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路径创新与探索

作者: 董慧 杨红进 张欢 钱多 王俪桥 周文炎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实践育人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针对新时代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师资队伍结构单一、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工作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结合“新农人”青年驿站的具体做法和实施成效,探索农业类高职院校“1条主线、2色文化、3大体系、4方力量”的共青团工作体系和“光温水气肥土”共青团实践育人模式。并研究提出共青团实践育人要把稳政治方向,要构建实施体系,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构建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新路径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    键   词]  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93-04

①基金项目: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课题研究资助项目“新时代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路径研究——基于‘新农人’青年驿站实践项目的探索”(项目编号:2023SJLX04)。

作者简介:董慧(1981—),女,汉族,江苏溧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杨红进(1983—),男,汉族,江苏东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欢(1988—),女,汉族,江苏句容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宣传与志愿服务。

钱多(1983—),男,汉族,江苏姜堰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王俪桥(1995—),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

周文炎(1994—),男,汉族,浙江文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1]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农业类高职院校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强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共青团在实践育人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共青团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阵地,有技能竞赛、专业实训等专业阵地,艺术文化、体育运动等文化阵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实践阵地,还有青年团课、理论学习的思想引领阵地[2]。新时代背景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新农人”青年驿站建设实践,深入探讨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实践育人的特征及其建设路径,以期为共青团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也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新时代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塑造学生良好品格

良好的品格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农科学生走进社会,贴近真实的生活生产情境,感受农业生产技术需求,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爱心、集体荣誉感等优良品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期,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他们更喜欢通过实践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类高职院校开展农耕体验、技艺传承、社会实践等专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专业技能。

(三)培育学生“三农”情怀

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形式,把乡村田间地头当“第二课堂”,把耕读劳动基地当教室,把农技学习当教案,把实践成果写在乡村大地上,开展劳动教育,增效育人价值。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勤耕重读理想信念,鼓舞学生唱出乡村振兴激情和活力,引领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服务“三农”贡献青春力量。

二、新时代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现状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师资队伍结构单一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在实践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专职团干部在组织活动和日常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高质量实践育人实效相比,还存在着农业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行业形势了解欠缺、专业实践经验不丰富等弊端,难以为学生提供深入的行业洞察和实用的创业指导。因此,急需一批懂得专业、了解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参与实践育人工作。

(二)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

农业类高职院校以培养振兴乡村的“三农”人才为己任,共青团组织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聚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未能充分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脱离了农科特征,不利于拓展专业素养提升和将课堂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在专业领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缺乏系统性

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多以独立模块呈现,从基础技能到高级应用,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过渡不流畅,未能有效整合为有序的体系,缺少连贯的教育链条。零散的活动或项目设置缺少清晰的学习目标和逐步提升的路径,导致学生在发展实践技能方面缺乏系统性指导。农业类技能比赛、创业孵化项目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不紧密,实践活动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尚不成熟,不能确保学生在实践中系统地发展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时代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一)“新农人”青年驿站实践育人体系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团组织的首要任务,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3]。“新农人”青年驿站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探索实践育人的创新平台,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提升青年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结合农业类高职院校育人实际,“新农人”青年驿站紧紧围绕学院高质量发展需求,总结出“1条主线、2色文化、3大体系、4方力量”的共青团工作体系,取得一定成效。

1.坚持“1”条主线,在传承“红色基因”上下功夫

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构建党建带团建“新农人”青年驿站工作机制,开展系列实践活动,筑牢学生理想信念。聚焦红色文化、廉洁文化、法治文化、思政文化,农耕文化,打造“会说话”的主题文化墙,营造浓厚的沉浸式实践文化氛围;聚焦团日活动、主题教育等,常态化开展“社区一刻钟”“农林青年说”“农林书场”“大国三农”等微宣讲活动,让优秀师生从宣讲实践中得到提升;聚焦“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服务实践中提升服务本领,厚植“三农”情怀。

2.打造“2”色文化,在深化“强基固本”上做文章

深挖青春“红”和农林“绿”的深刻内涵,彰显“新农人”青年驿站“红绿融合”实践育人的农科特色。开办“三农”讲堂,聘请农业劳模、“三农”专家、优秀校友给学生话信仰、讲奉献,激发学生以青春“红”绘就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新蓝图”;围绕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三农”专题,开展专业实践,提升强农兴农本领,以农林“绿”点亮青春梦想实践育人“新征程”。在红绿融合互促中,汇聚育人资源和力量,发挥“新农人”青年驿站在引领学生思想、强化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

3.健全“3”大体系,在完善“组织保障”上出实招

“新农人”青年驿站从制度、管理和育人三个方面构建了工作体系,确保了青年驿站实践育人工作运行的稳健性和实效性。成立了“新农人”青年驿站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进一步推动“新农人”青年驿站建设的实施方案》《“新农人”青年驿站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为“新农人”青年驿站实践探索提供制度支撑;按照“团委牵头,领导干部领衔,思政(党员)教师参与、学生骨干配合”的原则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把管理网络部署到行政班级、学生社区,拉近服务管理的距离,增强了共青团工作的组织力;充分借助“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契机,与社区实践育人同部署共落实,丰富学生社区功能,完善“德智体美劳”实践育人体系,开设“六点半大美课堂”“阳光四点半体育课堂”等实践育人活动,有力推动实践育人品牌的塑造。

4.凝聚“4”方力量,在践行“一线规则”上求实效

“新农人”青年驿站汇聚“管理队伍、思政队伍、专业教师、服务力量”等四支工作力量,发挥着协同育人功能,护航学生成长。管理队伍开展“千访百计”和“周日有约”行动,用心用情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思政队伍开展“敲门行动”“慧姐谈心屋”并与学生“同吃同住”,发挥辅导员成长导师和知心朋友的作用;专业教师化身“学业导师”,邀请全国劳动模范、优秀校友、企业家组成“成长导师团”,开展“背包行动”“成长问诊”等活动,实现一二课堂同频共振良好氛围;后勤、安保等服务力量开展“24小时护航”行动,确保校园服务品质,增强了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新农人”青年驿站主要特色

“新农人”青年驿站紧扣农科专业特色,在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凝练特色塑造品牌,创新共青团实践育人新模式,确立了“红绿融合”实践育人新理念,开辟了“四大课堂”实践育人新路径,构建了“积分银行”实践育人新方法。在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展现新时代青年价值。

1.创新“新农人”青年驿站实践育人新模式

根据农作物生长“光温水气肥土”六大要素,创新实施“向日而生、保温融心、活水培源、输血补气、增肥提效、培根铸魂”六大计划,在“思想引领、文化浸润、队伍提升、专业实践、两个课堂”等方面开展“农小苗”培育行动,构建“新农人”青年驿站实践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和发力线,提升了共青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贡献度,成为青年想得到、愿意参与的共青团实践育人载体。

2.确立“红绿融合”实践育人新理念

“新农人”青年驿站践行“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的“红绿融合”实践育人新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守住红色根脉、弘扬红色精神,实践教育彰显绿色情怀、助力绿色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双向联动,培育了一支省、市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3.开辟“四大课堂”实践育人新路径

“新农人”青年驿站依托新禾助农服务团、翰墨农林书画社、新禾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初心驿站实境课堂等平台,紧扣“三农”,打造了思政教育“红课堂”、专业技能“金课堂”、创新创业“创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四大课堂实践育人新路径,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4.构建“积分银行”实践育人新方法

“新农人”青年驿站建立“积分银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系,拓展实践育人新方法。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团学实践活动积攒积分,在组织发展、评奖评优、评先推荐等工作中,按照学生的积分高低进行排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导向性。

(三)“新农人”青年驿站实施的主要成效

“新农人”青年驿站在共青团实践育人模式、理念、路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青年学生依托“新农人”青年驿站,将课堂理论知识转换为行为实践,开展了理想信念、传统文化等实践活动,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塑造了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