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探索①
作者: 徐洁 陈轲 王从霞 俞晶晶[摘 要] 在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政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探讨高职教育如何改革思政课程教学,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技能人才;思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125-04
随着科技创新的迅猛推进,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新质生产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了生产力形态的重大飞跃,更是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集中体现,它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乃至社会结构,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潜力。[1]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具备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而是更加看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2]创新能力是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源泉,要求人才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践能力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它要求人才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而社会责任感则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它要求人才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使命与责任愈发重大。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深化改革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思政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应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3]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应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和发展需求,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与内容。[4]一方面,强化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还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参与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总之,随着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高素养的优秀人才。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深刻反映时代变迁与科技进步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核心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相互间优化组合的质的飞跃。[5]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这一特点贯穿于其发展的全过程。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制度、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创新。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同时,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机制、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这种以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形态,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它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6]这种生产力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它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融合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新和实践。[7]
(二)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而迫切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的深化与拓展上,更在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与市场需求。[8]
新质生产力要求技能人才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这是他们立足岗位、参与生产实践的基石。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类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技能人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紧跟时代步伐,确保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先进性。
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敢于挑战现状的勇气,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革新和流程优化。这种创新思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问题解决能力也是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中,技能人才需要快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们需要具备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以便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调动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新质生产力还要求技能人才具备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快速适应能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技能人才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学习的热情,不断吸收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他们需要迅速理解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技能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支持机制,为技能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在技能人才培养的征途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复杂多样,而且深刻影响着思政课程教学质量与人才输出的适配性。[9]
教育模式滞后是高职思政课程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已转向强调创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然而,当前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往往更新太慢,难以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教学方法也多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性导致毕业生在面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变革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迅速适应并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能力不足是高职思政课程亟待解决的另一大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动,而技能人才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其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目前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的开展仍显不足,缺乏系统的创新课程体系、有效的创新实践平台和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这导致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足够的创新机会,从而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
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也是高职思政课程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产教融合是提升高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技能人才有效供给的关键途径。然而,当前高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尚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深度的互动与融合。一方面,学校难以精准把握产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思政课程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与思政教育的深度合作机制,难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赢局面。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高职思政课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能力。[10]
综上所述,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高职思政课程在技能人才培养中面临着教育教学模式滞后、创新能力不足、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前景,还制约了高质量技能人才的供给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深化产教融合,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人才。
三、新质技能人才培养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以“新”理念树立育人导向改革思政课程教学
思政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与方法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紧密围绕并深度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宏伟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关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更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紧密相连。
首先,思政课程应与时俱进,积极将自身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机结合。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其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程应当敏锐捕捉这一时代脉搏,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理念、价值导向以及前沿动态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新质生产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思政课程应更加注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思政课程应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再次,思政课程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新时代背景下,每个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都与国家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思政课程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思政课程应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确保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应紧密围绕并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目标,与时俱进地将思政课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以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措施,培养一批批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念、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