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时代地方高校“四创”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作者: 周银银 姚红兵[摘 要] 在智能化时代,培养“创意—创新—创业—创效”的“四创”人才迫在眉睫。当前,地方高校“四创”人才培养存在教育理念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全面、实践平台不完备等局限。对此,地方高校要以“思创融合”为引领,更新“四创”人才的培育理念;以“专创融合”为手段,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以“科创融合”为路径,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以“赛创融合”为抓手,完善升级评价体系;以“产教融合”为桥梁,搭建“四创”人才培养平台,走出一条“四创”人才培养的“中国道路”。
[关 键 词] 智能化时代;地方高校;“四创”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085-04
新时代以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新能源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崛起,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经济模式都发生了转型,这就要求更多复合型、高阶型的人才,所以,地方高校“四创”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那么,置身智能化时代,地方高校应如何打破学科建设的惯性思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组院校教师队伍,探索实践转化路径,建构创新“共同体”,才能培养出一批在信息化浪潮中既能无惧风浪、敢立潮头,又能锚定自身的“四创”人才,让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扬帆起航?
一、地方高校“四创”人才培养的科学内涵与功能模块
何为“四创”,学术界訾议颇多,既有“创研、创法、创岗、创业”[1]的界定,又有“原创、创造、创新、创业”[2]的理解。本文根据智能化时代的人才需求、“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理念、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的目标,将“四创”人才概括为“善创意、会创新、勇创业、能创效”的人才。当下地方高校“四创”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创效潜能的四位一体。
“创意培养”旨在训练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他们直觉思维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的锻造,强调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在感性与理性、想象与理论、科技与人文的互动中进行创意思维培育。“创新实践”主要聚焦实践层面的革故鼎新和技术维度的与时俱进。在智能化时代,我们强调新型数字技术技能的培育。地方高校尤其要与属地特色产业与支柱性企业衔接,根据当地城镇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特定技能的培训,提升他们社会实践的能力。“创业孵化”着眼于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提高与成果转化能力的加强,当然,前提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的养成。这种能力的提升并非局限于学校领域,而是存在于各种社会场域,所以,地方高校要有前瞻性眼光,与当地企业寻找合作纽带、与所属城市相互成就、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才能让大学生真正投身时代洪流。“创效潜能”旨在激发大学生依托智能化时代的新型信息技术来培育探索新工艺、使用新装备、研发新产品、打造新产业的能力,形成网络、数字、智能与技术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从而挖掘创业过程中的“金点子”,提高商业禀赋,增强创效活力。
当然,“创意—创新—创业—创效”的“四创”人才培养虽对应四个功能模块,但并非割裂开来,而是有机统一的,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式培养机制。唯其如此,地方高校才能抓住机遇,游刃有余地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二、地方高校“四创”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在智能化时代,地方高校的“四创”人才培养不仅有助于加快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步伐,还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区域传统企业的升级、地方新兴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新动能,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然,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四创”人才培养机制虽然力求“变中出新”,但并非一朝就能“旧貌换新颜”,当前地方高校在“创意—创新—创业—创效”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困境。
(一)“四创”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不清晰
当前,不少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重知识、轻能力,他们尚未充分认识“四创”能力的培养与个体价值的实现、青年人的时代担当、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间的关联。因此,大学生群体也无法在学习中感受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比如诸多地方高校的文科生,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树立“科技+传媒+文化”的发展观,缺乏对新时代技术与技能人才的认识,甚至发出了“四创”与自己无关的论断,这种论断违背了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理念,更遑论本土化立场与国际化视域的结合,当然也就无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与技术能力。
(二)“四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部分地方高校虽开设了面向大学生的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但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尚未形成分类递进的科学体系,没有依靠万物互联的信息技术打造全新的教学生态。同时,在智能化时代,“四创”课程更应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锻造,但大多数课程的教学仍以单一、封闭的讲授式为主,基于创新创业的实践课程匮乏,且呈现碎片化、松散化和随意性特征,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些都倒逼着地方高校以“数字智能”为抓手[3],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既有学科体系的优化、专业格局的调整。
(三)“四创”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不健全
智能化时代的“四创”教育固然要重视“教学启发”,但也不能忽视“教师指导”。当前地方高校缺乏符合时代发展和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数量上也存在现实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文科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交叉融合的思维,仍局限于传统教师角色的“围城”中,自身信息素养不足,“四创”能力匮乏,在指导帮扶上效果甚微;理工科专业的教师虽然掌握了新潮技术,但是没有平衡好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技术背后往往缺少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包括当代大学生的心智、情感、能力、思维、灵魂等关乎“生命”特质的内容[4],忽视了大学生的内涵式发展,依然难以培养高阶性、跨域化、跨界型的复合型人才。
(四)“四创”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不全面
当前,技术革命已在各个领域展开,此时,社会需要的是“知识—能力—价值”[5]共生融合的人才。其中,智力与技能型人才备受青睐。这就表明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甚至固化的知识型评价模式的落伍。然而,多数地方高校“四创”人才评价体系没有打破固有壁垒,未能推动创意、创新、创业、创效精神实质化地融入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过于模糊,缺乏过程性考核评价,且没有根据学校与地方特色制定个性化的增值性评价措施,难以提高学生“四创”的积极性。
(五)“四创”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不完备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产学研一体化式的创新创业设备、实践实训平台等智能化基础设施的不足、产学结合模式的单一也成为掣肘学生“四创”能力培养的关键元素。一方面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或实训室、实训基地,地方高校无法系统、实时地展开虚拟仿真或实操训练,大学生不能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难以锻造创意思维或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虽然与企业合作搭建了实践平台,但“产教城”融合不深入或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地方高校“四创”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地方高校应以“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赛创融合”“产教融合”为依托,打造健全的“四创”人才培养机制与全生态发展路径,力求呈现智能化新时代的教育新气象与新格局。
(一)以“思创融合”为引领,更新“四创”人才的教育理念
在智能化时代,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四创”人才,需以“思创融合”为引领,通过“四创”学生典型、“四创”能力培养的新型案例、“四史”教育等来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淬炼创新品质,积聚中国文化底蕴,形成世界眼光,成为既能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中国特色,又能兼具国际视野和高点定位的创新型人才。
这里,我们尤其要注重将“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以此激发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创效”的潜能。因为,“四史”不仅是教科书,还是“强心剂”。回顾“四史”的形成过程,中华民族从筚路蓝缕走到伟大复兴,“创新”精神是“四史”中蕴藏的重要智慧。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要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应用马克思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道路探索,抑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发布以及智能化新时代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理念,都蕴含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在智能化时代,如何将“大时代”的“四史”内容更好地融入“小课堂”的专业学习中呢?地方高校要发挥“互联网+媒体”优势,优化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模式,在开放性的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四史”的认同感,让学生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与行业改革需要,具备青年人时代担当精神的同时更要提升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坚持在危机中寻找新机、开辟新路,实现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
(二)以“专创融合”为手段,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
在智能化时代,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四创”人才,需以“专创融合”为手段,聚焦“通识—融合—拓展”层级,开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
首先,从基础层级来看,高校应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与“四创”能力培养相关的通识性课程,帮助他们厘清创意、创新、创业、创效之间的关系,培育抢抓创新产业风口的意识。其次,智能化时代强调学科的融合,对于高校相异专业门类的学生,我们也要破除学科壁垒,开设融合型“四创”课程。就理工科学生而言,要依据专业发展特色增设现代技术课程,锻炼学生的技术实践、革新、攻关、改造能力,打造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当然,高校还要以院校跨界合作、校企融合发展为抓手,通过创新型项目实际的创意、开发、制作、运营切实培养“四创”人才;对文科类学生而言,要以交叉融合为旨归,以数字智能为依托,开发文科专业与数字技术融合的课程,设置数字人文、数字艺术等跨学科专业,并联系当地政府、企业、城镇等构建文创共生生态圈,让文科生在跨域实践中增长技能,开发文化产业新业态,成为从“守城”到“攻城”[6]式的复合型人才。在融合课程中,学校还需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除了理论维度的营销、执行力、管理实践课程,教师也应打造模拟实训课,让学生通过核心角色扮演、经典案例剖析、营销问题诊断甚至是网络直播“微经济”的模式来逼近不同行业的工作现场,为未来的创新创业增加“砝码”。最后,从拓展层级来看,地方高校需关注学生成长的个体化差异,坚持国际化视野,立足本土性资源,为大学生开设与“四创”能力培养相关的个性课程,实施高阶性、定制化人才培养。
(三)以“科创融合”为路径,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在智能化时代,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四创”人才,需以“科创融合”为路径,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教师队伍的重组、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首先,从源头出发,地方高校要科学引进,创新师资团队引育方式。在引进人才时,要注重教师的工作经历或实习经历,并联合校外优质资源,聘请专业人才来担任理论与实践导师,实现“专兼跨界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发展。其次,从培育出发,地方高校要分层建设,拓展师资团队培养路径。所谓分层建设,即从设计创意教学的能力、挖掘创效潜能的能力、研发创新平台的能力、经营创业项目的能力、诊断营销问题的能力等层面来调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格局。无论聚焦哪个层面,都要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实现技术理念的“入脑”“入心”,提高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分析大数据、人机协同合作、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为教师生命成长提供内在驱动力。文科专业教师要杜绝信息“迷航”,走出传统“堡垒”,转变自身角色,才能适应新时代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理工科专业的教师也要平衡好教师主体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课堂而不是让技术取代教师。从“专兼结合”的层位来看,在“内培外引”的过程中,校内外教师要进行资源共享,搭建交流的桥梁。最后,从成果出发,地方高校要完善师资团队激励机制,强调科技成果转化。为了鼓励更多教师投入“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中,地方高校要改变传统评价机制,执行分层、分类、分主体的评价标准,重视教师对“四创”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如此,让教师积极投身“四创”人才培养工程,在普泛性开展“四创”教育时也对具有“四创”潜力的学生进行跟踪式和个性化培育,不断探索促进他们创新成长的“密钥”。同时,对于“四创”能力较突出的教师,地方高校不仅要联合校外资源对其进行国际化培训,提供开放、自由的生长环境及前沿性的技术支持,还要提供经费和技术奖励,这样才能全方位地促使教师实现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