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单元模式”高职护生班级积极团体活动实践

作者: 李璐寰 纪忠红 赵丽华

“一次单元模式”高职护生班级积极团体活动实践0

[摘           要]  设计并组织开展了针对高职护理专业新生的基于积极心理学和易术心理剧的“一次单元模式”团体活动实践。团体活动按照暖身、行动、分享三个阶段进行,开展了地图式社会计量、解开千千结、相似圈、团体导剧演出、集体分享活动。结果表明,“一次单元模式”的积极班级团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新生入校后的心理适应;提升班级凝聚力,助力班级管理;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益补充。设计的活动方案和操作流程,可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和心理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    键   词]  “一次单元模式”;高职护生;易术心理剧;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101-04

“一次单元咨询模式”[1, 2]是指在咨询过程中以一次咨询单元的成果为专业服务的目标,属于问题解决导向的咨询,以协助当事人发掘其生命的意义与力量为核心目标,适用于咨询时间有限、需求量大的情况[3]。

积极心理学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关注潜能、动机和能力[4, 5],关注自身力量,倡导以积极和发展的评价取向,挖掘个体潜能,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易术心理剧是一种整合、多元的团体治疗模式,运用心理剧、社会计量及多种表达性艺术手法,结合了西方心理剧与中国文化的适合中国人的治疗方法。其能协助个体看到自己的处境、困顿与束缚,释放与调节生理、人际的阻碍、纠结与失衡状态[6]。

高职院校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可能影响学业,甚至引发心理或行为问题。[7, 8]教育部党组41号文件《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通过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1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心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我校每年新生入学1个月前后开展新生心理测试,11月至寒假前完成新生心理回访,对重点学生予以关注、跟踪、疏导等。

本研究为促进新生适应、增进班级凝聚力,辅助新生心理回访工作而组织开展了基于积极心理学和易术心理剧的“一次单元模式”团体活动实践,现报告如下。

一、活动方案

(一)团体活动成员

团体成员选自2019级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两个新生班,两个班分别为独立行政班,由同一位班主任管理。团体成员共45名(男生7名),其中19人为学校心理中心筛选出的新生心理回访对象,26人为随机选取的班委成员、各宿舍学生代表;最终2个班分别选出22人、23人。

(二)团体带领者和协助带领者

团体带领者为注册心理师、心理剧导演;协助带领者4名,其中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2名(班主任1名、分管学生工作的教学班主任1名)、专业心理咨询师2名,共同协助团体带领者开展团体活动。

(三)团体活动地点

桌椅可移动的团体活动室,宽敞明亮、环境安静,不受外界干扰。

(四)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前向二级学院、团委、心理咨询中心报备,并得到支持。

团体活动全程约120分钟,按照暖身、行动、分享三个阶段进行[6]。暖身具有引出主题、活跃气氛、启动身体功能的作用;行动阶段即演出阶段,成员运用角色交换、替身、镜观、空椅等技术进行戏剧化的角色扮演,是团体活动发挥作用的核心阶段;分享阶段帮助成员分享演出环节的感受和思考,聚焦团体活动的主题,是对演出效果的巩固和升华。

活动结束后一周内对成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个别成员、任课教师、心理回访教师进行随访。

二、活动过程与观察记录

(一)准备工作

准备姓名贴、记号笔,请所有成员佩戴姓名贴于胸前或手臂。活动开始前全体成员围坐成圆圈,由团体带领者自我介绍,并介绍协助者,团体活动的方式、时间等设置;强调团体活动的保密原则,并签署保密协议。全体成员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或飞行模式,期间不可接打电话或中途进出。

(二)暖身阶段

暖身部分采用了地图式社会计量技术。主要目的是暖身破冰、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根据中国地图的方位,在团体活动室相应位置上表示不同地区,团体成员选择自己家乡的位置站位。首先,同一地区或相近地区的成员组成一组,相互自我介绍。随后,不同地区选派代表,向全体成员介绍自己、家乡(文化、当地人优势性格等)。通过地图式社会计量,成员相互熟悉、增进了解,活跃了团体气氛。

(三)行动阶段

活动一:解开千千结

暖身后团体带领者组织成员进入团体活动——解开千千结。全体成员随机手拉手围成大圆,各自记清左右手成员,松开手,在团体活动室内随机移动。当带领者喊停时,迅速寻找左右成员并拉起手,形成千千结,全体成员不得松手,只能通过移动身体解开千千结。

团队成员完全没有头绪,面对杂乱的连接,不知所措。在个别同学的建议下,做了一些尝试,但未成功。L同学多次尝试后,从交谊舞的动作中得到启发,主动成为带领者,指导团体成员成功解开千千结,表现出乐观、冷静、勇敢、坚毅的积极心理品质,达到本活动的目的,激发了成员的自发性和合作意识,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行动力。

活动二:连接和圆圈式社会计量

全体成员围圈站立,两臂伸开,右手掌向上,左手掌向下放在左边成员的右手掌上,形成一个连接的圆,分享感受或提出问题,符合的成员往前跨一步,根据成员移动的情况,重复多次圆圈式社会计量。这种社会计量的方法也称相似圈,可以快速促进成员连接,感受支持,了解成员的共性感受和需求。

本次活动相似圈主题围绕积极议题和学生关切的问题提出,带领者鼓励成员轮流自发提出问题,符合的向圈内跨一步,然后退回,准备下一个相似圈问题。问题包括“想家的时候,认识了新朋友”“参加了社团活动”“学长的学业指导帮助我理清了学习计划和安排”“和舍友一起上自习”“找到了归属感”“晚自习效率不高,需要改进”等。该活动让团队成员多次重组、连接,成员间的互动增强了团体动力。M同学最初有些阻抗,不愿进行团体互动,表示“自己比较宅,自己的事自己能做好,不需要别人帮助,也不喜欢参加社团”,成为团体中的孤星。带领者关注到后,予以尊重、理解,并渐进选择问题,如“请是地球人的同学向圈内跨一步”,鼓励全体成员参与[9]。随着互动推进,M同学逐渐打开自己,和其他成员建立了连接。

活动三:团体导剧演出

所有成员随机自由组合分成四组,带领者发布口令,进行桃花朵朵开游戏,4名协助带领者分别随机加入各组。落单的花瓣轮流表演小节目或分享自己的故事。

各小组选择小组成员的分享即兴创作剧本,时长5~10分钟。创作过程中成员分享、倾听、共同创作、协作表达;展示过程中通过替身练习、角色扮演、团体演出完成剧本呈现。团体带领者进入不同小组,观察工作进展,予以必要的支持和推进。

每组表演结束后成员分享交流,包括角色分配、表演呈现、自我感受与反思,分享的过程是新一轮的叙事建构过程。分享完成,演员去角色,回到自己的真实身份。

以Z同学所在小组的分享为例。小组根据Z同学的分享,创作并演出了她和宠物狗悠悠的故事。国庆小长假Z同学回家,悠悠第一时间在阳台看到了主人,顿时雀跃起来,隔着阳台玻璃欢乐重逢;短暂相聚后的离别又是依依不舍。演出过程中,成员分角色扮演了Z同学、宠物狗悠悠、家门、阳台玻璃,成员通过替身练习,分别体验了主角、辅角,甚至是物品的立场。

这个重逢故事让尚未度过新生适应期的同学产生了共鸣,演出生动有趣,得到全体成员肯定。活动过程展示出成员的自发性、灵活性、包容性,促进自我觉察,增进了相互了解。

(四)分享阶段

采用了自由分享和顺序分享,鼓励成员表达内心感受,增进友谊,增强团体凝聚力。

自由分享,邀请学生分享参加团体活动的感受、收获与反思,或者对成员的积极表现做真诚的赞美,对鼓励、帮助过自己的伙伴表达感谢;顺序分享,团体成员手拉手恢复大圆圈团体,每位成员用一句话(关键词)分享团体活动的收获。团体带领者总结,成员相互表达感谢和告别。

自由分享阶段成员不再拘谨,而是积极主动分享。C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原来大家都会想家,对新环境、新同学、新学业不适应,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困难,现在不那么焦虑了”。W同学真诚表达了对X同学的感谢,“我比较懒散,学习目标不清晰,特别感谢X同学鼓励我,督促我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上晚自习,制定to do list提高效率”;顺序分享阶段成员主要的分享关键词包括放松、开心、友谊、温暖、希望、感恩、真诚、活力、接纳、信任、支持等积极正向词汇。

三、结果

(一)满意度调查

活动结束后对成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对心理咨询和团辅的参加意愿不同,但91.11%的成员表示愿意参与一次或两次的短程活动。最想参与的团辅主题是人际交往(97.78%)、时间管理(84.44%)、情绪管理(71.11%),希望能得到学习压力调适、职业生涯规划等知识。

团体成员对领导者风格、团体氛围和团体的整体满意度均给予积极评价。成员反馈“能在团体中向别人表达我的看法,喜欢这次团体活动”“觉得在活动中学会了关心别人、乐意和其他人分享我的经验”“大家相互信任而且彼此坦诚、喜欢老师的带领方式”。

(二)随访结果

活动结束一周后,对学生、任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了随访。

学生反馈。参加了团体活动的D同学说:“收获很大,像是被注入了能量。”J同学说:“作为班委,感觉到班上同学更团结,12·9合唱比赛排练很认真,获得年级一等奖,已经晋级校级决赛。”N同学说:“学习上大家不再孤军作战,宿舍组成学习小组,分享笔记,结伴自习。”未参与团体活动的Y同学说:“宿舍同学关系融洽、交流顺畅,摩擦、猜疑和矛盾消除了,一直特立独行的S同学还主动帮室友打水、买早饭。”

任课教师反馈。基础课H老师反馈:“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学习质量均有提升。”专业课N老师反馈:“学生课后模拟病房值班练习主动性提高,病房管理和用物整理不再需要老师督促,主动性和自制力有所改善。”

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反馈。心理回访的L老师反馈:“团体活动减轻了后续心理随访工作的压力,随访时大部分同学都已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20分钟的随访时间,完成随访后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省)苏心平台使用的宣传,没有需要持续跟踪或危机干预的情况。”

四、讨论

(一)助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次单元模式”的咨询以问题解决为表层目标、以协助个体发掘其生命意义与力量为核心目标[1]。积极心理学更关注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不是消极心理疾病的矫正[4, 5]。在“一次单元模式”的团体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激发并培养成员勇敢、乐观、坚韧、爱、希望、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在社交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