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1”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在老年护理特色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 刘凌

“3+1+1+1”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在老年护理特色教育中的应用0

[摘           要]  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专业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自2015年在三年制专科段护理专业中开设老年护理特色班。社区护理作为老年护理方向课程之一,课时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并实行了“3+1+1+1”实践教学模式。课程开展前后对2015级、2016级共59人采用老化知识量表(FAQ)、对老年人态度量表(KAOP)调查护生对老年人态度、老化知识的变化,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护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结果显示,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趋向积极改变,老化知识获得提升,对课程满意度较高。

[关    键   词]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老年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104-04

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趋势,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培养更多复合型、多技能的专业老年护理人才。依据专业调研,2015年我校在三年制专科段开设老年护理特色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专业特色,吸引更多护生填报老年护理特色班,我们在增设一批老年护理特色课程的同时,对护理专业原有的一些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其在满足一般护理教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凸显老年护理特色,提高护生老年护理专业技能。社区护理是老年护理特色教育的一门重要方向课程,本文结合2015—2017年的教学实践介绍我校“3+1+1+1”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三年制老年护理特色班护生2015级10人、2016级49人,共59人,年龄20~22岁。

(二)方法

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区护理课程定位

(1)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老年护理专业建设团队通过对用人单位调研,开展护理专业毕业生、护生家长、在校护理专业护生访谈,收集各方反馈信息,分析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护生、家长对老年护理专业的认知度,经过专业建设团队研讨,将特色老年护理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面向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康复疗养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养老护理机构、临终关怀院、长期照护等机构的护理相关岗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老年护理专业,具有良好护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法律意识,具备执业护士资格的,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护理人才。”

(2)社区护理课程定位

老年人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要人群,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对社区护理服务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也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家庭访视等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设置社区护理课程时强调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护生主动参与实践体验,着重加深护生对老年人群的认知、对老化的认识,深化护生对社区护理服务形式多样性、灵活性的认识与参与度,使护生在掌握社区护理基础知识、理论、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自主学习、健康教育、人际沟通的综合能力,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2.社区护理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社区护理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满足社区护理教学的实践需求,课程由16学时调整为32学时,理论、实践各占16学时,增加1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1次课外研学活动、1~2次兴趣小组活动、1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将课程开设在护生已经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基础护理、健康评估等必要专业课程的第3学期。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将课堂实践课、见习、研学,兴趣小组,志愿者服务活动,模拟健康教育考核组合在一起形成“3+1+1+1”模式。组建研讨小组,设组长1名,小组活动贯穿校内实训、校外见习和研学活动。

(1)课堂实践项目

设计社区护理校内实践项目8个:应用护理程序对案例的社区健康进行评估、诊断提出护理计划;对照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模拟患者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与计划;能够应用“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潘德的健康促进模式中一种为社区护理的案例设计健康教育方案;结合案例,应用家庭健康评估工具,绘制家庭结构图,提出家庭健康护理的诊断并制定护理计划;结合三个不同社区护理案例提出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任选一种社区常见慢性疾病提出健康管理方案;制定肺结核家庭访视的要求;结合案例制定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基本原则指导。课堂实践汇报均以小组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得分以小组得分作为每位组员的得分,计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以此来促进护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见习项目

设计见习项目6个:慢病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计划免疫接种;健康教育;病房和/或门诊护理;家庭访视;家庭病房随访。在学期开始前,专业负责教师与实训基地教师调研卫生服务中心辖区人群健康状况,收集整理老年高血压、脑卒中、老年糖尿病、流行性感冒、老年肺炎、老年骨质疏松、老年帕金森的健康教育资料作为护生的学习资源,根据社区资源和见习项目要求设计具体活动安排和人员分配方案,做到每个小组有1~2位见习单位的带教老师负责带教和护生指导,每个小组安排5~8位护生,2015级分成2组,2016级分为7组。见习开始前,专业负责教师需要与实训基地确认项目人员安排有无变化,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护生集中见习的人身安全。见习活动结束后每位护生需要填写见习报告,完成一份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见习心得体会、小组健康教育设计幻灯片。

(3)课外集中研学活动

假期时间组织护生集体参观访问老年福利院、老年护理院、急救中心等机构,接触老人和机构工作人员,观察老人的生活环境、了解老人的生活状态和福利机构的工作特点以及人员工作特点。

(4)兴趣小组活动

通过课外研学活动,护生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研,自由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可选择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开展至少1次活动,形成活动报告。开展小组间的评比活动,设置个人和小组奖励,激发护生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5)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护生自主选择参加,参加前由教师确定活动场所与方案,下发给护生自由报名参加,参加前统一进行培训,集体开展活动。目前已经进入养老院、社区开展了糖尿病饮食指导、协助进食技术指导、高血压保健、糖尿病血糖监测、血压监测指导和心肺复苏、老年人日常保健等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

(6)模拟健康教育考核

护生自由组队,选出小组收集的一个案例(个案/社区),通过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提出健康问题,选择一种健康教育模式制订健康教育计划,通过小组5分钟的演讲展示进行每个小组的评比,考核分以30%计入总分。评分原则为小组互评占50%,小组自评占20%,教师评价占30%,考核总分=小组互评分×50%+小组自评分×20%+教师评分×30%,小组总分即为小组每位成员得分。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在开设社区护理课程的学期开始和期末采用对老年人态度量表(Kogan’s Attitudes towards Old People,KAOP)、老化知识量表(Facts on Aging Quiz,FAQ)对2015级、2016级护生进行问卷调查。KAOP、FAQ量表均采用刘云娥文化调试后的简体中文版[1]。KAOP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0.849,共有34个条目,积极分量表和消极分量表各有17个条目,消极条目采用反向计分,得分总分范围34~238,136作为区分态度积极和消极的中间值,高于136认为态度趋向积极,反之态度趋向消极;FAQ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2,设有25个条目,总分为25分,总分越高表示老化知识认识越高;HCRA量表设有8个条目,平均条目相关系数(mean inter-item correlation,MIC) 为0.18,大于0.1,一定程度上反映测量对象对老年人使用健康服务资源的态度,总量表的分数范围为8~48,分值越高,表示对老年人使用健康资源的态度越消极[1]。

(四)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检验采用非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

护生在课程前后KAOP得分见表1,可以看出应用社区护理“3+1+1+1”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趋向于积极改变,但部分护生出现在积极分量表得分增加的同时消极分量表得分增加。

(二)护生老化知识水平提升

护生在课程前后FAQ得分见表2,表明社区护理“3+1+1+1”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护生老化知识水平的提升,深化对老年群体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认识。

(三)护生对课程总体评价较好

在课程结束后收集了2015级、2016级老年护理特色班护生,56人参与调研对课程的评价,对社区护理课程(包括社区护理实践)综合总体评价:非常有兴趣的占比16.07%,有兴趣的占比68.7%,不太有兴趣的占比14.29%,没兴趣的占比不足1%;非常满意的占比22.32%,满意的占比67.86%,不太满意的占比9.82%。

三、讨论

(一)提高护生老化知识水平,促进护生形成积极老年观

个体对老年人群的态度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对待老年人的行为,若护生对老年人持负向态度,不仅影响其对待老年群体的行为积极性,还会影响其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社会上对老年群体的偏见也很常见,因此引导培养老年护生对老年人群的正向态度非常重要。课程开始前护生KAOP总得分为126.86±11.87,FAQ总得分为15.92±3.48,与王秀秀研究[2]社区护士得分相当,这说明在课程开始之初,护生对老年群体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认识,这与老年护理特色班的护生在入学之初就开始始业教育,由专业教师对其进行专业介绍和引导,并配置了班主任和专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引导护生加深对专业认识的教学策略有关。

课程结束后护生KAOP得分为159.24±8.63,FAQ得分为19.53±2.03,护生的老化知识和对老年人的态度在原有水平上均有提升。一方面护生通过社区护理实践活动,与老年群体和个体不同层面的接触与互动,学习体会如何和老年人交流,正如一位护生在见习心得体会中说:“对待老年人要有耐心,尊重老年人,他们才会乐意听你说些什么。”护生通过实践深化学习到的老化知识,加深了对老年人的理解,也逐步消除了对老年群体的偏见,一位护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结束后说:“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我也可以为爷爷、奶奶进行宣传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平,也更能理解他们的有些行为,我会在一些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他们,对他们将来可能面临的困难也有一定的了解,希望有更多对老年人心理有帮助的课程。”另一方面护生通过社区见习、社会福利养老机构研学切实接触到国家有关老年人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康复护理服务等相关政策的落实和运行,让护生切实感受到未来老年护理服务的趋势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照护服务,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护生对积极老龄化、老年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整体观念的深入认识,让护生用更积极的态度看待老化和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