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 梁冬[摘 要] 高职学生“毕业综合实践”教学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两项实践性教学任务,在高职院校中,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散、松、跳”、“毕业论文”存在“凑、抄、假”等现象,没有真正达到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所需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以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专业在“毕业综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基本解决“毕业综合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提高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高分子;“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论文;顶岗实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073-04
一、引言
高分子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种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及应用都将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创造新的高分子原料,设计、生产高品位的高分子产品,正日益成为国际高分子制品市场竞争的焦点。高新技术和相应辅助生产手段的大量应用,新型助剂、设备和高分子品种不断出现,使高分子材料行业从过去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变为集约化、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高分子行业及企业生产经营中需要既懂高分子加工技术、检测技术,又懂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和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中职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已不能满足需要,而本科生大多不能安心在生产一线稳定工作。高职学生课程设置中50%以上为技能性课程,比本科生动手能力强,比中职生理论知识扎实,并且具有解决高分子行业生产实践问题能力、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能力、优良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他们广泛受高分子材料企业欢迎。
“毕业综合实践”是检验高职高专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分析和解决专业生产实践中问题基本能力的一项实践性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的“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三年级第二学期),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两项实践性教学任务。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高分子材料加工企业的各类工作岗位上,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学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职业操守、工艺技术,培养工匠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目前,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认为到企业只是走过场、混学分,在进行顶岗实习企业和岗位选择时过于随便,到企业后不能适应企业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和作息要求;校内指导教师因校内教学任务较重,下企业的时间受限,学生实习地点及岗位过于分散,难以有效监督及指导[2]。学生到企业后因生活与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学校及实习单位从各自的需求角度考虑,缺乏必要的沟通与约束联动机制,出现学生的期望、学校教学的预期效果和顶岗实习单位对准员工的需求相脱节,造成学生、家长、学校、企业各方都不满意,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及企业生产都造成较大影响[3]。
“毕业论文”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巩固已学理论知识,验证专业基本概念,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了解和熟悉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与技术水平,培养学生检索、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及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4-5]。
在“毕业论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一直沿用本科“毕业论文”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但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从招生模式、学生知识结构、教师教学目标及学生就业面向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为了满足国家对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以及提升现代产业工人素养,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存在生源、招生形式和学制多元化特点,生源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生、退伍军人等,招生形式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生、中职“3+X证书”招生、学校自主招生、高职扩招招生(面向退伍军人、失业人员、社会人员等)、普通高考招生、现代学徒制招生(企业订单班)、中职—高职衔接招生和高职—本科衔接招生等多种招生模式,学制有两年、三年和五年。学生文化基础、数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高职学生修学年限短、实践课时占比50%以上,理论课时间相对较少。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后,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合作,能吃苦,但理论知识仍然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高职学校教师由于课堂教学任务较重,对科研承担的任务较少,缺少项目及经费来源,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缺乏深度和广度。
为此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中心,分析目前在“毕业综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并总结取得的成效。
二、“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顶岗实习”存在“散、松、跳”的现象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采用预就业的方式进行,由学校在第五学期末召开“线上+线下”专业招聘会,由企业根据用工需求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专业岗位群,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个人兴趣、性格特点及家庭期望等选择企业、岗位。由于每个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每位学生的个人需求不同,在实施过程中实习地点及企业过于分散、岗位类型较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教学时间长,过程管理、质量监控难,实习管理难以到位。学生因各种因素不稳定性大,跳槽率较高[6-7]。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顶岗实习企业类型多元、就业岗位多样、地点分散。以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近五届的学生为例,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中山、深圳、江门、肇庆、珠海、潮州、汕头、湛江等省内城市。由于高分子加工型企业主要设在较偏远的工业区,地点分散,交通不便。贸易型企业主要设在专业市场,学生上班时间灵活,时间难以与实习指导教师对接。实习指导教师还需承担大量的校内教学、教研、科研及学生管理等工作,难以落实到每一个实习点进行现场检查和指导。高分子行业包括纤维、塑料、橡胶、胶粘剂、涂料等领域,企业的生产经营专业方向差异较大,一个企业内又存在管理、生产技术、销售等不同岗位,目前校内指导教师是以班级为单位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与指导,每位指导教师基于专业特长的不同,对处于不同领域的企业及不同岗位的学生难以实施有效的指导。
第二,顶岗实习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督不到位。近年高分子行业转型升级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用工缺口较大,为了招聘到更多优秀的高职高专学生,部分企业的招聘待遇(如薪酬水平、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住宿条件等)存在与后期顶岗实际不符的现象,造成到岗后学生的不满与不稳定。同时由于近三年市场不稳定加剧,造成一些企业经营的效益下降,招聘时对学生的承诺难以兑现。
第三,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规划。一些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没有深入思考个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对个人和行业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在第五学期末的校园招聘会或社会招聘进行企业和岗位选择时,一些学生为了早日落实顶岗实习单位,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就跟企业签约,等到了顶岗实习单位后,因企业经营文化与校园文化差异较大、生活节奏及生活条件改变、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以及人事关系变得复杂等因素的影响,不能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或不满意工作环境及薪酬水平,随意跳槽,不但造成企业人员的不稳定,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最后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效果差强人意,质量不高[8-9]。
(二)毕业论文存在“抄、凑、假”的现象
由于“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被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两项教学任务,一方面学生要适应企业生产管理要求,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任务,又要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文献查找及文章撰写。在企业顶岗工作过程中,学生需学习各种企业制度、岗位技能及知识,事多而杂,学生难以静心撰写毕业论文,而且高职学生文化素养不足,文献查找及写作能力较弱,数据处理方法欠缺,为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直接在网上复制、粘贴,抄袭严重。另一方面学生下到企业,指导教师课程教学任务重,学生与指导教师缺少主动联系及沟通,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指导,平时检查较少,待期末临近需上交时,才督促学生仓促完成,使毕业论文流于形式;还有个别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随意编造实验数据或直接找人代写,导致论文不及格,最终影响正常的毕业。[10]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论文的形势仍然沿用传统本、专科的教学模式,以科研类论文的形式为主,而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性。
三、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改革
(一)改革思路及目标
基于学生为中心,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产教融合,搭建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开展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加工行业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掌握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管理、工艺设计、工艺参数调整、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分析测定、高分子材料应用、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面向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加工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改革措施及实施方法
1.顶岗实习改革措施及具体实施方法
第一,依托纺织职教集团,开展“订单式”试点培养高分子材料高端技能人才。纤维高分子材料位于纺织产业链的前端,广东纺织职教集团通过对大量纺织加工企业进行调研,企业中严重缺乏既懂技术,又有一定的创新性,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下高分子材料高端技能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同时又不失灵活性,优选集团内企业开展“大专业,小订单”的“1+1+1”模式,由职教集团牵头,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制定“订单式”专业教学计划。“1+1+1”指的是:第一年,学生在学校按照专业课程设置,扎实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主体是学校。第二年,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需求订制专业课程,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0]。第三年,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各教育环节中,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又使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由浅至深的参与全程。
随着企业参与的力度渐渐增强,学生逐渐融入企业中,顶岗实习时学生已适应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人事关系和岗位要求,能快速进入岗位状态。这种“订单式”将校内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有机融合起来,使得高职教育与行业发展及企业需求有机结合,解决就业企业地域分散、就业岗位多元、企业留人率低等问题,学生就业满意度增加,提高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创新“学长制”传承育人实践模式。“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增强职业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但在顶岗实习中由于文化、经历等差异,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不能与企业兼职教师很好沟通。另外,企业兼职教师由于自身工作任务重,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不到位。为破解这一难题,从源头抓起,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设校友专场招聘会,在顶岗实习中实行创新“学长制”教学模式。具体措施是通过与企业共同商议,把在公司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作为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导师,优秀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进行顶岗实习。由于有共同的生活与学习经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沟通良好,使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与专业教学任务有机融合。目前,在优质实习企业中连续实习了5届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效果良好,成长迅速,成果显著。企业的管理层对该项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既保证了企业用工的质量和数量,又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上升通道,跳槽率大大降低,也对在校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