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 段晓灵 齐亮

[摘           要]  对于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全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极大的挑战。全媒体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让他们胸怀理想信念,明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肩负的使命和担当。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高校要牢牢把握其发展大势,借助全媒体发展带来的契机,通过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治理网络空间环境、提升教育者网络素质等途径,夯实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    键   词]  全媒体背景;爱国主义教育;机遇;挑战;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017-0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是职责,也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大动力,是引领青年大学生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的光辉旗帜。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时代,网络中负面的、非理性的情绪对大学生尚未成形的价值观产生严重干扰,同时也左右了防御意识薄弱、意识观念摇摆的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全媒体多渠道、多平台、多载体的信息生产、传播、消费模式也给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在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如何把握大势、主动创造、运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强化强国有我的责任感,是凝聚民族复兴精神伟力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是激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力量的内在动力。

一、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伟大精神力量,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者和继承人,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事关他们的成长方向,事关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全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引导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由感性的情感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政治认同,使大学生的爱国不再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逐步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力,转化为指引自己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使青年大学生始终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即人们对当下社会政治思想及政治制度在意识上的归属感及情感上的归属感。”[3]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教育青年大学生坚定政治认同,能够对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能够对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有全面准确的认识。[4]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政治认同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表达的情绪化、信息的碎片化、文化的多元化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导致他们政治认同的短暂迷茫。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先进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自信,能够使大学生对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使他们对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使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正确的认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坚定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心理归属和政治身份上的情感认同,能够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达到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二)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爱国主义是促进我国各个民族更加团结统一的黏合剂,是激励世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催化剂,是中华民族经受住前所未有的苦难和挑战的强心剂,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稳定剂。[5]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最为深远、最为持久的精神品质。[6]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变化翻天覆地,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大踏步赶上了新时代,如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日益强烈。但是,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极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爱国主义情怀植入血液,强化爱国情感,弘扬爱国精神,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护好、建设好我们伟大的国家。

(三)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当前,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这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要求。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听党话、跟党走,体现在心甘情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终身,体现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满怀炙热的真情、坚定顽强奋斗的意志。如今,青年大学生身处中国发展的最好时期,不仅担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同时也拥有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的机会。担当奋斗是青年大学生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是他们抓住机会、承担使命的先决条件和必备要素。全媒体的迅速发展,使青年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渗透,通过对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高他们自身的防腐拒变能力,帮助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担当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才能,以持续扩大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影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最终实现。

二、全媒体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一)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极其丰富

以往,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主要以学校、家庭、社会资源为主,内容较为单薄。全媒体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和物理尺度,高校能够更好地通过新媒体开发利用、整合应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例如,高校能够进一步开发其他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从校内扩展到校外甚至国外,从现实生活延伸到网络世界,实现从“物”到“人”再到“精神”的全覆盖。例如,开发利用国外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能够使大学生树立全球化意识,既不盲目崇洋也不盲目排外,培养大学生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以极强的民族自信心抵御西方思潮的渗透。同时,高校也能够及时通过重大社会热点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升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得到扩宽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由教育者通过语言、文字等现实载体进行传播和发布,形式简单,方法单一。全媒体时代,“数据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信息传播互动性强、及时性高、覆盖面大等特点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方式和途径。首先,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设立专门的新闻板块、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板块、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板块等方式强化网络阵地的建设,抢占网络育人新阵地,进一步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其次,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将网络课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网络课程能即时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内容时效性和吸引力显著增强。而网络课程的自由性让学生不再受上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处以多种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变得丰富,也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环境更加优化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环境能够通过无形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网络环境中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发生关系,能够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影响的所有网络因素的总和”[7]。全媒体的开放性打破了时空局限,为信息的传播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也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更加开放。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使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得到范围更广、时效更快的传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渗透到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全媒体的交互性,打破了主体尺度,多维度、全覆盖、自发性的全媒体革除了高校运用传统媒体育人时主体有限的弊端,多元社会主体可以参与到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扩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辐射面,实现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全员参与,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也逐渐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宣传者,增加了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

1.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全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使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不再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的传递呈现出大范围、高频率、低成本等特点,传递内容打破了时间、地点、媒介等限制,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共享性、开放性极大地改变了爱国主义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绝对地位。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对象,而是逐渐发展为教育的主体。“去中心化”使大学生能够自由地接受和选择信息,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发布中,这一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自我认识及自我分析的能力,也极大地完善了他们的自我意识,满足了他们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但也让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观念肆意传播,对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权威造成冲击。新媒体在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多资源、方式、平台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形式单一、方法刻板、单向灌输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

2.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受到冲击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明辨是非、抵御诱惑的能力较弱,全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导致网络中的信息纷繁杂乱,这使得大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的同时,难免会被一些虚假、错误、不良的信息所误导。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冲突日益加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把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他们利用互联网通过虚拟的文化产品、虚假的新闻报道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爱国心理进行错误引导,企图使大学生排斥我国优秀文化,崇拜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泛娱乐化”现象弱化了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全媒体背景下,人们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进行篡改。廉价、低俗的“泛娱乐化”现象破坏了国家政治的严肃性、时事新闻的权威性及传统文化的育人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影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3.教育者的网络素养有待提高

当前,我们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大学生的生活逐渐转为线上模式,他们在网上学习深造、交友聊天、购物娱乐,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其中不少大学生成了“手机党”“微博党”“抖音党”,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被互联网紧紧包裹,可以称为“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7],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占据了他们在校学习生活的大量时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如何在网络中争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加之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者先行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的育人格局。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能够同时获取信息,弱化了教育者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作用,对高校教育者的信息敏感度及信息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符合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这对教育者网络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学习意识的跟进程度、教育观念的创新程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