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研究
作者: 喻生华
[摘 要] 高校组织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设计、协同合作、整体推进、融合发展的伟大工程,在“十大育人”体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构建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质量体系,厘清组织育人目标、构建组织育人管理、完善组织育人保障,对提升高校组织育人质量、创新组织育人实践路径、转化组织育人实践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质量体系;实践路径;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6-0057-04
高校组织育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思想引领、行为规范、榜样示范、能力培养为内容[1],集党组织、群团组织、学生组织、其他组织为一体,是一个系统设计、协同合作、整体推进、融合发展的伟大育人实践工程。构建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重要抓手,做好组织育人工作有助于高校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研究高校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组织育人的概述
“组织”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用语,其缘由是古代织布时,竖着的线叫“经”,横着的线叫“纬”,把这些线排列起来叫“组”,制造的过程叫“织”。但在西方,组织一词的原意是器官。组织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和理解。在我国,“组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特指织成的织物。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经济领域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哲学家斯宾塞在1873年社会科学领域首次使用“组织”,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辞海》对组织的定义:“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牛津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是:“为特定目的所作的有系统的安排。”《现代汉语词典》中,“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从广义上看,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从狭义上看,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育人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式、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系统工程,能够全方位、间接性地渗透到育人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2]“组织育人”是育人的传统命题,组织育人的内容体系从“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提出,到“五育人”“七个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渐进式的发展,再到“十大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成熟完善,彰显了党中央对组织育人的极为重视,厘清了组织育人的原则和方位,赋予了组织育人的功能和职责,强化了组织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中,组织育人工作的开展较好。江西W高校建立“立德树人馆”“学生一站式社区”等组织育人品牌。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立足现有“辅导员十大成长引领计划”和“学生全面发展成长规划”,将“共同体理念”融入辅导员成长和学生成才的组织和实践中,以引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为手段,构建促进辅导员提升、推动工作室发展、助力大学生成长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实现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前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党建引领、管理协同、队伍进驻、服务下沉、文化浸润、自我治理六个方面工作,推动校院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践行“一线规则”,下沉到学生中间,将高校学生社区打造成为“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为探索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对组织育人工作不够重视,存在认知偏差和固有观念。比如说,党团工作不务实,导致党团组织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乎专业课考试成绩,未能真正理解思政内涵;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举办的学生活动,缺少思想政治教师把关,过分注重娱乐性,活动内容不走心,影响力较小,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不足,间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目标不明确[3]。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从构建组织育人质量体系和提升组织育人质量实践路径两方面破解难题。
二、构建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质量体系研究
高校组织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设计、协同合作、整体推进、融合发展的伟大工程。构建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质量体系,有利于推进组织育人工作,更好地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发展需要,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
(一)构建组织育人目标体系
目标是前进奋斗的动力,是工作努力的方向。构建组织育人目标体系,有利于明确组织育人的前进方向和目的,持续强化组织育人的动力。
从宏观角度看,高校组织育人是为了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富强,靠的是组织。没有组织,高校便难成大事、要事。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个人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从中观角度看,高校组织育人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社会好青年。
从微观角度看,高校组织育人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做到思想有温度、载体有宽度、创新有力度、成果有深度、评价有效度,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构建组织育人管理体系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组织育人有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立体交融、全面覆盖的庞大管理体系。
从纵向显性组织育人角度分析,主要是指各级党组织育人,建立学校党委统领核心、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三级联动育人机制。党委负责顶层设计,抓大放小,管方向,保落实;党总支负责上传下达,政令行止,保落实;党支部负责执行,把上级党组织的一切要求贯彻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中,增强育人效果。
从横向隐性组织育人角度分析,主要是指各级行政组织育人,主要包括群团组织、教学科研组织、后勤宿管服务组织、校友网络组织等,这些行政部门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过程中,也展现出育人的功效,建立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从立体自治组织育人角度分析,主要是指与学生相关的一切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协会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发展前进的内驱力。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为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幸福人生而努力。
综上所述,组织育人管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三全育人”立体交融、十大育人全面覆盖,需要各级党组织、行政组织、学生自治组织的全体参与、全面协作、纵向联通、横向融通,打通高校组织育人“最后一公里”,落实组织育人“最后一块地”。
(三)完善组织育人保障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主体
W高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组织育人为统领,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协同不同组织部门,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共同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升组织育人质量。统筹推进“一校一品”“一院一品”建设,聚焦先锋创绩,开展“七一”评选表彰活动,持续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
2.创新制度保障机制
建立高校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从纵向层面看,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3+1”联动机制,从横向层面看,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各级组织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十大育人”合力,同向发力,同心发展(见图1)。
(1)党组织“3+1”联动育人机制。“3”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组织,党委起领导核心作用,处在神经中枢指挥位置;学院党组织起政治核心作用,处在神经脉络位置;党支部起战斗堡垒作用,处在神经末梢。“1”指党员,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细胞,是组成党的最基本的要素,发挥着神经元细胞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由不同数量党员个人组成的战斗堡垒,群众评价一个组织,往往是根据党员个人的思想、行为等外在表现,所以党支部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2)群团组织三大合力育人机制。高校群团组织主要由学校团委、工会、妇联等组成,群团组织是由中国共产党组建的,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向党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需要把三者合力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组织育人服务。
(3)学生组织实践育人机制。高校学生组织主要包括学生会、学生管理委员会、学生社团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学生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服务好、管理好、教育好学生。
(4)其他组织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其他组织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组织、校友组织、网络组织等。科研组织要在激励、考核等方面下功夫,校友组织要充分发挥校友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功能。高校组织育人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教学科研组织、校友组织、网络组织等协同发力。
3.落实制度执行评价
全面推进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年度述职评议,党员自评述职、师生互评座谈、支部组织点评等多重评价相结合,同时加入师生满意度、参与度、受教育效果,家长、媒体、同行评价情况,项目所获荣誉以及工作成果等方面的内容,客观、公正评价组织育人效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着力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而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1)师生满意度。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质量提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以组织育人为统领的“十大育人”体系。通过整合、协同、共建、共享育人成果,广大师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认可度和满意度都很高。
(2)师生参与度。W高校通过组织开展《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质量提升问卷》调查,发出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9份,从问卷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对基层党组织认可度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动机端正。对群团组织、学生组织等参与度高,认为在学生会等组织中,能够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3)受教育效果。学生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感受到党的组织纪律严明、党的光荣伟大,从而坚定入党信念。参加群团组织,参与“红五月”五四青年活动,感悟党对青年的亲切关怀。参加学生组织,参与各种学术技能方面的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能、以赛促干,受教育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