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

作者: 马荣华 李佳佳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经几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内涵,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基于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及实施路径。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028-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思想内涵,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提高其个人修养,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学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一)政治观念趋向成熟,缺少理论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外来价值观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部分学生出现信仰模糊、价值观扭曲等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其实在初高中的思政课堂,学生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制度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说明他们的政治观念与国家保持一致,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人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停留在浅层的学习导致他们并不理解理论知识的深层内涵。例如:怎样坚持政治制度的“四个自信”,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等等,以上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能切实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换而言之,虽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念趋向成熟,但是由于缺少理论支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够透彻,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二)个性展示意识增强,协作精神淡化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的意愿比较强烈,喜欢与同学或教师讨论真理,能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正因如此,他们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体现在生活消费、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在物质生活日益提升的今天,大学生的政治文化需求逐渐现实化,热衷于个性展示,且思想比较跳跃,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这虽然有利于个人综合实力的提升,但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部分学生在面对事情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尤其是在合作项目中,过于旺盛的自我展示意识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导致合作的实际成果不尽如人意。更有个别学生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在团体活动中不尊重同伴的意见,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不利于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形成价值观念

伴随改革的全面深化推进,我国和一些西方有过社会转型期的国家一样,经济和政治在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对人们的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思想观念发生转变[1]。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更大的变化。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原本思想意识就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开始动摇,有的出现盲目崇拜西方的行为,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应通过思政教学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爱国情怀、价值取向等多种教育资源逐渐渗透到课堂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促进他们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

(二)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怀,强化民族精神

爱国情怀是每一名公民具备的基本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其合理地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历史的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所以,我们要以此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杜牧在《泊秦淮》中所作“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屈原在《离骚》中所作“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贞,是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爱国情怀以生动的形式呈现,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进而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严于律己等都是值得学习并践行的美好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能够帮助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的实践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提升道德修养,助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建设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校园中的建筑物不是随意建造的,是一种文化符号,能够展现大学精神和教育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学生的“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改变环境的文化格调,使学生每天在校园中都能直观地感受到文化魅力。例如,在教学楼和图书馆的走廊上、展示厅的宣传栏中、路边的石碑上或草坪里标记我国古代优秀人物的真实事迹或是名言警句,在学生每日的必经之路上进行文化渗透,无形中起到宣传的作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2]。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积极践行于现实生活中。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其次,可以举办诗词大赛、成语竞猜、诗文朗诵等活动,唤醒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记忆,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使其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表演,在感恩、爱国、孝道等多个方面形成全新的感悟,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发扬与传承的教育目的。最后,运用传统文化制定管理制度,将团结友爱、合作共赢、尊敬师长等美好品质融入校风和班风的建设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教师也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对大学生而言,课堂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纳入培养计划的举措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教育改革将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学校应将传统文化写入教材,并使其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利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将道家学说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将儒家思想以及其他派别的理论渗透到政治观教育中,让学生对我国政治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完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除了教育内容的完善,授课方式的转变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中,教师通常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在备课时制作好相关课件,上课时一边展示PPT一边介绍重难点知识,枯燥的流程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完善课件的设计,将大量的文字信息转变为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下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绘声绘色的讲解中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感。此外,还要积极创新授课方法,教师不能再演“独角戏”,要通过设计小组合作、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踊跃加入互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积极落实到实践中,以此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科学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3]。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肩负着培养与教育学生的重任,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榜样。作为教育的传播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探索最适合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社会热点话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难题,使教学工作更具说服力,进而打造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此外,学校还应有意识地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要求党政干部、团委负责人、辅导员以及任课老师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打造出一支人员充足、任务分配合理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方面,高校应重点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要要求他们广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开展讲座、研讨会、学术分析会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理论知识的讲解提供扎实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践行到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做真善美的传播者。例如,在校园中看到垃圾自觉捡起来扔到指定位置、在卫生间洗完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在讲课时使用文明用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后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对话与沟通等等。教师要利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认真的工作态度、美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奠定人才基础。

(四)强化责任意识,丰富情感体验

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下达的指令,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上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这不仅是一名学生最基本的职责,也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渠道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外界知识的途径愈加广泛,他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有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的思想发育比较成熟,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想法和见解,自主意识比较强,为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价值。可将“传统文化”设置为班会的主题,在班干部的领导下从班会的策划、筹备、节目的编排到最后的总结都由班级同学一手包办,能有效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4]。学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去图书馆查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或是通过互联网丰富自己的认知,从多个途径收集相关信息,积极与他人分享成果,在交流与讨论中确定最终的活动流程,利用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演唱歌曲等方式呈现一次完整的班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筹备过程中,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促进思想意识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将原本抽象的内容通过具体实践加以呈现,坚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