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探析

作者: 程诚

[摘           要]  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充分利用好校园内的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建设一支高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构建完备的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立足新媒体视域,分别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背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路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自身定位,顺应时代之变,勇担育人使命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新媒体视域;意识形态;价值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152-04

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交流主体和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伴随着意识形态之争与地缘政治博弈,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深度调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新常态。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指明方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把握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视域下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构建完备的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必由之路,更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背景分析

当前,互联网进入Web3.0阶段。多元化、匿名性、速度快等传播特征使各类新媒体不仅成为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而且成为群体文化的栖息所。新媒体既为人们提供了了解高校动态及社会热点的窗口,也为人们提供了反馈意见、交换观点的平台。[1]毋庸置疑,这不仅改变了高校发展的内外生态,而且也冲击着传统教育的话语权威。总之,在技术更迭和新媒体崛起浪潮的裹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这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多元议题下的筛选鉴别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议程设置、把关人等作用受到冲击,传播转向分众化、小众化模式,网络资源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的正能量,同时也包含负面思想,它们彼此交织在一起,无形之中影响着受众。作为“90后”“00后”大学生,正处于热血年纪,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主体意识都较强,但缺乏社会性善恶的判断能力。各种网络思潮极易影响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因此,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体现为原有知识体系的输出和传授,更体现为各种信息资源、议题的筛选和辨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常面临甄别判断信息的来源、真伪及意识形态属性等重大课题。在此基础上,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可放任自流,应理性审视合理因素,加以借鉴,对错误导向要旗帜鲜明加以批驳,并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分析,激发大学生自身价值判断、明辨是非、澄清谬误的潜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成效。

(二)主客体关系的模糊重构

新媒体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开放性以及对等性,信息载体多样化、传播去中心化、功能社会化,使信息交流平台的优势呈现放大效应,即移动互联网之下,高速的信息流通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壁垒,“知识普惠”落地生根,知识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人们只要有求知的意愿,各种冷门的、生活的、科普的,甚至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都可借助互联网,在俯仰之间习得。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相长”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将得以充分体现,“文化反哺”现象也将进一步凸显。教育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某一方面可能胜过受教育者,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就需要向受教育者学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文化逆差明显,这对双方不断磨合、消除壁垒鸿沟,将各自拥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并行共生、相互借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使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呈现出模糊交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架构需要得到重新审视。在这种双向互动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再是相对固定的主客体关系,而是随时转换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间性关系。[2]

(三)顺应时代之变的角色重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3]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二法宝。只有与时代接轨,才能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所需人才。由于新媒体用户之间可以实现即时交互,新媒体平台成为常态化的信息传播载体,同时也成为舆情潜伏和爆发的重灾区,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超越地理和国界限制,用经过意识形态过滤的异质文化和消极文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侵蚀的“文化殖民主义”日益抬头。这种受众从属地位的改变,消解边界和屏障的多元性文化涌入,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新常态。只有充分用好各类新媒体,掌握并运用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大力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强。作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秉持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基础,同时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方法,扎根于网络,立足于现实,服务于学生,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用分析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消解了传统自上而下、“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形式和新机遇,赋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新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有利于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领域。作为高校组织实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有着诸多积极作用,对于及时捕捉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复杂多变的情绪化行为和非理性行为,纠正观念多元偏差,防止大学生网络和现实人格异化等负面倾向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价值引领,当好“定盘星”

立德树人,匡扶青年学子思想观念、引领意识形态、凝聚价值共识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秉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明辨是非,拨开迷雾,冷静观察,客观分析,因势利导,兴利除弊,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舆论环境。既不把小事说大、搞“泛政治化”,也不把大事说小,搞“去意识形态化”,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利用社交平台拉近与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距离,让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重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增进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共识和认同,拥护“两个确立”,坚定“四个自信”,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政治导向作用。

(二)做好宣传教育,当好“传声筒”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官方新媒体矩阵、教师和学生大V号等,利用数字网络开辟线上阵地,把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电教手段相融合,不断丰富传播载体,创新传播语态,通过多方联动、精挖典型、全域宣传,致力打造宣传教育的“网红爆款”。通过辅以自媒体工具灵活便捷的撰写、转发、评论、话题功能进行传声和跟进,提高和动员大学生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与认识,最大限度降低对大学生圈层信息的认知与掌控的滞后性,消除校园舆情监控中的信息盲区和认知盲区,从根本上扭转圈层文化与主流价值精神、圈层舆论信息与主流舆论信息、圈层价值追求与主流价值观念相背离的被动局面,营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的良性转化,达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交流互动,当好“减压阀”

新媒体中以微信、微博(特别是高校超话社区)、QQ(特别是高校表白墙)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基于Web3.0技术、分享信息和生产信息初衷而建立,凭借个性化表征、即时便捷、身份隐匿等特点日渐成为在校大学生意见表达重要途径的同时,也开辟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开展教育引导、互动对话的“第二空间”。借助网络,大学生打破现实情境的限制,相对自由地重塑个体形象,驾驭个体言行,宣泄个体内心情绪,充分体验基于网络的主体优越性,沟通意愿明显提升,真实自我立体显现。与此同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突破在收集大学生真实诉求、研判大学生最新思想动态和深层次心理状况等方面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以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打通话语渠道,开展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塑造和文化熏陶等,突破圈层,精准对接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实现抓早抓小、落实落细的育人效果,真正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四)提供决策建议,当好“助推器”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早已由单向的纵向传导过程转变为动态循环过程。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以新媒体为媒介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共性问题,回归学生生活。在获取价值反馈后,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归纳,进而可以形成合理建议或具体方案,为高校决策者提供有效参考,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回应现实关切,解决实际问题,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吸引力与影响力,进而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与此同时,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更为便捷地了解高校政务信息、参与决策、进行批评监督,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实现,大学生的大学治理参与度显著增强,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大学生对高校的情感认同,进而提高高校管理效能,实现民主管理。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路径分析

新媒体视域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党务干部、辅导员、师生意见领袖、网评员队伍等构成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面临重大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前,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基本上是起到灌输、指导、训诫、规劝和组织的作用,处于师生交流中的主动地位。[4]在此背景下,高校只有立足新媒体视域,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丰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构成,切实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以及媒介素养等,方能适应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回应社会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趋势。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准入机制,补充新鲜力量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充斥、碰撞,在解放思想、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同时,也极易诱发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导致社会群体道德规范和信仰的失范、滑坡,进而影响教师整体素质。肩负立德树人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无疑是基础工程和战略需要。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其与高校普通师资队伍建设相比所应满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要求,既致广大,又尽精微。唯有如此,才能为做好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基于以上维度,高校应扩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规模,采取“校内+校外”“专职+兼职”等多种模式,顺应“大思政”建设要求,加快推动其熟悉网络技术,尤其是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致力打造一支既能熟练掌握新技术,又能充分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要求的高素质队伍。要正视大学生群体自身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有效开展的积极作用,注重发掘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骨干、意见领袖等力量,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育工作,让他们积极活跃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发挥现实生活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双重模范带头作用,与官方新媒体矩阵形成合拍共振、良性互动,助力理想信念教育、主旋律弘扬、群体极化预防、校园冲突矛盾化解、舆情认知偏差纠正等,真正实现朋辈引领、自律自治,推动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话语权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