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力区域“大健康”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景区应急救护能力的研究

作者: 曾露琳 陈楸

高校助力区域“大健康”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景区应急救护能力的研究0

[摘           要]  为了探索高校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项目助力区域“大健康”建设,特别是在提升乡村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的应急救护能力方面,研究以安顺市的旅游景区为案例,在对当地景区工作人员、居民及游客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评估当前救护能力水平,并探讨了如何以高校资源提升这些能力的可能路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绝大多数受访者知道急救电话且能正确拨打,但在具体急救技能的掌握上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处理较复杂急救情况如心搏骤停、电击伤及煤气中毒等方面。研究建议高校可多方协作,多途径开设更多实操导向的急救技能培训,以提高景区应急响应能力。

[关    键   词]  区域“大健康”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应急救护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141-04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强调提升公民院前急救能力,《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文件同样倡导提高国民应急救护能力。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尤其关注急救能力,尤其是偏远乡村景区,因医疗资源缺乏,现场救护能力直接影响急救效果[1]。高校作为知识与技术的中心,有责任参与区域健康建设。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培训项目,研究通过对安顺市主要旅游景区的1067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急救知识和培训需求信息,评估不同人群的急救能力差异和培训需求,强调个人急救素能提升能减少伤害,提升旅游体验的安全感。

一、乡村旅游景区应急救护能力现状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本调查问卷的目标群体是安顺市景区工作人员,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等方面。二是被调查者急救素能的自我评估,这部分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景区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培训需求的调查。

为充分了解安顺市景区工作人员的急救素能情况,我们在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期间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67份,收回有效问卷106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本研究主要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在安顺居住情况等方面了解安顺市景区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表1所示。

如上表1所示,景区工作人员以极高比例占据调查主体,达到90.25%,表明主要调查对象为直接与景区运营相关的人员。景区居民占比次之,有8.06%,显示了居住在景区周边区域的人口比例。游客和景区民警、消防、官兵的比例较小,分别仅占1.59%和0.09%,这反映了调查主要聚焦于常驻人群而非临时访客或安全保障人员。

从年龄分布来看,31~50岁的中年人群占据了大多数,这个年龄段通常代表了较为稳定和经验丰富的劳动力。教育背景显示,多数受访者具有至少中等教育程度,其中初中教育水平的占比最高,说明该地区可能有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的潜力和需求。

(二)结果分析

1.急救知识普及程度

在本调查中,数据清晰地显示了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以下是详细的数据表格呈现,反映了受访者对急救电话知识的普及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受访者(98.5%)知道急救电话并能正确拨打急救电话,这个比例说明在受调查的安顺市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中,急救电话的知晓率非常高。这可能与近年来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公众教育和安全意识提升方面的努力有关[2]。尽管急救电话的知晓和正确使用率很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具体的急救操作技能也同样普及。

2.具体急救技能掌握情况

尽管急救电话的知晓率极高,但具体的急救操作技能在安顺市旅游景区中的受访者之间呈现不均匀的掌握情况。以下数据表展示了受访者在几种基本和高级急救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

单项急救技能的掌握是公众健康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3的数据来看,各项技能在受访者中的熟悉程度普遍较低,但多数受访者对这些技能有一定的了解。仅有约不超过15%的受访者表示对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技能熟悉,而超过50%的人表示“知道一些”,心搏骤停现场处理(CPR)和气管异物处理的熟悉度仅有10%左右,这表明虽然大多数人有基础的了解,但真正能够有效操作这些技能的人数非常少。

综合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从表4的数据来看,烧、烫伤和电击伤技能的熟悉程度极低(不到10%),表明对这些高风险场景的应对能力不足。淹溺、中暑、交通意外、火灾和煤气中毒的熟悉程度略高,但多数未超过15%,意味着在这些常见的紧急情况下,现场急救人员的应对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技能中,即使是较为“知道一些”的比例也普遍不高。

这些数据反映出虽然一些基础急救技能已较为普及,但在处理特定复杂紧急情况时的能力仍需通过增加实操导向的培训提升[3]。这种培训不仅能增强受训者的自信心,还能提高整体的急救效率和成功率,尤其是在旅游高峰期或面对大规模紧急情况时。

3.急救培训需求

在本调查中,对于是否愿意参加急救相关培训的问题,绝大多数受访者表达了积极的态度。以下是详细的急救培训需求和偏好数据。

从表5看,有93.2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参加急救培训,表明大多数人希望提升急救能力,尤其在可能发生意外的旅游景区。表6显示,观看视频是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其次是线下培训班和讲座。这表明设计急救培训课程时,应结合线上和线下资源,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和时间安排。

这些数据强调了急救培训在提升公众应急响应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尤其在高风险环境如旅游景区。高校和地区卫生部门应合作开发和推广适合当地社区的急救培训项目[4]。

二、乡村旅游景区应急救护能力的薄弱点分析

(一)基础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程度不足

尽管大多数受访者了解急救电话并能正确操作,但是更为关键的救护技能如火灾、淹溺、中暑等综合技能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在处理急性心脏事件或严重外伤时,迅速而精确的技能操作尤为重要,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风险[5]。调查显示,对于复杂的心搏骤停急救操作,绝大多数人的技能掌握水平仅停留在初级阶段,这暴露出乡村旅游景区在基础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方面的重大不足。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机会、普遍的急救意识不足以及专业教育资源的匮乏。

(二)高级救护技能的缺口明显

在处理电击伤和煤气中毒等需要特殊知识和熟练操作的综合救护技能方面,乡村景区的工作人员几乎无法提供有效救援。有效操作这些高级技能通常需要更加专业的训练和实际操作经验,然而现有的调查数据显示,这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不足以支持技能的普及和学习。高级救护技能的缺乏不仅降低了紧急医疗情况下的有效响应可能性,而且在真实的紧急情况发生时可能导致伤员得不到有效救治,增加了潜在的安全风险。

(三)教育和培训资源的不足

尽管乡村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和居民普遍显示出对急救培训的高度需求和参与意愿,但现有的教育和培训资源不足依旧是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急救培训面临资源配备、合格教育人员及专业设备的多重挑战。这种资源的缺乏严重限制了急救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使即便是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操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普及和练习。

(四)应急救护文化的不成熟

急救文化在乡村旅游景区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历史上的资源配置不均和教育的忽视。在许多乡村景区,尽管面临较高的安全风险,关于急救重要性的公共意识却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政策推广和社区教育活动使急救文化未能成为社区共识,结果导致在紧急医疗情况频发的地区,公众也可能没有意识到学习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三、高校助力区域“大健康”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景区应急救护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合作框架

医学类高校、地方政府、医疗机构以及旅游企业多方联合,应首先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的应急救能力,共同推动区域“大健康”建设。达成共识、多方联动,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多途径开展培训。建立有效的数字化资源库,集中存储教育材料、培训视频、最新的急救研究成果等,方便所有合作方及时获取和更新所需信息。整合各方资源进行专业设备和设施的共享,利用医疗机构的实训设施进行紧急情况模拟训练,或在旅游景区设置实战演练的场地[6]。高校应与医疗专家和应急管理专家合作,根据乡村旅游景区的具体需求和常见风险,开发适合的急救技能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从基础到高级的急救技能,设计成模块化项目式的培训内容,便于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同时,根据区域特点,结合现代化手段,比如虚拟、智能化等,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培训模式,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乡村地区的人员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培训。

(二)加强实操培训和模拟演练

医学类高校需要调动其医学和健康科学领域的专业资源,开发一系列与乡村旅游景区常见紧急情况相匹配的实操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从基础急救技能到高级急救操作,如心搏骤停复苏、重度创伤处理、毒物中毒急救等。同时利用模拟实训中心,引入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医学模拟训练系统与设备,如VR虚拟系统、模拟人、自动化医学模拟训练器等,为学习者提供接近现实的操作体验。在具体的培训实施上,根据景区需求与特点,将培训内容模块化,应包括急救知识的基础理论与常用的急救技术,同时开发特色的景区急救模块。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紧急医疗情况,让每位参与者都有机会亲自实践心肺复苏(CPR)操作、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止血、包扎等急救技能。此外,训练中应加强突发事件的应对演练,尤其是模拟火灾、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紧急逃生和伤员的救助,依托实际操作,提升工作人员在混乱环境中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心理承受力。高校还应定期组织模拟紧急事件演练,这些演练可以在校园内或直接在旅游景区内进行,测试学习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参训人员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真实环境中的操作细节和协调通讯流程,从而在真正的紧急情况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急救。

(三)发展远程教育和技术支持

为解决偏远乡村地区在教育资源显著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急救教育和培训领域,高校可以采取创新的远程教育方法弥补这一缺口,发展一套全面的远程教育项目,利用高校自身在医学和健康科学领域的专业优势,为这些地区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技能培训。同时开发一个综合的在线学习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提供基础和高级急救课程的视频和文本教材,还应包括互动式学习元素如模拟测试、场景模拟等,用于增加学习的实际操作感和紧急反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线课程,高校还应开发专用的移动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不仅可以提供快速的急救指南,如实现急救步骤的快速查阅、自动外部心脏除颤器(AED)的位置指引,还可以集成紧急联系功能,使用户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联系当地医疗服务、救护车或附近的急救人员。此外,这些应用可以包括一些基础的健康监测功能,如心率和血压监测,以及提供定期的健康提示和急救知识更新,帮助用户维持基本的健康意识和准备状态。在开展这些远程教育项目时,高校还需要与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合作,确保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时性。当然,需要定期的反馈和评估机制监控教育项目的效果,根据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

(四)培养社区急救责任人和志愿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