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域下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吴迪 张秀敏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在性观念上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并且对自身的了解越来越渴望,性行为和性疾病增加,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即同伴教育。作为一种互助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同伴教育具备文化适应性、可接受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因此,在当前很多高校的性健康教育中得到了应用。为此,从同伴教育和优势视角领域的概述角度出发,阐述优势视域下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并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为相关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优势视域;同伴教育;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009-04

大多数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发育的晚期,伴随着生殖器官发育、性心理和性意识的觉醒,大学生的性生理需求也由此产生。基于此,出现了很多和性相关的问题,以认知层面的不确定、态度层面的不稳定和行为上容易冲动的一系列表现为主。相关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中有超过30%能够接受婚前性行为,其中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和中学阶段性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这也意味着有必要在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大学生对年龄相近和价值观念相近的同伴更加愿意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方面。因此,有必要对优势视域下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同伴教育和优势视角理论的概述

同伴教育指的是将年龄、经历、体会和生活环境以及有共同语言的人组织起来,采取对信息、观念、行为或者技能进行共享的方式。通过同伴教育的引导来引起身边同伴的共鸣,以此来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而高校同伴教育就是对青少年趋向于大众的倾向加以利用,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种互动式和渗透性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对于大学生在性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格外重要。

而优势视角理论对于案主本身和周围环境的潜能和优势十分信任,对于案主能够依靠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学习等持有相信的态度。根据对传统性教育模式的了解,在开展教育时,常常单纯地将大学生当作是被教育的对象,认为大学生仅仅是接收信息的主体,这意味着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失权失语的状况。而实施同伴教育的方式,不仅能够将被教育者的自主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还能让教师充当性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和监督引导者,推动学生用团体的方式开展相应的交流、讨论和分享,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还能推动教师和学生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二、优势视域下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方面,同伴教育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互助学习。基于优势视角理论的内容可知,如果条件允许,那么案主进行对周围环境的优势进行深入的挖掘。个体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组成就是朋辈群体,其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作用显著。高校大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思想观念相似、行为方式差别不大,因此很容易引起共鸣,由此就会进行交流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共同成长,同伴教育的优势就体现在这一点上。根据对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过程的了解,同伴之间更加容易进行互相帮助和学习,这是因为大学生在和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中难以找到共同话题,难以进行相应的分享和探讨。而使用多元化的学习形式能够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趣味性,比如角色扮演和辩论赛等,从而使性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加理想。

另一方面,同伴教育对于大学生能力建设更加重视。优势视角理论对于激发和释放案主的抗逆力格外注重,要相信案主具有克服困难的相应能力,对于自身的潜能能够依靠自身进行学习或者改变。凭借同伴教育模式开展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克服,还能释放参与同伴教育学生的抗逆力,并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调动周边的力量或者资源等应对问题,将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放在自身。在克服挫折的情况下,不仅能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成就感,还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加正向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完善自身的性健康知识体系,从而增强个人能力。

三、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最早的同伴教育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我国引入这一内容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下,很多高校都将其应用在教育中,比如德育、心理健康和性健康教育等。WHO认为改变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就是同伴教育。从形式上来讲,同伴教育具有多样和灵活的特点,最常用的方式有小组讨论、游戏和角色扮演等。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优势视域下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状况,相关学者对其开展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采取同伴教育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播性健康的知识,不仅能够纠正大学生不健康的性行为,还能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习惯。

(一)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现状

从性健康的概念来讲,指的是对大学生开展一系列性方面的教育活动,保证个体能够在性生理、性心理和性社会适应方面保持和谐的状况。现阶段,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问题已经逐步演变成了社会和大多数高校格外关注的热点内容。相关的研究显示,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性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其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接受过性健康教育的高校大学生所占比重达到了28%~35%。随着实践的验证,很多高校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内容的重要性,但是其加强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很多大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性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看法比较传统和保守。传统的非礼勿言的观念导致大学生对性方面的讨论比较害羞,这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工作推进步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获取性方面知识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是,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在高校重视程度不足、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和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等因素的作用下,很多大学生接收性健康教育信息或者知识只能依靠其他途径,这使得大学生掌握的性健康知识和信息有很大的不同。

最后,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很多大学生盲目地模仿,一味地追求性解放或者性自由,对于一些性方面的问题看待不够客观,以淡薄的责任意识和缺失的性道德等为主要表现,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对待感情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同时,根据上述内容,对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改善十分必要,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性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水平,还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性健康防护意识。

(二)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研究显示,利用社团开展同伴教育,对于大学生性传播疾病等基本知识的普及和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艾滋病。此外,以高校防控艾滋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表明广西大学生男性性行为者利用过艾滋病资源咨询服务的比重为55.3%,其中艾滋病资源咨询的场所为“同伴教育工作组”,利用这一场所的占比为80.9%,其中有19.1%的高校大学生接受这一服务是在疾病预防中心。同时,根据对北京某高校的调查,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大学生赞同感染HIV的人和正常人一起工作和学习的比重仅仅为41.3%,而对其进行同伴教育干预之后,上升到89.7%;还有学者的研究证明同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适用性较好,并且教育的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开展性健康教育之后,大学生的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预防知识得分和相关行为选择等有了显著提升。关于同伴教育需求方面的研究表明,赞同高校开展青春健康同伴教育的比重为81.35%。

四、优势视域下同伴教育应用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校正式引入同伴教育已经有很多年,研究的内容也不局限于一个方面,当下已经从性健康领域向心理健康等方面拓展。虽然同伴教育能够弥补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和效果不理想的状况,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一)同伴教育未形成系统的培训机制

同伴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效果理想与否和同伴教育者的素养、认知和人生经历及生活态度等都有关。目前高校同伴教育者的产生形式有多种,比如学生自荐和全校志愿者招募等。研究显示,采取全校志愿者招募方式产生的同伴教育者不仅具备更强的人际交往和责任心,还发挥着重要的榜样作用。但是,大多数高校都缺乏较为系统的新人培训机制,大多采取的是老带新的方式,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培训内容不够全面、实践的时间和场次不足、培训考核机制尚未建立等。此外,很多大学生本身并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利用社团开展同伴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尚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支持。

(二)同伴教育者过多流失

作为一名合格的同伴教育者,不仅需要符合专业标准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还需要在多次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将各种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沟通的各种技巧,由此保证性健康教育目的的达成,但是,培养同伴教育者的时间并不长,再加上缺乏充足的实践,并且培养成熟的同伴教育者和大学四年的学制有冲突。举例来讲,在培养同伴教育者时,常常是大一进行新人选拔,大二进行培训,在大三时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但是此时又面临离校实习的状况,而大四需要应对毕业和就业等,不符合担任同伴教育者的标准。

(三)有待完善的同伴教育评价机制

高校同伴教育者大多是由学生社团组织完成的,但是要想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还需要构建合理的同伴教育活动和课程的量化评价体系。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评价体系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还未出台。高校大学生经常处在完成活动和任务的状况下,这使得实际的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得不到相应的监督和反馈。

五、优势视域下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一)提升对同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一种性健康教育的形式,同伴教育和社会学习理论与革新沟通理论倡导的内容十分契合,对于“知—信—行”的顺利过渡和转变十分有利。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所属院系认识到同伴教育的重要性,将其当成是补充课堂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对同伴之间的影响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管理者和社会管理者应当提升思想层面同伴教育对于学生性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从而推动同伴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强化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不断拓展性健康教育的活动思路,提升应对性问题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保证同伴教育目标完成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对学生资源进行进一步挖掘,培养同伴教育的骨干。首先,选拔优秀大学生作为志愿者,为其讲授和培训性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将其培养成合格的同伴教育者。其次,鼓励这部分大学生申请相关的实践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性健康教育活动,保证同伴教育的持续性。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分享相应的案例等。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同伴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选择更加优质的同伴教育内容

在开展性健康教育时,教育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考虑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要尽可能规避过于单一的教育内容。在平时,同伴教育者应当格外注重积累和选择案例,保证完成性健康教育的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大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关注程度。在举办社团同伴教育时,保证教育内容传播氛围的轻松愉快,保证参与者能够自觉接受健康常识,并且抵制一些不良的性行为,从而增强自身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从个体教育的角度来讲,还要对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多加关注。除此之外,虽然性健康知识的传播十分重要,但是还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大学生既要学习相应的性健康知识,还要将自身当作是同伴教育的个体进行交流和合作,并且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