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黎佳

[摘           要]  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围绕混合教学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对混合教学的应用意义进行简要分析,进而结合这一模式的应用现状探究教学应用策略,并提出参考建议:遵循原则,明确教学思路;优化过程,促进教学实施;完善措施,加强教学保障。这些建议旨在促进混合教学模式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应用,并提高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关    键   词]  混合教学;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应用;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6-0129-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混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结合了传统面授教学和现代在线学习优势的教学方式,正逐渐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经济学专业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基于此,为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趋势,高校经济学专业在建设与创新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优势,支持移动教学、线上教学的开展,并推动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以通过技术手段和教学策略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混合教学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为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从教学实践层面来看,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开展混合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利用在线平台和资源进行知识的初步建构,这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在线下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形式,能够将课前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加深理解,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专业学习效果,也能够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济学专业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专业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我国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且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于学校而言,通过实施混合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优势,有效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并为社会输送具备更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1]。

二、混合教学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学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让他们运用专业素养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中来。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在经济学课程改革中纷纷引入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有效的学习机会,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也积累了教学改革经验[2]。但是,当前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例如,随着经济学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知识的快速迭代,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混合教学,形成较为稳定和完善的教学范例,则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混合教学设计中数字化资源质量欠佳、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也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针对此,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会,有效地利用在线资源和平台,将传统课堂与数字学习环境相结合,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三、混合教学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混合学习能够通过在线和面对面教学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潜能,促使他们更加有效地学习。为凸显这一教学优势,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混合教学。

(一)遵循原则,明确教学思路

1.遵循学生主体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现代教学十分认同这一观念,并强调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赋予更高的自主性,能够自行决定学习内容与方法,而教师的角色则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与支持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为出发点规划适宜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实现学习建构。混合式教学环境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支持,还借助信息技术将学习场景延伸至线上与线下多个层面,使学生得以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学习,并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实时互动与反馈。因此,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优质的教学氛围。某高校教师在教授公司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这一核心思想展开教学设计,突出学习的自主构建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构建了“SPOC+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会学能思”,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在混合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确保了学生的有效发展[3]。

2.遵循资源多样原则

在当今社会,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可能。基于此,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资源的设计与提供,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根据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敏感性存在的差异,着眼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自主开发,进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在公司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团队立足学情分析,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整合教材中的基础理论、公司案例、国家政策、传统文化等资料,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内容,同时利用线上平台获取慕课资源。该慕课资源包含公司金融学系列课程,共计40个视频,总时长在500分钟左右,其内容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且包含更多教学案例以及最新的国家金融政策。这样的教学措施能够增强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让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混合教学中,并提高专业学习效果[4]。

3.遵循融合交互原则

在实施混合教学时,应明确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强化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保障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教师还应特别注重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例如,在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团队基于技术赋能,依托教学平台,着眼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学习成效,安排了合适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探究,确保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探索“移动学习+互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即课前推送学习任务,精选、提炼符合大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的公司管理案例实践、金融热点,帮助学生完成课程自主学习;课中按照“课程回顾—课程导入—知识点/案例讲解—课堂讨论/应用—小组展示—总结评价”等组织课堂教学;课后布置作业和拓展任务,并通过线上回收,作为教学评价依据。这样的教学设计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也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的交互沟通,从而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好奇心。

(二)优化过程,促进教学实施

1.课前:知识建构,自主学习

课前知识建构与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驱动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教学中,教师应依托线上教学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并明确学习任务,做好指导监督;学生则通过在线平台接触预习材料,利用视频讲座、互动模拟、案例分析等进行自学,建构知识,为课堂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某开放大学经济学专业微观经济学“需求理论”的混合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利用QQ群以公告形式发布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预先下载MOOC相应的视频,发布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展开线上自主学习,建构重点知识,掌握需求的概念、理解影响需求的因素、了解我国引导居民消费需求的最新政策,同时梳理存在的问题。当然,线上学习具有极大的便捷性,但也有可能助长学生的惰性,因此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质量监控。在课前,教师利用平台的考勤功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出勤状况与观看时长;利用问卷星后台对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即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问卷星平台制作每章课后练习题库及单元测题库,并将测试链接发布在QQ群,通过后台反馈查看学生完成人数、排行榜及各个学生的作答情况。此外,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系统也可以查看所有学生的用户活动情况、单个学生的用户活动及课程模块的用户使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将注册用户区分为“有风险学生”及“无风险学生”,根据分析结果,教师可以对“有风险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督促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5]。

2.课中:讲授交流,知识内化

课中阶段的“讲授交流,知识内化”是学生将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和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关键步骤。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重点进行讲解,并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学习活动,利用面对面的沟通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实现知识的内化。例如,在“需求理论”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结合生活案例与学生进一步探讨了“需求”这一知识点,并帮助学生澄清概念:需求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其中,愿意购买表示的是欲望,只有当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同时满足的时候才形成需求。在讲解“影响需求的五个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收入水平、偏好、相关商品价格、对未来的预期”这一重要知识点时,教师结合当下流行的“直播带货”等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炼影响因素,并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此外,教师还利用思考题“什么样的商品会呈现需求规律例外的情况?”,与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让学生能够有效理解需求规律及其例外的情况。这样的线下课堂指导,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基础。

3.课后:巩固提升,迁移运用

课后阶段的巩固提升与迁移运用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合的重要体现。这一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研究,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基于此,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查缺补漏,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平台提供的案例库,选取与现实经济活动紧密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应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迁移运用。例如,在“需求理论”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后将本次授课内容(含慕课内容汇总、直播内容汇总、作业)及电子板书Word文档上传至QQ群,并发布该次课程的回放链接,为学生提供知识巩固的机会,支持他们制作思维导图、知识框架图。同时指导学生开展线上学习,完成练习题库与测试题库中指定的习题,鼓励有余力的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一种经济现象并运用需求理论加以分析,以此形成教学评价,综合反映混合教学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