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肖梅 吕侃徽[摘 要] 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以智能财税1+X证书为抓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建设,积极开展“三教”改革,实施书证融通,有效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关 键 词] 1+X证书;智能财税;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081-04
一、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进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其中“1”是指学生获得的学历证书,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X”则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是聚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尤其是未来工作中的实践应用能力。“1”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X”则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职业技能的提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X证书试点工作在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可以通过参加1+X证书的培训和考证,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让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性,能实现岗位的顺利过渡,并且具有很好的岗位迁移能力。随后由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明确要求,各院校要以1+X证书的实施为抓手,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机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内容,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调整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组织,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业务不断地受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行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数据处理能力。尽管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地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仿真性实训环境建设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X证书制度的推出,使得会计专业通过 “书证融通、育训融合”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切实解决职业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问题成为可能。
智能财税1+X证书是第一批会计专业相关的1+X证书,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复合型的财税人才,智能财税体现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财税行业当中的应用。它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税费申报、出纳实务、双创教育等内容。智能财税1+X证书的推广和实施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团队构建、实践教学环境创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及时转变观念,以1+X证书为抓手加快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改革,从而适应新技术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如何将智能财税1+X证书与课程体系的优化有机融通,培养适应“大智移云物”背景下行业所需的数智化复合型的会计专业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面临并且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财务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的逐步应用,传统的财务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脱节问题,对于专业的发展必将带来严重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
随着“大智移云物”时代的来临,企业需要的财务人员,不是仅能熟练完成日常账务工作的基础会计,而是需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有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并且根据问题进行决策的复合型数智化会计人才。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会计的业务也由原来的相对单一走向复杂和多元,会计岗位的环境和形态也随着新技术应用不断发生改变。比如财务机器人的逐步应用,会计原有业务中“凭证填报—账册登记—报表编制”这样相对简单且重复的业务流程,将可以通过模板定制和流程优化等方式被人工智能逐步代替。因此,我们必须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智能化的财务处理能力,提升业财一体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对未来会计岗位群的适应性和迁移能力。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还是聚焦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比如中小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税务所等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审计监督、税务代理等岗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及时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岗位带来的影响,也没有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变化情况调整培养目标,最新的技术设备没有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中,尽管有的职业院校已经逐步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但实训环境还是与实际工作场景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培养还很难满足市场的需要,与当前人才市场对于复合型的智能会计人才要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当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面对和加以关注的重点。
(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不少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还没有很好地适应新技术对人才培养的冲击,更多的还是开设基础会计、成本会计、出纳实务、税务申报等课程,即便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会计电算化和虚拟仿真等内容模块,但是财务信息化的程度还是比较低,尤其是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还是很少涉及,与智能财税1+X证书要求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课程相对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论学习和讲授占比较高,而实践课时相对不足,不少实践项目与生产实际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三)师资队伍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只有教学团队自身具有过硬的教学能力,而且对智能财税有深刻、清晰的认识,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智能会计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尽管有较高的学历,但往往缺少实际的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许多专任教师的学科背景都是以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为主,很少有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财税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缺少实际的智能财税相关经验。同时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行业兼职教师还需要建立选聘和考核等配套机制,整个教学团队的智能财税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大智移云物”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以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交流和讨论中,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如何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实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由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转变,借助职教云平台、蓝墨云课堂和学习通等各种信息化平台或者工具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当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智能财税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析
智能财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教育部第二批1+X试点证书,也是全国财经专业首个获批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它主要面向财税社会共享服务中心、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其他会计税务审计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管理等基础工作岗位群(如财税助理、基层财税业务操作人员等)、核心工作岗位群(如主办会计、业务会计、综合财税业务处理 人员等)和主管工作岗位群(如财务经理、财务分析主管等)。
智能财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社会共享代理实务、社会共享外包服务、社会共享企业管家三大板块业务内容为依据,按照基础业务、运营业务以及综合管理业务的层级,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依次递进。其中,智能财税1+X职业技能等级初级证书主要面向财税社会共享服务中心、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其他会计税务审计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管理等基础工作岗位群,从事发票开具、发票等单据的分类与整理、会计核算、出纳、纳税申报等智能财税基础工作;面向企业和财税专业服务机构从事财经服务专项事务的基础工作。
智能财税1+X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证书面向财税社会共享服务中心、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其他会计税务审计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管理等主办工作岗位群,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企业特殊业务和复杂性综合业务的会计核算、审核、纳 税申报等智能财税主办工作;面向企业和财税专业服务机构从事财经服务综合事务的主办工作。
智能财税1+X职业技能等级高级证书面向财税社会共享服务中心、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其他会计税务审计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管理等主管工作岗位群,从事基于新技术的财务规划与设计、控制与分析、咨询与决策等管理工作,从事企业运营规划、融资筹划、纳税筹划、内部审计、经营分析与决策咨询等智能财税综合管理工作。
智能财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标数字经济时代智能财税社会共享新业态和岗位群,采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能力测评模型,从典型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三个层次对岗位进行针对性测评,有利于学生了解现代财税业态,提升职业技能,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智能财税1+X证书融合路径
为适应会计专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需要,必须要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岗课赛证课”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智能财税1+X证书为载体,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的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重视和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技能大赛,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培养质量。
(一)对标证书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邀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最新的标准和规范以及最新的职业岗位需求融入课程体系设计中,对智能财税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进行解构,将其与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匹配,分析不同要素融入课程体系的不同方式方法。应该说,现有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已经涵盖了大部分智能财税初级证书中的知识和技能,也涉及了一部分中级证书的内容。但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对于智能财税1+X证书支持的系统性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过程中,要对证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分别采用“免修正、内容强化、内容修补、能力转化”四种方法。例如,证书中票据外包服务的考核标准与现有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标准是一致的,像这种情况则可以采取不调整的策略。而像财务核算外包服务中生产成本的核算业务内容与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课程内容是基本吻合的,但需要强化成本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另外,针对证书中某些内容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还不能覆盖或者存在缺失的情况,则需要对证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对于实践技能部分还存在弱化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实训环境和实训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智能财税1+X证书配套实训资源开展仿真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紧跟专业前沿,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特别是在智能财税1+X证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智能财税1+X证书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将证书标准内容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要求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是进一步重视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成效,定期安排教师去企业调研和挂职实践,从而让教师能够接触最新的智能财务平台和应用软件。当然,在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过程中,要加强过程的督导和考核,从而使得教师的企业挂职落实到位,切实取得成效。二是可以引进行业专家或者生产服务一线的业务骨干,通过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企业一线的新技术、新规范和新标准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这有利于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保持一致,也有利于未来学生上岗的顺利过渡。三是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特别是1+X证书相关的培训,并且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智能财税1+X证书标准的内容,然后针对性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