众展示自己论文的观点、创新之处。专家点评,邀请评委中的专家代表对论坛进行点评,从专家客观、全面的点评中,可以使每位选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术成果,发现不足,继续改进。专家点评环节是一次对选手科研思维的启迪,从实践方面提升了选手的科研能力,以及选手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对所研究专业的学习兴趣。评委评分,论坛评分采用百分制标准,包括演讲内容、语言表达、仪容仪表、时间把控、综合印象五部分。

迄今为止,“国戏研究生论坛”已举办了十二届。其中,第三届“国戏研究生论坛”举办正值我院60周年校庆之际,研究生为论坛创作了主题曲《韶韵芳华》,广受好评。第五届“国戏研究生论坛”首次邀请了北京其他高校的研究生代表,搭建了我院同其他高校研究生交流的机会。第七届“国戏研究生论坛”受邀代表除了北京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代表,还有来自南京艺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的研究生代表,扩大了研究生学术交流的范围。第十届“国戏研究生论坛”首次运用了现代媒体,由“青年之声”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并同步至网易公开课,扩大了传播的受众面。

(三)论坛后续事宜

每届论坛结束后,原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处会对所有研究生投稿的文章进行质量检测,符合要求的文章汇总成文集出版,目前已经出版十本论文集。论文集涉及专业较为广泛,包括音乐、戏曲教育、戏曲美学、戏曲舞台美术、戏曲史论、戏曲表演、戏曲名著、戏曲文献、经典剧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动画、演出市场、院团经营管理模式、文化交流、戏曲影视作品、戏曲现代化建设等。论文集的出版是对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肯定与支持,也是向社会展示我院研究生对戏曲艺术思考与探索的平台。

三、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现状及问题

(一)学术论坛现状

目前,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基本由各高校自行组织举办,没有统一的相关要求,而博士生学术论坛则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为全国博士生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思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以博士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为主,同时,积极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博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学术能力。2003年10月,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3]。

目前,国内有一些高校中的学术论坛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成果也较为显著。北京大学设立了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该项基金由学校拨款设立,由研究生院负责统一管理和使用[4]。此外,北京大学还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北京论坛,是经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开展的。清华大学主办的清华论坛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高水平、成系列的学术论坛。论坛主题立足发展前沿,覆盖广泛的学术领域,邀请了众多杰出学者参与其中[5],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共举办一百讲。我们应借鉴其他各高校学术论坛的经验,开展富有特色的学术论坛。

(二)学术论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历年“国戏研究生论坛”材料的整理,对部分参与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的选手进行调研以及对全国各高校学生学术论坛的资料收集,我们发现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存在一些问题。

1.论坛形式单一。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形式较为单一,局限于学生讲—评委听—评委评分的固定模式。论坛中,互动交流和现场辩论的环节较少,缺少“论”的重要元素,没有形成对学术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造成了在论坛中演讲大于学术交流的问题,无法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随着新型的传播方式不断涌入,单一的论坛形式成为高校学术论坛发展的短板。

2.论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理念。论坛主题是整个论坛的灵魂,指引着论坛的走向,但往往每届论坛的主题均为相似,导致选手的演讲主题也颇为雷同,没有创新的学术观点,使论坛无法取得预期成效。论坛在选题方面,应选择有助于学科发展的主题,并且能对国家战略发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增加论坛的活跃气氛。艺术院校的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在艺术创作方面较有热情,我们应引导学生把对艺术创作的热情转化到学术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3.学生参与度不高。硕士研究生的平均年龄均在24岁以上,思想较为成熟,有自己的学习工作计划,对集体活动参与度不高,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集体凝聚力相对较差,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思想较为活跃、有个性,更加重视自我发展、展现个人能力和技能,缺乏对学术活动参与的兴趣。高校应该给学生创造更为活跃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论坛中,并从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