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院校德智融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马国丽[摘 要]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应将德育渗透进智育中,并始终贯穿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德智融合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参考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智融合成功经验,分析职业院校影响德智融合实施成效的因素,探寻职业院校德智融合育人成功路径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意义。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德智融合;现状;问题;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077-0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和教育模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在德智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一、职业院校德智融合的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一)调查对象
此次实践研究调查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为对象,调查方式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其中,教师版150份,有效回收133份,有效回收率达88.67%;学生版950份,有效回收929份,有效回收率达97.79%。问卷涉及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环境艺术系、计算机管理系、基础教学部4系1部共17个专业。教师版样本特征包括:任教学科类型、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任教学科比例为思政课6.02%,文化基础课31.58%,专业课(理工类)56.39%,专业课(人文社科类)0.75%,体育3.01%,其他2.26%;男36.84%,女63.16%;年龄比例:25岁及以下2.26%,26~35岁46.62%,36~50岁43.61%,51岁及以上7.52%;教龄比例:3年11.28%,3~5年17.29%,6~15年46.62%,16~30年21.05%,30年以上3.76%;职称比例:初级36.09%,中级40.6%,副高22.56%,正高0.75%。学生样本特征包括:专业、性别、年级。专业比例为文科类2.91%,理工科类66.2%,其他类30.89%;男71.04%,女28.96%;年级比例为:一年级27.21%,二年级23.78%,三年级28.87%,四年级19.69%,五年级0.44%。
(二)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分别设置25道题和18道题。教师版单选题共有22题,多选题1题,排序题1题,填空题1题。问卷结构如下:(1)单选题:性别、年龄、所在单位、任教学科类型、教龄、职称、对课程德育的了解程度、任教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任教学科德育渗透的适合度、是否参加过德育融合课程相关培训、是否认同所有课程都具有德育渗透作用、讲授课程是否蕴含德育价值、德育渗透在学校工作中地位怎样、课堂教学中是否经常进行德育渗透、备课时是否会渗透德育内容和手段、教学过程是否有较多德育方法与手段、习惯采用的德育渗透方式、对当前学校课程德育渗透工作实效性的看法、自己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重智轻德”的观念、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投入的精力、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程度、是否将学生学习过程的道德表现计入学生考核,共计22道题。(2)多选题:你认为课程存在的道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排序题: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由高至低排序。(4)填空题: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德育渗透做法举例说明。学生版单选题共有14题,多选题2题,排序题1题,填空题1题。问卷结构如下:(1)单选题:性别、学校、就读年级是否是中职、是否五年制高职、目前就读年级是否高职高专、就读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结合教学内容对你进行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正面引导或教育、方式有哪些、学习过程中你是否会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及赞同并内化教师的思想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对你的公平意识及道德意识等价值观念具有重塑影响、教师是否有不公平对待学生的现象、你的任课教师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将道德表现计入成绩考核、教师能否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违国家大政方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进行管理、任课教师德育时常用的方式,共计14题。(2)多选题:哪些学科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你进行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正面引导或教育,影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效果的主要原因,共计2题。(3)排序题:请将影响你的道德品质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选项按照由高至低进行排序。(4)填空题:你对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有哪些好的建议。统计调查结果发现职业学校实施德智融合势在必行。
二、职业院校德智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部分高职院校对德智融合教育认识不足。新时代背景下应将德育渗透进智育中,并始终贯穿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新时代,职业学校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掌握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必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确立职业理想信念、拥有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它是价值性和科学性在职业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为实现培养具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打好基础。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方面做得比较领先,但是个别职业学校,德育和智育各自形成了毫无关联的学科体系,承担着独立的职责,难以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教育教学逐渐趋向智育化。
我国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德育为首,但在部分职业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德育往往被忽视。还有个别职业学校在招生和就业的竞争压力中逐渐淡化了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体系中专业课教学呈现应试化、智育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枯燥灌输知识,学生则机械被动地承受,认为考出好成绩就能找到好工作,重智轻德。有的学校也意识到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智育中渗透德育,但由于对德育长期性、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认识不清,未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也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此外,即便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由于形式主义影响也是不伦不类,德育内容抽象空洞,不足以解释当前简单的社会现象隐藏的复杂而深刻的德育道理,根本无法适应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既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又不能使其认同,更难促其内化。此外,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受社会上功利主义影响,在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中严重缺失,大大削减了德育在职业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对学生的吸引力。长此以往,重智轻德,恶性循环。
(二)教师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6~15年教龄的教师,因其能自觉关注学生,会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要出发,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他们更能注重教育过程的德智融合。实施德智融合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如果不能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德智融合教育结果就会差强人意。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育者不能充分发挥德智融合作用的主要表现有:
职业学校中部分教师对课程德育的了解程度不深,对所任教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任教学科德育渗透的适合度缺乏认知,甚至有人质疑德智融合的地位。个别教师认为自己所授课程并不蕴含德育价值,不认同所有课程都具有渗透德育的作用,还有极个别教师认为德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并不重要,从而极少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备课时更不会把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手段写进教学设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进行德育渗透,或无从下手。
德智融合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这些特殊性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素养,还要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等能力素质。然而,在有些职业学校中教育教学队伍是由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共同构成的,教育者素质不一。首先,兼职教师缺少德育融入课程的相关培训,大多数是由相关专业转化来的。其次,有些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有比较多的德育渗透方法和手段,会用潜移默化、寓意于景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但仍有部分教师简单直白地说教,加之与德智融合相关的学科课程建设不完善,使德智融合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三)学生方面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德智融合教育的对象,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德智融合教育过程中,不应该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是德智融合实施内容、方法和政策的基础要素,而在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脱离了德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很多学生只是忙于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闲暇时间则被各种“快餐式娱乐活动”占据。在教育教学中,希望教育者可以尊重他们的思想,自由、民主地交流,而不是简单直白地机械说教。
职业学校理工科学生较多,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是职校学生逐步掌握某一领域专业知识和具备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并不能解决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冲击。当代职校学生成长于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为其扩大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少职校学生也因缺乏自制而沉迷网络,迷失方向。他们被数字、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包围,网络上各种社会现象、观点、观念让其眼花缭乱。职校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知识构成、思维能力所限,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错误价值观念影响。
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模糊不清,缺乏专业课程德育元素的挖掘和渗透过程。传统的德育课程内容具有思想化、格式化、政治化特点,单调乏味的机械说教容易使充满青春气息和勃勃生机的职校学生产生排斥或旁观者心态,不能将德智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们迫切希望教师结合学科内容,结合职业发展、课堂管理、操作方法、氛围营造进行入脑入心的德育。
(四)家庭方面
职校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观点极易受其家庭影响。很多时候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其在学校逐渐接受的德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父母清楚地知道知识和人才竞争的重要性,他们希望子女掌握更多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因而对孩子的智育水平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样的标准和要求下,父母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进而使很多家庭教育走入误区: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和分数,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学科上花费的精力。重智育,轻德育,反映出不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有些家长极其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得分数者得天下”,为了让孩子得到高分,盲目让孩子参加各种校外提分辅导机构,完全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往往造成孩子“重智育重成绩”“有成绩无理想”或“高分低能”或“高分失德”。家庭德智融合教育意识淡薄,有很多职校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行,品德问题可以毕业后走向社会学、慢慢学;教育内容有失偏颇,重视知识学习,缺乏思想品德、政治、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法上,缺少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孩子不沟通则已,一沟通就冲突。很多家长也重视家庭中的德育,但是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既过分溺爱,又简单粗暴。这种方法忽视了“德育”“智育”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协同发力。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私、孤僻、任性、多疑,意志力薄弱,缺乏自信,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有可能阻碍孩子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五)社会方面
首先,新时代,信息“爆炸”,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人才竞争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受“高知识意味着高收入,精技术意味着高报酬”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诸育”中,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一些企业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人才的获得,轻视了品德的重要性。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社会上仍在变本加厉地削弱德育,孤立、片面甚至是揠苗助长式地抓智育,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社会失衡教育,势必造成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这些高分低能的职校生出现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