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德培养的高职医卫类院校叙事医学实践对策与思考①

作者: 徐洁欢 肖艳平* 廉萍 刘凯

[摘           要]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医卫类院校越来越重视医德教育。医德不仅关乎医生个人的职业素养,又影响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以及医患关系的和谐。叙事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通过讲述和倾听医学故事,强调人文关怀和伦理思考,为医德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旨在探讨基于医德培养的高职医卫类院校叙事医学实践对策,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关    键   词]  医德培养;叙事医学;医学生;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145-04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健康格局不断提升,医患关系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对行医者来说医德永远是必不可少的行医前提。古人云,“无德不成医”。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核心,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在基层缺乏高精医疗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修医德、重品行、行仁术是提升群众医疗健康获得感的关键。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作为将来从事基层医务工作的预备人才,其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我国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医德教育,以引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叙事医学是一个严谨的智识及临床学科,意在通过有技巧地接受人们关于自己的叙述来强化医疗卫生事业,使我们能够认识、吸收和解释,并被他人的故事触动,从而为他们采取行动[1]。叙事医学作为一种医学人文的实践模式,是需要具有叙事能力的临床工作者所实践的医学,而叙事能力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2]。叙事医学所具备的人文特点与医德教育中所培养的共情素养一致,存在同频共振的潜在切入点,通过为医学生开展叙事医学实践为医德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叙事赋能医德教育,使学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观,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

一、高职医卫类医德教育现状

高职医卫院校作为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才的基地,医德教育一直是各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医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和缪希雍的“医乃仁术”,均强调医者应具备高尚的医德。《世界医师会日内瓦宣言》也明确要求医生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作为首要关心的事。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对于培养真正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的合格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3]。医德培养作为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医学院校教师通过将“医德”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各医学类专业课教学中,使得专业课变成有温度、有感染力的课程[4],并纷纷总结出适合各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同时,高职医卫院校及实习医院的医护教师是学生仿效的好榜样,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思想和言行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法,加强医护教师的师德素养建设对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5]。但医德教育是一项需系统化、持续性的重要工程,不仅依赖在校期间的学习,还需要医疗卫生单位和全社会的参与,以便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确立和发展,确保医德实效[6]。因实习单位及实习带教不同,医德教育与后续临床实践未得到有序衔接,学生在实习期间很少接受过所在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医德效果评价方式上也多集中于评价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上,缺乏有效的社会评价,未建立可跟踪、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此外,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也对医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基于提升医德素养的叙事医学的实践策略

叙事医学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性、情感性和反思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沟通能力和道德判断力。开展叙事医学教育是一种以叙事为框架,融合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理念的教育模式。它强调通过讲述和倾听患者的故事,理解患者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在医疗实践中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医德精神。叙事医学作为一种医学实践,需要医护人员具备叙事能力,叙事能力包括叙事知识和叙事技巧。叙事知识是理解叙事故事时自然而然使用的知识,能让医护人员理解患者的困境,并产生共情。叙事技巧是通过教授学生阅读、写作和解释文本的方法,能站在他人角度,认识和尊重每个人的特殊,识别他人言语和行为的意义,并通过语言描述记录使自身感受具象化。具有叙事能力的医学实践可以架起患者与医务工作者之间理解的桥梁。在高职医卫类专业开展基于医德教育的叙事医学实践可分成以下三步。

(一)开展叙事医学相关人文课程,培养叙事技巧,树立医德意识

1.开设叙事医学课程

高职医卫类院校可将叙事医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系统介绍叙事医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叙事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选取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在入学第二学期系统地开展叙事医学教学。首先,组建一支跨学科的叙事医学教学团队,由医学人文教师及各医学专业课教师共同构成,组织集体备课,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定制叙事医学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及课程实施设计,搭建线上共享课程教学平台。课程内容包括医学伦理、医患沟通、叙事写作等。其次,建立在线叙事医学课程,收集整理医疗叙事案例、患者故事、医学人文书籍等资源,建立叙事医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最后,授课采取叙事医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课可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人文关怀。实践课采取小组分组进行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内容可选择中外短篇小说、畅销医学传记和医疗主题纪录片及影视剧等[7],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叙事技巧,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医者精神,树立医德意识,并通过反思性写作反馈学习成效。

2.叙事医学融合医学人文课程

根据教学团队情况可将叙事医学理念融入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在已有的医学人文课程中融入叙事医学元素,如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整合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疗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伦理问题、患者情感和医生决策,通过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同理心;组织学生进行医患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的医疗场景中体验患者的情感和需求,以及医生面临的挑战和抉择,增强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鼓励学生撰写医疗叙事、患者故事或反思日记,通过文字表达个人对医疗实践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写作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围绕医疗伦理、患者权益等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还可邀请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跨学科讲座或工作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对叙事医学的深入理解。

(二)专业课中融入叙事医学训练,锻炼叙事能力,培养医德情感

医学专业课是医德培养的重要渠道,医德培养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8]。学生经过前述叙事医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叙事技巧。因此,在第三学期各医学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可尝试从叙事医学角度进行课程思政融入,例如,在讲述卵巢癌的知识点时,教师通过分享卵巢癌患者的患癌日记,以患者叙事方式,让学生理解卵巢癌的症状与体征及各种治疗所带给患者的影响,从而引发学生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的探讨。基于“叙事医学”的课程思政,学生能接触到丰富的医学案例和故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医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巩固之前已学习的叙事技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叙事能力,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还可以利用见习期间开展患者故事分享会等活动,拓宽教学渠道和互动方式。

(三)实习期开展叙事医学实践,巩固叙事能力,修炼医德素养

临床实习是从书本上学习到理论知识向真正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临床实践中养成的职业道德才是医德教育的真正意义。医院和学校需要进行深度接洽,通过医教协同的方式开展基于叙事医学的医德教育。叙事医学实践同临床实践一样,需要医护人员关注患者,以患者为中心。因此,学生需深入各科室实习,临床带教老师将叙事医学理念融入临床教学中,指导学生访谈患者或家属,收集他们的医治故事和经历,开展倾听患者故事、书写平行病历及反思性日记等叙事实践。平行病历不同于临床病历,它是从非技术层面、以一般性语言书写的人文记录,既记录疾病带给患者的身心影响,也描摹诊治过程中医者的所思所悟,与患者共情,并反思自己的临床实践,弥合技术与人性的鸿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9]。叙事医学实践在锻炼临床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有的医德作风,提升学生共情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学生所撰写的叙事医学故事也可作为叙事医学资源库的教学素材,同时,学生在临床叙事医学实践过程中,使得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实现了医教协同的“双赢”。

三、基于医德培养的叙事医学实施对策

叙事医学实践可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医德、人文素养以及医患沟通能力。在高职医卫类专业开展基于医德教育的叙事医学可采用以下对策。

(一)开展叙事医学,推动医学人文教育落地

医学人文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社会学、法学等广泛的人文社科内容,因此衍生的医学人文课程较多,而医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繁多,普遍存在课业负担较重的问题[10]。特别对于三年制的专科层次医学生,因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存在课程较多、学习时间不够的情况,使得很多医学人文课程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在开展叙事医学教学时,需根据各专业特点调整授课内容及进程,授课时间尽量安排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此时学生经过第一学期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对疾患有了一定认识,开展叙事医学课程教学,通过分组文本细读和反思写作,利于学生的医德情感及专业认同从懵懂认知向清晰认同的过渡,让医学人文教育落地。在第三学期及第四学期开展专业课中融入叙事医学训练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合理选择叙事医学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课紧密结合,通过采用案例叙事、角色扮演再现叙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践叙事医学,做患者的医学叙事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叙事医学项目中心的“使命陈述”里提到,叙事医学教育理念适用于所有医疗健康行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社工、心理健康职业者、医学院校教育者等[11]。因此,对于高职医卫类院校来说任何与患者有接触的专业均可开展叙事医学教学。询问病史时患者作为叙事人,医务工作者作为聆听者;通过实践叙事医学,叙事患者的故事,关注医患之间的沟通与共情,以及疾病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在此过程中医务工作者作为患者的医学叙事人,在无形中培养叙事能力同时也实现医德教育的延续,使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的照护增强。叙事医学的实践可弥补当今医学实践中无人情味、冷漠、唯医学利益至上、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不足。通过叙事医学实践,高职医卫类院校可以显著提升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和人文素养。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医学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和医德精神,增强对医学伦理和患者权益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写作和反思,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和人文素养,为未来的医疗服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塑造校园医德文化,营造叙事氛围,鼓励数字叙事

社会实践是医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医卫类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医疗救助、爱心义诊、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真实的患者和医疗环境,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体验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和医德精神。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育人,打造中医大师形象文化墙、儒医文化园等校园精品文化项目,举办医德故事分享会,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引导学生关注患者、尊重生命、践行医德。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如视频、音频、博客等)创作医疗叙事作品,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患者的故事和医疗实践中的挑战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