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作者: 王宇

[摘           要]  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对高校自身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校需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了解传统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管理理念所存在的各种不足。围绕质量监控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管理思路及方向,尝试多种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对策,在创新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177-04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人才培养质量不够理想,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学年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备受阻碍。针对诸多矛盾以及现实困境,高职院校需要想方设法创新教学管理对策及思路,逐步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格局变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从重学历、重理论向重技术、重能力的顺利过渡,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重担,确保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自由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实现全面成长及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

首先,高职院校所采取的教学管理方法比较陈旧及落后,过度关注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比较被动和消极,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成绩不够理想,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动性,难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面临许多就业问题。

其次,学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管理经验比较有限,所采取的管理对策和手段与时代发展相脱节。部分管理层没有站在宏观的视角,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利益以及学生的成长发展诉求积极调整管理对策,直接沿袭兄弟院校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理念大同小异,存在同质化的问题,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创新以及改革工作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最后,学校为了省时省力,机械性地按照学年制落实教学管理工作,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调整管理方向,最终导致学生比较消极被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停滞不前,难以在完成学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原则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对学校的发展壮大、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需要了解新时代背景下教学管理创新的具体要求,明确管理原则,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更上一个台阶。首先,学校需要坚持目的性准则,围绕教学管理目标组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顺利落地,更好地提升整体的教学管理质量和层次。其次,学校需要坚持计划性原则,主动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审视传统的教学管理行为,重新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明确划分管理职能,详细制订工作计划并实现有效协调,确保各个层次的管理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计划落实管理工作。再次,教师需要坚持系统性原则。深入分析教学管理系统中所组成的各个板块,了解不同板块的性质以及功能,着眼于当前的教学管理环境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在系统性原则的指导下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确保不同的教学管理要素以及管理组织能够实现有效协调以及整体优化。最后,学校需要坚持反馈性准则,了解教学管理系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坚持目标导向,深入分析信息反馈,搜集各个渠道的教学管理信息,在理性判断审慎分析的过程中作出正确决策。根据教学管理现状与教学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灵活调整管理思路及方向,保证最佳的管理质量和水准。除此之外,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学校需要坚持开放性的准则,了解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有效摒弃封闭的观念,按照不同的行业就业诉求科学配置教学资源以及管理资源。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价值

首先,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管理改革以及创新被反复提及。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审视自身的管理行为,逐步推进教学管理创新,主动适应新环境下的人才培养要求,深入了解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围绕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积累指数增长以及学科领域逐步细化的现实环境,更好地探索创造性的教学管理模式。主动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是大势所趋,对学校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从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来看,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学校会综合考量当前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特征以及功能,进一步融入新鲜血液,抓住教学管理创新的核心及重点,主动实现多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整合,逐步打造一体化的教学管理大系统,坚持多措并举,促进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优化及升级,保障最佳的管理效能,这一点对践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创造性人才。学校会积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重担,深入分析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明确自身的逻辑起点,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过多关注整齐划一,还未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滞后于时代。部分学校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以及缺陷,主动调整管理思路及方向,积极尝试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对策及手段。坚持创造性的人才培养观念,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及环境,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对策

学校需要着眼于教学观念、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要求,逐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坚持创新导向,在明确教学管理目标的基础上调整管理思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剖析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教学对策的创新要求,逐步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借助创造性的教学管理对策以及方法进一步凸显专业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合作性和自主性,让各个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优质育人服务下顺利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

(一)高标准定位教学管理目标

明确清晰的教学管理目标能够为后续教学管理工作的组织开展指明道路及方向,学校需要坚持统一的方向,进一步凸显教学目标定位工作的宏观导向作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创新,学校需要站在宏观的视野,高标准定位教学管理目标,坚持生本理念。着重提升学生的技能及水平,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办学理念积极实现效益、质量、结构规模的协调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首先,在准确定位发展目标时,学校需要将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的无缝对接,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明确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凸显学院特色,逐步提升现代化用人质量及水平,塑造良好的社会信誉及形象。其次,在定位办学类型时,学校需要着眼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条件,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体,以业余成人高等教育为辅助,积极实现自学考试辅导、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中外合作办学以及中高职分段合作的齐头并进以及协同育人,提升整体的合作育人质量水准。再次,从办学层次定位来看,学校需要注重因势利导以及与时俱进,了解各行各业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多元诉求,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最后,在准确定位专业学科时,学校需要以优势专业为主导,比如信息专业、电子专业、机电专业、数控专业以及模具专业,促进工业行业服务类专业的有效拓展及延伸,如营销专业、物流专业以及商贸专业。积极实现产学研结合以及校企合作,逐步提升教学环节以及训练环节所占的比重,打造立体成熟以及实用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特色以及优势的示范专业。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准确定位办学规模以及服务区域,综合考量效益质量以及结构和规模,保障最佳的社会效益以及办学质量。努力为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全省以及全国的有效拓展及延伸。

(二)全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学校需要明确办学模式,积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全面落实好素质教育工作。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比较明显,校企合作势在必行,学校需要结合已有的办学实践经验进一步加大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投入及支持力度,主动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积极实现产教结合,逐步夯实校际合作的基础,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工作、生产工作、管理工作的齐头并进。首先,学校需要注重高瞻远瞩,综合考量主客观影响因素,着眼于当前专业设备、专业师资以及专业课程,积极建立定向班。坚持市场导向,了解新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动情况,主动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分析企业对优质人力资源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与企业管理层取得联系,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顾问,共享企业的先进设备,逐步提升学校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其次,深入生产一线,给予企业员工培训的智力支持,学校需要尽量避免局限于一家企业,要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互动关系,弥补企业个体的局限性。在与行业协会长效合作的过程中及时了解行业的动态,分析行业的人才需求,将行业发展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再次,学校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联合申办科技计划项目,获取政府的帮助以及支持,主动设置人才培训基地,有效解决资金难题。最后,学校需要想方设法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实现互利共赢,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及定位。积极设置专业指导委员会,有效解决学院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各种方向问题和技术问题,确保企业获得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在组织学生实习实训以及参观教育基地时,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企业也可以提前考察实习员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及形象,主动与学校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以及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学习的机会以及平台。学校则需要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全面促进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校企联合经济实体,共享优惠政策、场地设备以及人力资源。

(三)积极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产教融合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首先,学校需要着眼于产学研合作的具体要求,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产学研合作的管理章程,成立领导小组,为产学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其次,学校各个部门需要加强联系及合作,打造系统成熟的产学研工作组,按照一定的计划以及方案分步骤、有目的、有层次地落实好产学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需要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专业教育层面的互动合作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能动性,全面提升教学改革工作以及学院专业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以及不同经济成分的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科技园开发区、联谊组织以及其他高职院校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价值。再次,学校需要关注机制创新,整合利用当前的场内设备、人力资源以及优惠政策,凸显自身的优势。综合分析企业在营销管理、技术力量以及市场信息中的各种优势以及丰富经验,全面探索全新的现代化育人模式及价值。主动站在国际化的视角,积极了解国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研发鉴定、实习培训以及教学工作的有效统筹,逐步构建产教合一、前校后厂的经济实体,更好地打造教学工厂,实现多功能发展。最后,学校需要打造经济实体群,在与企业双向交流及合作的过程中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全面提升产教融合的质量以及水准,有效突破实验室单向培训模式的束缚以及障碍,确保学生以及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职业岗位的真实诉求以及具体内容,进而全身心参与产品以及技术研发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