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作者: 夏慧琳[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由于现有的课程体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1+X”证书制度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效果和效率,在这一背景下,“课证融通”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以数字媒体专业为研究背景,深入探讨并分析“1+X”动画制作证书与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问题。旨在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提升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数字媒体专业;“1+X”动画制作证书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101-04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1+X’证书背景下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证融通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HYBLX2023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夏慧琳(1984—),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课证通融”,即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五年制高职需了解其特点和趋势,构建完善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确保教育与就业需求相衔接,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数字媒体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数字媒体专业而言,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动画概论、动画设计、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五年制高职在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时,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胜任相关岗位。
(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数字媒体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会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需求,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行业的变化,其课程体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与行业趋势保持一致,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行业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素养。这就要求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充分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通过与企业合作、行业研究等方式,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并根据行业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三)以学科融通为支点
数字媒体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传媒学等,对此,为了推动“1+X”证书制度的实施,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应在保持学科专业性的基础上,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通与交叉,使学生能够跨学科进行思考和创新,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四)以实践操作为基础
“课证融通”教育理念强调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资格所需的技能,加之数字媒体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实践操作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做好准备。
(五)以综合评价为抓手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和“学”价值的过程,是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课证融通”课程体系下,除了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之外,还要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五年制高职应以综合评价为抓手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设计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评价,进而推动“双证书”制度进一步落实。
二、数字媒体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一)教学目标融通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在构建“课程融通”课程体系时,教师要注重专业课教学目标与“1+X”证书考核目标的融通,通过对比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和重合之处,确定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确保教学目标的通融性和综合性。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学生也能明确自己需要达成的能力目标,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发挥“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内容融通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活动所涉及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根据“1+X”动画制作证书考试的内容、标准和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应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为未来就业和创业提供有力支持,实现“1+X”证书制度在五年制高职的有效落实。
(三)教学方式融通
教学方式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方式与专业课教学方式融通后,学生能够在日常专业学习和实践中获得“1+X”动画制作证书考试必要的技能训练,熟悉相关证书的考试方式和要点,进而更好地应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1]。所以,教学方式融通是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关键要素,教师要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方式,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能力标准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和学习设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四)教学评价融通
以往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和作业为主,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评估,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判,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基于此,在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时,其教学评价应与“1+X”动画制作证书考试标准相一致,采用与其相同或类似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接触和适应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为后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三、数字媒体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加强人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
1.不同课程内容教学人员进行分类整合
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来说,其内容相对复杂且涉及多个领域,为了更好地教授每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学人员进行分类整合,以此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实践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理论课程则由理论素养高的教师教学,这样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提高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课程内容的需求,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2.提高信息技术课程人员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直接影响“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五年制高职必须重视对信息技术课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支撑[2]。对此,五年制高职可以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开设进修课程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逐渐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3.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程度进行合理教学分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和发展方向,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薄弱,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制订差异化的教学方案,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方式,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二)结合现实需求,明确课程目标
1.重构教学课程内容
在新时代,要想有效构建和实施“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必须紧密结合现实需求,明确与时俱进的课程目标,并基于课程目标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和重构,确保其与行业实际需求相匹配。对此,教师可以与企业、行业相关人士、从业者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了解当前数字媒体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明确“课证融通”下的课程目标,包括“技术技能素养”“艺术设计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重新设计“课证融通”课程的教学内容,其内容要涵盖数字媒体的基础知识、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并兼顾行业应用和实际案例分析,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实际工作需求。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五年制高职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数字媒体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重构教学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观念,从“思政统领、专兼协作”的维度出发,将“中华文化之美”“匠心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数字媒体专业课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
2.课程体系结构化
课程体系结构化是指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类型要丰富、完整、均衡、协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数字媒体专业而言,在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时,需要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需求,明确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技能和知识点,从行业发展方向和学生发展目标两个层面出发,制订既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又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构建结构化课程体系,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培训课的分类,对前后有序、相互关联的课程进行重新解构,对接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提供支持。
(三)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1.以“课证融通”为思路,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数字媒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课证融通”为思路,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进行对接,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学习实效性。例如,可以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的计算机制图、数字文化创意与媒体艺术、虚拟现实技术等“1+X”动画制作证书要求,将其主要专业技能分为“概念设计”“三维制作”“视频输出”和“知识掌握”四个方向,并按照“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框架形成课程模块。在此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再将运动速写、图形图像处理、视听语言、动画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和动画造型设计、动画分镜设计、动画运动规律、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数码拍摄、影视后期合成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科学的重构、再造和改革,形成六线并行的综合性、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机会,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4]。由于数字媒体行业快速发展,教学人员需定期评估、调整课程内容,结合行业趋势和技术需求,引入新知识和技能,确保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满足行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