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重点、载体及路径

作者: 张楠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新形势下,五育并举对于推动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教育的倾向。加强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对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教育对象全面发展需求、传承学校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发展媒介技术,给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美育工作需立足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贴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聚焦青年学生心理特点,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培养青年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需不断完善美育工作的队伍建设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管理评价载体,打造由课程、活动、传播载体构成的育人路径,切实提升美育在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关    键   词]  融媒体;高职院校;美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128-04

美育,对于涵养道德品质、提升国民的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并称“五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必须在重视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着力提升工匠型人才的道德修养、文化涵养和艺术修养。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审美习惯和话语体系。高职院校提升美育工作的实效性,需充分研究当前美育工作的价值意义、困境挑战,既要关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又要充分运用媒介条件破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难点,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使命。

一、融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困境、挑战

(一)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推动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美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更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对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五育并举、协调发展的系统性育人工程,是培养大国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石与保障。(2)教育对象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观’与学生的职业目标和社会生存需要相融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社会的进步需要大批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质量的美育赋予培养对象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时代品格、健全人格及技能修养,同时也是涵养创新精神、开阔胸襟视野的沃土。不断完善美育机制、优化美育载体,有益于为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使其获得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愉悦的精神体验,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的需要。作为育人场所的高职校园,与一般性的技能培训机构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认为是高考失利者“不得已”的选择,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吸引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将美育与职教文化互相渗透,通过艺术创作、作品展示等柔性教育手段灌输职教文化理念,彰显工匠之美、创造之美,有益于培育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二)高职院校美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受长期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保障力度不足。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对单一,资源条件有限,在美育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投入人力、经费不足,普遍存在美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缺少为职教生量身定制的、贯穿在校学习全周期的系统性美育课程和美育实践活动。大多数院校仅解决了美育课程有和无的问题,存在教师专业单一、艺术课程种类较少、课程资源匮乏等问题,与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审美需求有较大的差距。(2)美育的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审美教育作为一种侧重精神体验和内在感知的教育类型,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不断发展的媒介环境和快速更替的网络文化风潮,使学生逐渐形成“快餐式”审美的习惯,课堂等传统教育载体难以完全适应当前青年学生的美育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3)美育的实效性及覆盖面难以保证。根据笔者的观察,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编创话剧、舞蹈、歌曲等各类艺术作品并在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戏剧节中崭露头角,表现出职业院校特有的文化气质和学校独特的行业文化、教育理念。但优质的艺术作品背后往往是大量经费投入、少数学生参与和受益的现实,存在覆盖面不大、育人实效性难以评估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决策者存在将美育成效简单地与艺术类展演、艺术类技能竞赛获奖成果画上等号的倾向,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美育中的获得感、参与度和积极性,与“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求有较大差距。

受长期存在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错误观念及媒介环境巨大变革的影响,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存在三方面的挑战。(1)在长期存在的功利性思想制约下,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存在重智商教育、缺少情商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又存在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教育的局面,这导致青年学生的美育基础薄弱,对美育课程、美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2)文化渗透带来的审美扭曲及审美辨别力不足。(3)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导致青年学生心态浮躁。长期碎片式的信息接收环境导致青年学生很难对文字、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容易沉溺于“刷”短视频、“刷”微博等碎片化、肤浅化的信息接收活动中,缺乏主动筛选信息、辨别信息的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美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三)融媒体为破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难点提供的条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融媒体在传播效率、传播形式及交互性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深刻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融媒体环境下的美育必须充分借助媒介技术,以更适合青年的话语体系、更具参与性的教育方式提升美育效果。融媒体对于破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难点具有三方面的优势。(1)融媒体可成为美育资源的“放大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革中的青年学生对借助网络技术搭建的各类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平台接受程度较高。融媒体平台可打破时空界限的约束,大大提升美育资源的覆盖面和传播效能,更好地聚集教育对象并提供更为灵活的参与方式。(2)融媒体可成为美育反馈互动的“互动台”。融媒体环境下的青年学生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对融媒体平台的依赖性强,更愿意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融媒体平台可充分发挥交互性优势,提供多维参与平台,提升学生参与美育的主动性。(3)融媒体平台可打造成更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广告牌”。美育资源、美育成果具有较强的外显性,借助网络平台展现艺术活动、演出等各类美育成果,可强化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引领、带动师生及校外人士关注学校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和领悟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融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重点

(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注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美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总目标、总要求。在机制建设、课程设计、资源平台开发方面,需注重美育在思想引领方面的实效性,将“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行业文化与美育相融合,赋予美育职教特色与行业特色。在实际工作中,需充分发挥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彰显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和不朽功绩,同时要借助短视频、动漫作品、电子海报等讲好当代青年扎根一线、投身祖国建设的动人事迹,以歌颂时代英雄、时代楷模的故事作品发挥美育的思想政治引导力。“美育本就是历史上一切美的事物的映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作者个人情怀的烙印。”[2]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鉴赏、艺术理论学习感知艺术作品中的主旋律、正能量,不断丰富美育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感悟、歌颂新时代之美,特别是劳动之美、奉献之美、工匠精神之美。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追求审美与道德的一致性,涵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养,培育终身获益的人文精神。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让压力无处不在,更需要劳动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高职院校的日常美育教学中存在唯技术化的倾向,忽视美育对情操的陶冶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功能。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要着眼于工匠型人才的全面发展,统一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劳动美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精神,在生活细微处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文化素养。

(二)贴合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美育与其他各育的融合渗透

推动美育与其他各育融合。“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3]学校管理决策人员须认识到,美育不仅仅存在于艺术课程的教学中,还与自然美、社会美紧密相关。须着力完善美育工作机制,拓宽美育范畴,构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大美育”工作体系。高职院校有很强的职业属性、行业属性,高职美育须聚焦劳动文化、工人文化,带动学生通过赏析红色经典剧作,编创特色作品,弘扬工匠精神。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排演的舞蹈《我是复兴号》,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铁路人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展现出复兴号列车奔驰在中华大地的气势与美感,在师生中有良好的反响。须推动美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育人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之美”以诗词歌赋、书画舞蹈等具象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突出各类元素的协调统一,培养学生主动追求温润敦厚的理想人格;将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的、以奋发务实、敢于创新为内核的“班墨文化”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感悟奋斗之美、创造之美。“促发学生的情感自觉与价值认同,让学生体认‘国之大者’的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使‘小我’与‘大我’在人格养成、诗性化成、生命涵成中融通,形成超旷浩然、自由纯粹的意义追寻。”[4]

(三)聚焦青年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心理特点,注重优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美育,既是知识灌输的过程,又是情感、观念、文化的传递与熏陶。须关注学生所思所想,使美育工作有的放矢。在媒介环境的影响下,青年学生的网络依赖日趋严重。美育工作要充分贴合青年的精神需求,追求“大我”价值观塑造的同时,关注“小我”的喜怒哀乐,增强美育工作的时代责任感。课程建设须贴近青年的审美需求,既要将“阳春白雪”点滴融入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普及对各类艺术形式的了解和认知,又必须以“接地气”的方式打造适应“快餐文化”的“碎片式”审美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收获能够长期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审美能力。须优化教育形式,完善话语体系,结合媒介环境特点以及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将深奥的美学知识、艺术理论分解成若干个小单元,通过动画、图说等新颖方式拉近学生与艺术审美之间的距离,避免长篇大论的说教和理论讲授。利用融媒体平台,制作方便传播、易于分享的美育微课、慕课,鼓励学生在线展示文学艺术作品及各类美育课程学习成果。须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艺术交流网络社群,促进师生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