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改造的方向与策略研究
作者: 周诗华 马天一[摘 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高校得到全面渗透,为高校教学及科研活动带来较大影响,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内生动力。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各高校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成效。
[关 键 词]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144-04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高校日常教学及科研等多个领域,推动高校在信息资源整合及人才培养方面迈向新的发展台阶。并且信息技术能够为高校突破时间及空间的局限性,为高校教育教学开辟新的渠道,为高校学生的日常交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工具。但信息化也不可避免地为高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高校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处理好信息化时代与传统教育的冲突,实现两者互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一)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必经之路
1.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改造,能够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学生的个人信息获取,通常采取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样本收集。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整体的特质,但其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主体,无法避免地会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信息化时代,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获取学生的个人信息,不再只是抽取部分学生作为样本代表,而是全面覆盖地采集学生信息。并且其在数据来源上,包含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渠道,不再只是某一个部门掌握学生的数据信息,而是只要进入到这一数据库,任何部门都能够看到学生的数据信息。除此之外,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首先,通过校园监控、课堂录课、情感识别等,对院校内的学生行为进行动向监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进行预警,并通过信息技术识别学生的面部表情及语言特点,挖掘学生的心理动态。其次,通过自媒体、网页等App技术,在各大平台上,抓取学生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控及舆情分析。最后,通过学生的校园卡情况,了解学生出入院校内场所的次数及消费情况,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动态进行细节分析,实现对院校内学生所感、所想、所见的全部记录,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开展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内容,变革教学内容假、大、空的刻板印象。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就为高校内的每一位学生定制画像,依据院校内的系统,对学生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学生的行为趋势,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安全状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2.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改造,能够增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
学生的数据信息是进行教育决策的先决条件,是促使决策科学化的基础,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使得这一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但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高校数据信息技术不够成熟,对于学生的信息获取不够及时,使得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通常依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及经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于教育决策来讲,会使其科学性大打折扣。而信息化时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信息分析,能够从宏观方面对学生的行为、生活、思想有所了解,能够使教师依托此技术,提取到曾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曾了解到的数据信息,梳理其内在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兴趣特点,优化教育、教学工作。除此之外,运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深入探寻学生的个人价值,能够基于学生的行为轨迹,建立数据模型,实现对学生行为趋势的科学预测,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使原本的刻板教学以更为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判别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可以依据学生的出勤记录,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热情,可以通过学生出入校医室、出入校门的记录,判别学生是否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的理论成果,了解我国发展的最新动态,将实时内容穿插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及科学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视频及教学方案上传到网络,让其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批评、建议,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持续吸收采纳,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1.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改造,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接受程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变得可感知、可度量,特别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达到至高水平,产生较为庞大的数据群,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从而使日常教学工作由主观经验逐渐向客观分析发展,依托学生兴趣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接受,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丰富日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
2.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改造,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传统的日常教学,普遍采取课堂讲授式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较长时期内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质量人才,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于思想政治学习兴趣不高,存在感较低,其自主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创新能力越发重视,创新型人才紧缺,而只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及创造性。
通过信息技术的收集及处理,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学生的能力及水平进行量化分析,能够对学生的薄弱点对症下药,避免出现教学瓶颈。另外,还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线上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情绪的抒发,加强教师的亲和力。与此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内容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整体教学及个人教学的整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改造的方向与策略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改造的方向
1.教师认知方向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天然对称的,教师是日常教学内容的掌控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多元化,使得这种地位对调,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再处于弱势地位,学生能够自发地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无论是学生学习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超于现实教育工作者的课堂传授。因此,教师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进行教学变革。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固定思维,需要积极改变,要在主观层面上,接受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思维模式,重视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线上教学资源,提高数据应用技能,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学生主体方向
随着线上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变快,来源渠道变多,多元化的信息无不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使得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校学生,容易受到鱼龙混杂的信息影响,出现错误的思想认知,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当前,线上网络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如果线上网络长期呈现消极、暴力、偏激的信息,则会使学生在长期的日常浏览过程中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可能会被扭曲,社会责任感丧失。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成果不高,也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积极进行引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学生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
3.高校互助方向
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及高校与高校之间存在着信息孤岛问题,各方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出现资源浪费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使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不能有效利用,教师及学生受到限制,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部分高校中,学生的数据信息掌管于高校的教务处及后勤处,每一个部门都拥有自身独立的操作系统。这些数据信息存储于各自的系统之内,缺乏一定的标准、规范,信息资源不能互通,呈现出私有化特征。这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数据协调,降低协同育人的程度,使得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受到限制。(2)高校与高校之间进行数据共享的意识较为缺乏,当前各高校都是依托自身的系统进行日常运转,高校与高校的数据交流、共享存在较大壁垒,使得大思政格局建设受到阻碍。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改造的策略
1.教师要对其更加重视
首先,高校教师要树立信息化思维。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思维,能够增强其对于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对线上资源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实现对变革现有教育方式的价值认可,愿意打破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低效能的局面,开辟新的课堂教学之路。并且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自身信息化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前瞻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教师要持续关注线上平台的最新时事热点及社会动态,关注线上平台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当下实时热点事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运用这种方式,学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易于接受。(2)教师要扩大自身教学资源的来源渠道,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利用线上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寻找自身所需要的教育信息,积极探索,主动学习,持续加强自身教学素养。(3)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凭自身经验进行教学,还应该充分利用其他更为先进、客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日常教学。依托信息技术,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数据化分析,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消费情况的了解,获取学生能力及基本情况,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教学方案,实现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要重视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事物的因果关系能够帮助人们探寻事物的本质,以全面掌握事物。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应该积极打破这种传统思维的限制。对于事物的因果关系不应该再过分追求,应该转变为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依据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挖掘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其背后所反映的真实现象,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讲,教师应该依据现有的数据资源,调整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学生校园卡的日常消费,了解学生目前的经济状况,通过发放助学金或者安排勤工俭学岗位的方式,帮助有需求的学生减轻经济压力,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日常学习中。并且可通过查询学生借阅书籍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依据学生的兴趣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加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及感染力。
2.帮助学生建立信息化素养
首先,培养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不仅要深刻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还要拥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应该运用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要想运用好线上的这些学习资源,学生需先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提升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学习效率。并且学生运用线上平台进行学习,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过程,没有教师的帮忙及辅助,学生依据自身需求,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排除误导性的信息,依据自身的学习安排,结合自身的能力,开拓学习深度,这些都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及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