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方面的育人探讨①

作者: 陈俊钦 邓清文 张良井 欧培辉 林梅

[摘           要]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与农机普及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电气自动化在丘陵山区农业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并由实践经验给予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设备水平和指引专业育人方向,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电气自动化;丘陵山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061-04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和工业生产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因其动力介质易获得,成本小,控制系统适应性强和可改造性好,在丘陵山区的农业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使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面临更高的要求,笔者作为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在丘陵山区开展乌榄种植项目时[1],结合项目实践经验,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丘陵山区农业的育人方向及模式进行探讨分析。

一、新质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由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明东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

(二)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3]。这要求劳动者具备多维知识结构、能够熟练使用新型生产工具和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能力。

(三)新质生产力对教育的要求

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丘陵山区农业现状及农机电气、自动化现状

(一)丘陵山区农业现状

丘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相关从业人口近三亿人。受户均耕地面积小、耕种成本高、地形条件复杂、收益周期长等因素制约,丘陵山区农业跟不上平原地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团化生产的脚步。并且,全球政局动荡下,粮食供应链面临需求大、供应少的困境,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丘陵山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高素质新型劳动者缺少,粮食产出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电气智能化、集团规模化发展,形成农机自动化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必然态势。目前,学界从改地适机和改机适地两方面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智能化[4],新质生产力下无论选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各学科进行专业技术支持与配合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

(二)丘陵山区农机电气自动化现状

丘陵山区地形高低不平,地块分散,多以梯田、山地等形式表现,种植或养殖农作物也呈现立体化、多样化,如梯田和少量洼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山地主要种植乌榄、肉桂、八角、橄榄、油茶等经济作物,部分洼地改造成水塘进行种植和养殖。且丘陵山地存在地形地貌复杂、土壤黏性强、耕地与住地远等突出问题,大型机械在丘陵山区几乎得不到应用,反而是一些大改小、油改电、多功能、成本低、操作简单的农业生产设备受到群众欢迎[5],这些农业生产设备很大部分需要在电气自动化学科支持下进行改造,改造中还需要考虑使用者的知识和理解水平,简化操作和界面。由此看来,丘陵山区的电气自动化水平还处于起始阶段,亟须在丘陵山区农业发展上培育研发改造人才队伍和进行劳动者使用的普及教育,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方面的育人探讨

本文对新质生产力下现有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情况进行分析,从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岗位的需求出发,通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师资质量、建设“1+X”教学实践体系和创新课程考核形式,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适应丘陵山区发展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方向。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现状

近年来,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具有一定规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一部分,涉及信息通信、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领域,涵盖范围广,内容综合性强。目前,我国正处于电气自动化技术高速发展阶段,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向制造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共同培育新型劳动者,面向丘陵山区农机电气自动化的探索略显空白。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更要将推行生产机械化、电气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壮大产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更应将目光投向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信息化、机械化、电气自动化、智能化领域,为丘陵山区农业培育新型劳动者。

(二)丘陵山区农业电气自动化岗位需求分析

新质生产力下丘陵山区的农业发展给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丘陵山区农业起步阶段规模不大,工种配套不齐全,要求从业人员“多面手”,但山区现从业人员普遍难以胜任。因此,从实际需求来看,丘陵山区农业需要的电气自动化人才不仅仅是掌握单一岗位技能,而是跨域多个技术领域,拥有多种技术能力,善沟通,且有一定教育和科普技能的新型劳动者[6]。如从事乌榄种植的新型劳动者需要掌握一般农机使用与维修技术、农机电气自动化电路与机械简单设计改造技术、作物生长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网络技术与生产、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等,这样才能实现系统协作与能力融合、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从业者普遍素质以及满足生产需求的目标。以上岗位融合多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对人才培育的目标和规格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新方向

1.完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学生要取得相关的技能证书来代表掌握的能力,因此,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以职业技能为基础,根据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进行设置,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和考证内容,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考证通过率。在电气自动化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基础上,建设技能进阶课程体系,从基础技能开始,掌握一般农机使用与维修技术能力,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金工实训、车间课堂等课程,进而学习专业技能,掌握农机电气自动化电路与机械简单设计改造技术能力,如传感器检测与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原理及应用、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供配电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电机控制与检修等课程;掌握专业技能后,学生仍需根据自身能力,开展更高层次,即综合技能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能力,如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组态控制、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PCB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另外,学生还需加强自身素养技能学习,即扩展自身知识库,往物联网、系统组网生产、人文素养等方面进阶,如办公自动化、C#网络程序设计、创新创业思维训练、教育学等课程;将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中,着重培育学生多方面发展,掌握核心技术能力[7]。

教师根据课程体系,及时更新和推进课程建设,如在线精品课程开发、慕课课程的题库更新、实训仿真虚拟训练平台的维护等。教师要经常深入乡村,到田间地头中,了解丘陵山区电气自动化需求,与农机技术员交流技术心得,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真实案例,保证教学内容是学生未来在丘陵山区就业所需要的。此外,教学内容的编排要以项目案例为基础,设计浅显易懂,过程从基础自然过渡到核心,对学生进行模块化和综合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强电气自动化专业师资质量

严格制定专业带头人选聘标准,实施专业带头人引进计划,通过专岗计划、教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遴选等形式,聘请专业方面有权威、掌握专业发展方向的校内校外专业建设带头人。围绕丘陵山区电气自动化开展技能大师培养计划,通过技术研究、创新、改造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的技能大师。提升教师“双师”素质,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省级教学专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访问进修、指导或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参与教科研课题、考取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8]。引进校外力量与资源,聘请企业领军人才和企业优秀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建设优质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采取相互听课、集中评课、竞争评比的方法组建互帮互助的教学小组,共同提升校内外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

3.围绕“1+X”证书进行岗课赛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X”证书制度是教学模式改革及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1+X”制度指的是学历证书加职业技能证书,其中职业技能证书不限数量。如电气自动化专业可以考取供配电、电气控制、PCB制图员、AUTOCAD等级等职业技能证书[9]。

职业技能证书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上岗、晋升、发展的重要保证,岗课赛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加强:第一,岗课互融。丘陵山区行业企业等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标准等融入教学中,将真实的一线生产任务导入课程中;课程内容要紧贴岗位需求,通过项目教学、模块化、案例情景等教学方法将知识技能等融入具体的教学场景中。第二,课赛交互。每年省、市、校、县等各级都会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教师要将课程内容与竞赛内容、课程形式与竞赛形式、考核标准与竞赛得分标准交汇融合,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以竞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用竞赛的得分标准考核学生的课程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竞赛应变和协作能力的目标[10]。第三,课证共通。“1+X”证书的考取需要练习,将考试题库内容、考试要求融入课程中,在课程节点开设小型模拟考证考试,经过多次模拟考证考试,不断增强学生对考试的敏感度,提高学生考取技能证书的通过率。此外,职业素养作为体现工作态度的关键,是课证共通的有效证明,是课程考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创新专业课程考核形式

传统主流的课程考核形式为一课一考,考核对象是学生,考试题目由任课教师或学校统一命题,这样的考核形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从而变得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的技能也得不到锻炼。

为真正达到育人目的,学校需改革考核模式,创新使用考核工具,实施模块化、项目式考核。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态度、细节处理、职业素养、理论知识掌握度、技能熟练度等表现,设置不同比例的分数;每一个模块设置理论和实践考试,考试题库由任课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任课教师在考试前让学生在题库中抽取相应的题号,然后开展考核,这种方式可以丰富考试内容和形式,保证考核公平公正。任课教师除组织纸质考核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数据工具,如慕课、学习通、智慧职教、线上仿真等工具进行课程建设、记录学生日常学习情况,通过学习数据详细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