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红色资源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

作者: 臧蓉蓉

[摘           要]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高校青年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分析、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分析整合红色资源在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模式中的价值,并探究有效路径,以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落实。采取构建完善的育人格局、共建育人平台和创新育人模式等策略,以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并促进校区、社区和景区的资源联动和整合。

[关    键   词]  高校;红色资源;实践育人;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6-0149-04

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在推动立德树人任务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它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增强育人效果和利用地方资源,切实推动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能够有效汇聚多方资源和力量,通过整合各类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和实践活动,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这种集体合作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优势,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将系统化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还能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政课程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该共同体显著增强了红色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体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历史意义,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践行红色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和理念,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研究方法,并根据整合红色资源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的需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以高校青年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学生座谈会等形式探究高校红色资源运用到高校实践育人研究不足现象的深层原因,以求完整、准确地理清运用红色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育人研究的整体脉络和系统要素,搭建多元化教育平台,发挥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可操作、可推广的大学生红色精神培育体系,打造大学生红色精神培育品牌,为培养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做出贡献。培育大学生红色精神实践品牌,提供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意义的育人经验,让育人工作落实、落地。

一、关于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概述

“实践育人”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刘艳红、李柏山、赵志军等人1991年发表的《加强实践育人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文,而“实践育人”这一概念的首次阐述,则是张文显2005年发表的《弘扬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格局》。认为高校层面的实践育人,是引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举办有目的、有主题、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体验式教育,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实现载体。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高校,更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对于高校红色资源教育的现状,从重视程度、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不同维度分析,大多数学者既看到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又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如周琰培、李海晶认为当前红色文化教育在进课堂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针对红色文化开展的相关活动存在娱乐味道浓、形式化严重、教育效果弱的难题。

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表明,以“红色资源”或“实践育人”为主题的文献数量众多,累计可达上千篇。然而,同时涉及“红色资源”和“实践育人”两个主题的文献却相对较少,总数不及上百篇。这表明,围绕“红色资源”与“实践育人共同体”相结合的研究尚处于薄弱的阶段,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的意识不足。许多研究和实践中红色文化的协同育人理念尚未得到重视,导致育人目标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此外,当前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完善,相关的协同育人机制和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的方式也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未能有效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成效的显现也不明显,缺乏系统化的评估和反馈机制,进一步限制了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因此,推动“红色资源”与“实践育人共同体”相结合的研究,需要在强化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意识、完善育人机制、丰富育人方式以及提升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和深入探索。

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它不仅是高校实施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载体,还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研究如何构建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资源在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中的价值

(一)构建红色资源育人合力

构建育人合力的核心是全员参与、全程联动和全方位覆盖的组织方式。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共同体,可以有效地优化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规划,推动校内外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个共同体不仅汇集了高校、红色教育基地以及相关社会资源,还利用各方优势整合和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综合效果。通过这种协作,学校可以更好地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实现与红色教育基地的紧密对接。这种对接不仅能使红色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更加系统化和有序,还能促进校内外资源的共享,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共同体,既优化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又推动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积极认同,从而实现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全面提升。

(二)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尤其是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校与外部资源的协同支持。红色文化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思政内涵使其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然而,单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因此,需要依赖外部资源的有效协作。同时,高校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中。红色文化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能通过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感染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一些专业教师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了解有限,这可能导致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如预期。因此,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高校应积极与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的专家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合作,共同整理和开发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探寻有效的资源导入点,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思政教育环境,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增强红色文化育人成效

通过建立红色文化实践共同体,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成效。这种共同体包括高校、地方政府、党校和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红色基地参观、红色故事创作、经典诵读和剧本创作等活动,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还能通过实际体验将这些文化元素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参观红色基地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不屈精神,红色故事创作和经典诵读则帮助学生理解革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剧本创作则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表达。通过这些多维度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从而实现更为全面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合力,成为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四)促进地方红色资源的利用

建立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对促进地方红色资源的利用至关重要。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致力于挖掘和研究地方红色文化中的物质资源如革命遗址和遗物以及非物质资源如红色精神和文化符号。通过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教育、文化和旅游等多样化的用途,能够有效提升地方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例如,将革命遗址开发成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现场教育让游客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利用红色文化元素创作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些措施可以形成地方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增强其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吸引力,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传承。

三、红色资源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构建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包括红色文化项目共同体、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共同体以及红色课程教学共同体在内的多个层面。在实践中包含形形色色的路径,可采用“1+4”模式,即围绕“红色文化引领”这一主线,建立三种育人模式,分别为完善育人格局、共建育人平台、创新育人模式,这将推动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形式和方法不断创新。

(一)健全联动机制,完善育人格局

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的优势,通过深度分析和解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揭示其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这一过程应包括系统地收集和整理红色文化资料,深入探讨其文化背景与现实意义,并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如教材、讲座和多媒体资源。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学术研究,还需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嵌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确保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实践应用。此外,组建合作育人团队是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转化的关键。高校应将不同学科的专家、教师和文化工作者汇聚在一起,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网络,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化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实践平台的建设也同样重要,高校应积极与地方社区、红色遗址及其他教育基地合作,开发和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如现场教学、文化体验等,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实际感知和理解。为了促进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广泛开展,可以采取多层次的推动方式,如定期举办交流会、推进会和专题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将有助于分享和传播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推动各方参与者的合作,促进文化资源与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发挥自身优势,共建育人平台

要推进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系统化,创新育人模式,需要先构建一个全面、多维度的实践体系。这一体系应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多种实践平台和活动渠道中,以实现系统化推广与实施。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并将其与现有课程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丰富课外活动,组织红色文化讲座、主题研讨会和文艺演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这种方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其次,积极与地方社区合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社区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讲座和主题展览等,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和历史遗址,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增强对红色文化的直观理解和情感认同。通过整合学校内外的资源,包括地方文化机构、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和社区组织,形成以地域特色为基础的红色文化育人品牌。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还能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品牌。

最后,在创新育人模式方面,注重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利用校园环境和现代媒体,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载体,如虚拟现实体验、互动展览和社区服务等。通过这些创新手段,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生动和多样化。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品牌,还能助力学校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双重目标。高校可以借此机会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影响力,同时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