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李艳鸽 余晓慧 曹伊楠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难点是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所期待的思政课,而非教师想当然的设计。但学生又是多面的,如何精准进行思政教育,增加个性需求是思政课提升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头脑风暴”教学法、情景剧教学法和虚拟现实体验式教学法等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这种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受和启发,从而自觉接纳主流意识形态,而不是用自己的规范去要求学生。只有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自我体验,在平等轻松的环境下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体验式教学;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03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对学生吸引力还不够,而现代社会体验为王,高校思政课改革就要适应时代进行积极体验式教学改革。高校思政课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整体规划构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融入体验式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协调各方力量,以开放的心态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诸多挑战

(一)海量碎片化的信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造成了冲击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来进行,依赖于教师主体对学生客体的影响熏陶,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但是保证了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通过微信、微博、QQ等App来交流已经成为“00后”大学生每天的必备功课。但是网络的开放性也给不良信息广袤的空间,这就对高校思政课所宣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由于“0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负面消息的影响。

高校思政课作为必修课,其鲜明的意识形态以及深厚的思想内涵是课程教学的根本。与其他课程相比,其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与思想性。帮助大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国家政策,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辩证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是课程所希望达成的目标。但是,当代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他们想获取的各类信息,这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丧失了其深刻性。“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它们也在影响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1]这种专注能力与思考能力正是高校思政课所希望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具备的良好素养。因此,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不仅将知识、能力碎片化,也大大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本身所蕴含的极强的思想性。

(二)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从理论上说是一种非常高效并深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困难。目前,高校思政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运用一些新媒体手段或者偏娱乐化的形式来教学。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泛娱乐化倾向导致教学本末倒置,减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学生往往只记住了娱乐本身,而忽略了背后的教育。学生对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有很高的热情,但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上却意兴阑珊。另外,教学情景设置的无效性倾向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情景不能真正展现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不善于运用人和现实的故事去化解宏大叙事。学生一听到“主旋律”一类的词语,就觉得太大太空,离生活太远,无法从所设置的情景中得到共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沉默的螺旋”倾向也导致体验式教学活动沦为少数学生的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沉默。学生参与度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教学还是回到老路。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和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所讲述的内容依然是根据自己主观取向和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对体验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内容并不了解,导致积极性也不高,感悟不深刻,课后的反思总结也没有落到实处。较多学生课后交上来的作业内容空话套话居多,不时还有抄袭拼凑现象。如此循环,教师进行体验式教学的积极性也受到削弱。另外,体验式教学主要侧重于全面性、参与性,但很多高校受师资、安全等方面的限制,实施体验式教学只面向于少数学生,其他学生更多的是听取参与体验学生的汇报与分享,使得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降低。久而久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也就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优势特点

(一)积极体验式教学提高了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基于“积极心理学”所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心理学侧重于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正向力量,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参与性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使高校思政课程内容被学生接受,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性。

很多大学生表示思政课所讲述的内容难以理解,无法切实体会教材中“那个辉煌璀璨的年代”,有一定的疏离感。而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积极体验式教学提倡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倡将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意义深入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感悟正能量。其次,积极体验式教学善于从多角度去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在活动与分享中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促进积极心理素质的培育。以多种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增添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融入鲜活的例子中,可以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最后,积极体验式教学还凭借其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学优势,转变了教师“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使得思政课程比以往更受学生的欢迎。总之,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拓展了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场景,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转变,使高校思政课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

(二)积极体验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不仅仅是给学生灌输讲述教材内容,更是要通过高校思政课课程的教学,实现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在宝贵的大学时期认识自身、完善自身、超越自身。

积极体验式教学遵循积极心理学的健康理念,以开发当代大学生的潜能、培养积极的人格为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更应该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将教学目标定为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积极的品质。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最好就是通过活动的方式。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内生性,学生在参与课程、理解课程、反思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心,促进自身积极品质、积极人格的完善与发展。通过积极体验,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创作和展示,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0后”大学生虽然很容易得到关于“是什么”的答案,但是“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网络上参差不齐,这时候思政教师就要充当引导者。通过设置教学情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反思,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特征

(一)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特征

感性即情绪上的体验与认知。在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大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模式获得激动、自豪、高兴等情绪,最终形成具有个体性的积极心理品质。理性即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控运用。在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大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巩固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运用,最终得以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在高校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情绪上的体验与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运用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感性使人可以从人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理性使人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列宁关于感性的人的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在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同时我们对于教学的内容,要严谨科学,注重学科思维的构建与提升。

(二)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相统一的特征

积极性即学生在体验中收到的一些正向的情绪反馈,比如在体验中帮助同学解决了一些遇到的难题,得到了别人的赞赏与认可。消极性即学生在体验中收到的一些负面的情绪反馈,比如愤怒、焦虑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一对情绪的双胞胎,教学中不可能只追求积极的情绪反馈,“缺失了消极情绪,人会变得轻狂、不踏实”[4]。学生体验中出现积极情绪时,要顺势强化正反馈;出现消极情绪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并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情绪。

(三)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和引导性相统一的特征

自主性即教学人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不需进行过多的限制,突出学生的个体性。引导性即教学人员要及时跟进学生的体验动态,主动解决学生的困惑,给予其科学恰当的建议。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自主性和引导性特征二者缺一不可。既不能给予过多的自主权,也不能给予过多的引导干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对于学生的体验过程要设置反馈板块,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更好地进行引导;同时还要培养教学人员的观察能力与专业能力,更好地给予学生科学性、专业性的建议。

四、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必须充分体现理论性,“以学理性为抓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的方向。”[5]当然思政理论需要转化成教学理论,以学生可接受的形式展现;而后加入体验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理论解读和升华。另外要注意整体布局,避免体验活动的零散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每一个专题可以进行具体化、可操作性的建构。在实践中要随时渗透相关理论,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一)头脑风暴教学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集体思考法或BS法等,是将少数人召集在一起,以会议的形式,对于某一问题进行自由地思考和联想,提出各自的设想和提案。[6]由一些特定的人员以会议的形式对某一问题进行发散思考,群策群力。这个方法最初是由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A.F·奥斯本于1983年提出,1985年正式发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头脑风暴法自从问世,就被誉为世界上最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今高校高等教育追求提高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思想政治课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很多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只是因为学业的要求,对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认为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式地走过场,这与高校思政课的初衷理念是相悖的。而头脑风暴教学法,是一组人在特定的时间内,对于一个特定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发散思维,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进行记录。往往一个人的一个点子,就能像核裂变一样启发别的参与者,以智慧创造智慧,在每一位参与者的脑海里掀起思维的风暴。往往在风暴的同时,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受束缚、竭尽全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在课堂中既获得了发散思维的满足感,大大提高了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也对新的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探讨,符合高校思政课所追求的素质化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