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高校体育实施以成果为导向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王保宏
[摘 要]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气候变化大,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提出以成果为导向、注重教学过程性考核、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注重过程性考核,旨在学习过程中不限学习时间、地点完成教学任务,最大限度解决体育场馆相对紧张的问题,并在有限的条件下增强学生的体质。
[关 键 词] 以成果为导向;俱乐部教学;高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04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发展,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把体育事业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学校体育,特别是大学体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的使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气候变化大,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为了能够在现有教育资源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巩固运动技能,笔者分析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实施方法。
一、拟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场馆资源
对于新疆高校尤其是北疆高校来说,冬冷夏热,室外体育教学受天气原因影响较大,因此7~8月、11~12月时间段学生需在室内上体育课,这使得体育教学与场馆不足的矛盾即刻显现出来。实施俱乐部教学将线下线上教学相结合且对学生的练习(上课)不限时间、地点,能保证学生不在同一时间大量聚集,可有效缓解场馆资源的压力。
(二)重构考试模式,实施N+1+1考核制度
现阶段大学教育考核仍重视考勤和期末动作测试,对运动专项培养运用不够,素质锻炼无法形成自觉锻炼习惯,更难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课上参与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再加上体育课程学时较少,使得大学体育对于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效果不明显。实施以成果为导向的俱乐部教学[1]就要从学生注重的考试结果“反推”教学方法。要通过实施N次的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素质锻炼、专项技术动作形成固化,保证在没有体育课程时学生也能自主参加体育锻炼。N+1+1分数构成为:N=教学周数,占比50%;第一个“1”为身体素质综合(平时打卡记录)得分占比30%;第二个“1”为课程思政视频内容占比20%。N次的成果视频都分为五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制度进行积分,同时要结合身体素质和课程思政得分算出学期综合成绩。
(三)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助教
助教作为俱乐部教学中能充当老师的角色以帮助其他同学完成教学任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助教角色可使在运动方面表现优秀的同学在教其他同学的过程中更有获得感,同时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增进同学感情,使班级更加团结,也使课程思政内容在体育课程中有较强的“载体”。为了提高有能力的同学充当助教的积极性,凡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助教的身份帮助同学达5次以上,课程思政的第二个“1”可得满分。实施学生助教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可通过帮助其他同学获得成就感、满足感[2],缓解老师辅导的压力。
二、三大创新理念
俱乐部教学模式在研发阶段就秉持以成果为导向、以过程性考核为动力、以学生助教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创新理念,目的是通过学生助教的帮助,结合过程性锻炼的“痕迹”,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以成果为导向
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并长期坚持达到终身锻炼,从而有强健的身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学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二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
(二)以过程性考核为动力
过程性考核从身体素养方面采用每天“打卡”,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每周“打卡”。因为采用俱乐部教学方法是实施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主要是发布学习内容、教学视频以及回收学生过程性锻炼“痕迹”。所以这种常态化“打卡”练习是学生坚持锻炼和学习的最大动力。由于体育每周两学时对于学生锻炼习惯养成远远不够,故要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3],就必须对学生每天锻炼的“痕迹”进行跟踪和督促,通过每天“打卡”式练习可最大限度保证学生每天的运动量和强度。
(三)以学生助教为主要教学手段
实施俱乐部教学可以优化场馆资源。这种教学方法会使教学形式更灵活,但老师面对面教学难度却会加大,此时学生助教便显得尤为关键。助教作为俱乐部教学中能充当老师的角色以帮助其他同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三、前期调查
在开展俱乐部教学之前对我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4份。问卷主要对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过程性考核能否促进学生学习、不限定上课时间地点能否优化教学资源、传统教学中是否有课程思政考核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数据:
通过上述数据可看出,球类、操类、武术类占比76.87%。这些项目在常规体育教学中都是学生相对集中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且冬季在场馆中教学学生更集中。优化场馆使用时间,让学生既进行体育锻炼,又可避免过于集中。
考核模式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注重上课表现和期末体育成绩已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表2可以看出,56.12%学生认为过程性考核模式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表3可以看出,55.78%学生认为俱乐部教学模式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延续与增强,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从表4可以看出,新疆第二医学院在体育课程思政方面的考核仅有20.41%,体育课程思政实施力度不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目的。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力度不够,方式不对。实施N+1+1考核模式,专门设立一个“1”来实施课程思政,目的就是要加强体育课程中的课程思政。
在前期的研究和对学生的调查中得出,大学体育实施以成果为导向的俱乐部教学有现实作用和广大的学生基础。2020年9月随机抽取5个教学班进行试验,经过一年的俱乐部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该教学方法的经验与不足。
四、实施过程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以过程性考核为动力、以增加学生助教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老师专项才能的教学模式,通过“选”“授”“练”“考”四位一体实施教学。
(一)“选”
在教学之初,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自身身体条件选择开展体育专项。专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开设符合男女生爱好的篮球、排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五个项目,每班教学人数40~45人。
(二)“授”
教学过程中授课分为线上授课和线下授课两部分。线上主要以慕课、短视频和完成动作的分解图片组成,目的是通过学生线上观看先进行模仿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线下授课以老师讲解示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对同一个技术动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呈现,帮助学生完成技术动作。
(三)“练”
学生练习分为课上练习和课下练习。在课上,老师对本节课动作技术讲解示范,引导学生逐步(对动作进行分解)、分层次(根据学生练习情况分成小组)练习,然后再集中对学生出现较多的错误动作进行纠错,学生继续练习;在课下,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再次观看老师课前发布的视频和动作图片以巩固所学。以在一周之内完全掌握动作技术并拍摄视频上传作业群作为每周的过程性考核资料。
(四)“考”
过程性评价体系是俱乐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目的就是通过一次次的过程性考核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N+1+1[4]分数构成为:N=教学周数,占比50%;第一个“1”为身体素质综合(参考体质达标)得分占比30%;第二个“1”为课程思政视频内容占比20%。N次的成果视频都分为五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制度进行积分,同时要结合身体素质和课程思政得分算出学期综合成绩。
五、教学效果数据对比
抽取麻醉学2020—01班、临床医学2020—01班、临床医学2020—03班、临床医学2020—05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20-02共五个班级279人进行试验,5个班级实施俱乐部教学一年。现把他们大一时按常规教学的体测数据和他们大二时按俱乐部教学的体测数据进行对比。
(一)学生体测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率对比
从表5(见文末)可以看出:学生优秀率从大一的0.35%提高到0.74%,表现不明显;良好率从5.73%提高到14.07%,表现明显;及格率从61.64%提高到78.14%,表现明显;不及格率从32.25%降低到7.03%,表现明显。
(二)单个项目数据对比
从表6可以看出:肺活量平均分提高了2.63分;50米平均分提高了8.53分;立定跳远平均分提高了9.54分;坐位体前屈平均分提高了10.33分;女生800米平均分提高了12.64分;男生1000米平均分提高了11.1分;女生仰卧起坐平均分提高了7.54分;男生引体向上平均分提高了4.92分。
由上可见,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质健康有明显的效果,其中女生800米和男生1000米效果最好,学生肺活量和男生引体向上增速不明显。
六、教学反思
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一年来,在教学过程和学生表现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及总结。
(一)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学业负担很重,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大学校园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很难在他们身上发现大学生的朝气。通过坚持跑步一年以后,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校园体育氛围浓厚
俱乐部教学的特色是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喜好为基本单元划分不同的俱乐部。2021年3月以来,我校陆续成立了7个俱乐部,基本上每一位老师都根据自己的体育特长成立了自己的俱乐部。相继举办了新疆第二医学院首届体育文化节,武术《传承的力量》拍摄,校园“迎新杯”篮球、足球、羽毛球联赛,大二、大三羽毛球联赛,大一太极拳教学成果展示等活动。一时间,学生纷纷“走出宿舍、走出网络、走进球场”,体育活动氛围十分浓厚。
(三)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升
实施俱乐部教学的班级只有5个,其他有体育课的所有班级2021年都实行了每天打卡3千米的素质练习。经过一年的坚持,2021年10月全体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的学生体测成绩进步明显;大三、大四(没有开设体育课)体测成绩不理想,甚至退步明显。所以,要保持或者提升全体学生身体素质,有必要在大三、大四继续开设体育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