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朱梅林[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进行。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丰富了线上资源,加深了技术手段与教学系统的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支持下各类学习或测试平台为例,对学生听说、阅读、写译等几个领域的能力培养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并对教师与人工智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协同发展进行说明。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混合式教学;能力培养;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033-04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现代技术成为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也重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生态系统,迈进了智慧教学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相继发布,强调了智能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教育变革的方向。随着智能化教学逐渐深入传统课堂教学,智能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进程加快,在短短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教学主体与教学视角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换,还完成了智慧教学层面的技术手段与教学系统的深度融合。
二、混合式教学与人工智能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混合式教学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影响
大学英语课堂存在授课人数多、教学范围广、授课课时有限等特点,这使得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成绩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与参与度也不足,因此,学习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不仅是线下面对面教学与线上网络化学习的简单混合,而且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新定义,强调教师的引导、监督作用,侧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混合式教学已经慢慢从最初的技术探索阶段,逐步整合技术,在教与学中构建出符合学科定位与特性的教学手段。
在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指导下,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类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信息技术的涌入与探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章艳乐[1](2013)尝试构建了以互联网平台与通讯软件为媒介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索格飞、迟若冰[2](2018)也在将“跨文化交际”慕课资源融入课堂后,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颠覆了单向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定义了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但是新时代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精确地进行个性化教学,人工智能的引入给予了课堂教学有效的反馈。
(二)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现状
自1956年“人工智能”一词最早被提出至今已有60余年,在此期间,人工智能已逐步深入各学科领域,不仅在计算机、信息科学等领域形成研究前沿的交叉学科,而且融入金融、法律、教育等领域,在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方面有突出表现,不仅拓宽了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而且多角度加深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与理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3]就将教育智能化作为教育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会对教育生态起到重要作用,为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契机。目前,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教育机器人的出现为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对于其在学科教育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做出肯定的回复。
日益完善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新的方向,其以网络大数据为支撑,配之相对应的云计算平台,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而这项特征正好能够解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泛化的问题,通过前期的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针对不同学习者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计划并推送匹配的教学资源,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者的困难,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个性化国际人才。同时,人工智能支持下的课堂通过记录师生互动,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相关学习数据,教师在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后,教学会更有效率,真正做到以智能化的手段传递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前沿性与时效性。
三、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指导,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应起到积极作用,网络资源的运用和各类教学课程的构建,都有助于实现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4]。依托于人工智能手段支持的混合式教学,在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师生互动频次、课堂教学形式、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外研社Unipus旗下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U校园、iwrite、小打卡、词达人、微助教等小程序都能作为辅助手段用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借助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手段,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讨论人工智能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
(一)智能化听说能力培养
听说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授课内容之一,是英语学习中不可割裂的一组输入输出并行的技能,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因忽视或纠错不及时而导致出现多项问题,如针对集体进行无差别听力材料放送,会出现材料过难或过易的情况,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英语课堂因人数过多而导致口语能力培养被忽视,引发严重的“哑巴”英语问题,学生口语实践能力差,缺乏张口表达的自信心;课下练习阶段发音纠错不及时等,因此建立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测、评、练”一体听说训练体系尤为重要。
现阶段,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正确引导并督促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借助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的“智慧学习”,通过神经网络模拟人脑学习过程的“深度学习”,尤其是当中的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学习模式则更多地被应用于口语练习与测试中。赵慧、唐建敏[5]以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在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为入手点,对于卡纳基梅隆大学开发的“The CMU Prono-uncing Dictionary”及联合开发的语音识别软件进行了初步评测。
人工智能指导下的听说能力培养,运用人工智能在课前对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及词汇量进行综合测试、评估,通过数据统计找出学生听力薄弱项,并作出原因分析,进行自适学习方案设计,以AI形式进行口语陪练,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授课效率,保证评测结果的客观稳定性,而且以新颖的互动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研社U校园平台结合课程视听说教材,将任务分类,匹配相应视频与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时长、学习成绩、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并记录管理,在任务完成后形成教学评估。教师能够在课前根据课堂需要发布学习任务,当中有人机对话,其可以在收集学生录音后进行发音与作答准确性评估,给出相应分数,当教师设置完成任务所需达到的准确度后,对低于分数的学生作答则不予记录,并指出错误之处,再次作答达标后才会给予相应分数。在此人机语音互动过程中,学生有针对性地纠正自身发音误区,任务完成时间也比较灵活,教师能够有效观测学生的每个任务完成情况,在对相关数据评估后,修正因网络或设备导致的语音信息采集不清晰等客观因素造成的误差,再进行专项问题的解答,整个教学过程弥补了课堂人数过多、英语听说能力参差不齐的不足,有效增加了师、生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性,也做到了有效反馈的及时性。
除课堂任务,人工智能技术还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及趣味性的听说模式,每日英语听力能根据精听或泛听的需求,推荐相关语料,并整合各类考试音频进行定制化听力策略制定;英语流利说、英语趣配音等以强大的语音识别、评估系统进行游戏式教学,学生可以选择生活碎片、经典影片、励志演讲等模块的对话或独白片段进行模仿式口语练习,系统根据发音的准确度、语言表达的流利度及完整度进行综合评估,实现了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二)智能化阅读能力培养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内容,从课程数量统计来看,读写课程排课占比数远大于听说课程,阅读过程涉及词汇、语法、风俗、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内容不局限于单一纸质课本文章的阅读,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线上电子阅读材料逐渐丰富起来,Economist、CNN、China Daily等App有大量原版电子英文书籍资源可供下载;学习模式也逐步科学化,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变,如单词背诵不再需要厚重的词汇书籍,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单词记忆App,如百词斩、沪江开心词场、墨墨背单词、扇贝单词等,这些可移动式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人工智能技术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应用,能够更加完美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节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新学期课前利用单词背诵软件对学生进行词汇量测试,通过大数据整合与反馈,教师与学生均能准确把握现阶段学生词汇掌握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设定目标期内的学习打卡任务,利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原理反复记忆,巩固学习成果,最终可以直接在App打卡,也可以利用“小打卡”小程序打卡,并设置每日提醒,能够有效起到监督作用,最终形成完整的学习轨迹记录。
“人工智能+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同步线下与线上教材内容后,根据课程安排提前在U校园平台发布教学预习任务,并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测试正确率、学习时长等,经过数据收集、统计、对比、评估等一系列操作后,平台会生成分析报告,为课堂针对性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微助教、微信、钉钉等平台的使用或学习材料的推送,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能拓宽教学内容的知识覆盖面,加深知识点理解的深度,促进师生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后通过收集表统计、U校园作业或测试任务的布置,教师能够及时收到教学反馈,调整教学思路与手段。
人工智能的加入使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教学不只是线上丰富教学资源的引入与推送,更是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个性化教学,根据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及时解决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提升等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智能化写译能力培养
人工智能在语言方面的主流应用体现在翻译领域,主要体现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或平台,如谷歌翻译、Deepl、讯飞翻译等,其翻译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加以研究。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批改学生写作任务或翻译文本等方面,主要是词汇拼写或用法纠错、语法误用修正等。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背景,人工智能应用拥有丰富的语料库系统、完善的词汇构建体系、全面的语言表达方法、精准的语法纠错能力,能够做到在短时间内将学生提交的作业置于所属语料库中进行检测对比,如Grammarly、Iwrite等写作系统能够自动为学生指出语法与词汇等方面的问题,批改后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并予以评分。学生能够在提交作文后短时间内收到客观准确的反馈,教师也能够在收到成绩数据并总结错误后统一进行解答。
四、人工智能与教师协同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有大量的教学视频、平台、资源等可供学生选择,但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缺失,也并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必要性。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应该协同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这也呼应了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提出的“人—技术”结构,即根据人的“缺陷存在”和技术的“代具弥补”重构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6]。周琴、文欣月[7](2020)也指出:在“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引领着教育教学的方向,而AI则始终处于辅助地位,协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