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健康背景下“科教+产教”融合的高级医学统计学教学实践
作者: 叶小华 周舒冬 李丽霞 张敏 龚雅洁
[摘 要] 大健康背景下,“科教+产教”融合的研究生课程改革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从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三大环节入手开展高级医学统计学的创新综合改革:构建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实施教学内容的深度改革;构建“团队学习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构建多阶段、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效果的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公共卫生机构工作的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高级医学统计学;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多元化教学;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009-04
大健康背景下,加快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2019年,国务院连续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20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形势,需要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因此,急需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为提高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老龄化形式日益严峻,慢性病患病率和发病率持续攀升,一系列新发、重大传染病流行,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严峻挑战[1]。令人担忧的是,新发传染病流行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与短板:公共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公共卫生高层次短缺,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缺乏[2]。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特别强调: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等。因此,在大健康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是新时代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也是研究生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与本科生教育不同的是,研究生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创新性科研思维,提高综合性实践能力,因此,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值得重视的是,高级医学统计学课程体系始终贯穿于研究生三年学习过程,贯穿整个“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科研过程;同时,在研究生毕业后的公共卫生实践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预测预警→防控效果评价→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的重大新发传染病研判思维和研判过程。最新研究揭示,统计学方法是重大新发传染病的精准预测、预警分析、防控效果评价的重要基石,传播动力学模型是追溯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为科学研判和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保障[3]。因此,高级医学统计学已成为公共卫生研究生的最重要课程,是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
培养研究生创新性科研思维和提高综合性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级医学统计学教学研究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高级医学统计学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设置应该遵循“淡化理论、着重技能、强调应用”的原则。目前,国内研究表明,本课程教学主要局限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系统讲授,缺乏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念融入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知识的实践应用,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科研实践能力[4,5]。因此,探索高级医学统计学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已成为医学院校急需解决的难题。本项目从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三大重要环节入手开展三位一体的创新综合改革,拟阐明以下重要的教学问题:(1)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实施教学内容的深度改革。(2)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实施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3)构建多阶段、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效果的过程评价。深入探究以上教学问题,可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一、构建“科教与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实施教学内容的深度改革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最重要途径。科教融合的本质就是坚持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统一,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产教融合的本质就是要坚持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相统一,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6]。但是,在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第一,学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科教融合仅停留在表面上、口号上,无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第二,产教融合的内容单一、层次不高,且主要局限于专业实习阶段,理论教学方面基本没有开展产教融合。最新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活动参与度较低、研究能力偏低等问题[7]。突发重大传染病流行也充分暴露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短板:公共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2]。因此,有必要颠覆传统基于教材的教学方式,以“培养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改革。
(一)构建科教与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坚持“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组前期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并聘请工作单位的专家参与部分课程的设计和授课,在产教、科教融合方面已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构建科教与产教融合教学内容体系的主要过程为:(1)利用系统评价法,采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产教、科教融合的主要实施方式。(2)根据既往教学研究经验,初步构建适合本课程的产教科教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3)授课教师、科研人员、用人单位专家一起开会讨论,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将课题组的科研项目和用人单位的监测项目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项目化教学体系(见表1),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科研→教学”和“教学→实践→教学”的高维学习链,从而实现生产实践、科研实践与教学实践的渗透性融合。
(二)开展教学内容的三阶递进式深度改革
科教、产教融合模式下围绕“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开展三阶递进式教学改革(见文末图1)。(1)理论课:围绕“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数据清洗流程→数据分析思路→结果整理思路→结果表达规范”的科研工作思路开展理论教学。(2)实验课:围绕“方法设计→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交互作用分析→整理结果→解释结果”的数据综合分析思路开展实验教学。(3)实践课:针对“统计理论和实践应用常有脱节,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教学痛点问题,创新性开展公共卫生案例的实践教学。围绕“课题设计→调查培训→现场调查→质量控制→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的完整实践工作思路开展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以“定量资料、定性资料、等级资料”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将科研工作思路、数据分析思路、实践工作思路渗透到理论、实验、实践教学中,实现生产实践、科研与教学的渗透性融合。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实施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最重要手段。随着高等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形成了“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兴多元化教学模式[8,9]。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团队学习法(team-based learning,TBL)、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值得借鉴的是,CBL、PBL、TBL这三种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均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假设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和合作化思维和能力,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一)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过程为:(1)根据各章节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构建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元化混合教学改革的方法学体系。(2)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2名资深医学统计学专家对构建的方法学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专家意见完善和充实该体系。(3)开展教研组会议,评价方法学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的方法学体系。
(二)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
以“定量资料、定性资料、等级资料”三大类型数据分析为教学核心,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思路为导向,根据各章节内容和特点设计“CBL→PBL→TBL”递进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多元化教学模式实施流程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见文末图2)。第一阶段,教师基于学习内容,提前将项目问题和要求等信息提供给学生。第二阶段,学生实施研究和分析问题(包括选择题目、课题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第三阶段,教师和学生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选题创新性、设计合理性、实施可行性等)。
三、构建多阶段、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效果的过程评价
研究生学习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和综合性实践能力;同时,高级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递进性、综合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实行过程性评价。采用“主观性与客观性评价相结合、批判思维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1)客观性教学评价:利用在线平台的网络题库进行各章节、各阶段知识点的在线评价;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综合分析的操作考核;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终结性考试。(2)主观性教学评价:①医学文献评阅:分组进行论文评阅并将汇报内容制作成PPT,根据PPT制作和汇报情况、研究设计、方法规范性、表图规范性等指标进行教学评价。②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分组开展课题数据分析和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制作成PPT汇报,根据PPT制作和汇报情况、统计方法、表图制作、结果表述、讨论充实度等指标进行评价。(3)评判思维能力评价: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10,11],该量表包含70个条目、7个维度(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4)科研创新能力评价:采用《科研创新能力评价量表》[10,12],该量表共17个条目、4个维度(知识获得能力、科研创新成果、科研创新特质和创新实践能力),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其科研能力越强。
四、教学改革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从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三大环节入手开展高级医学统计学的创新综合改革,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增强其在公共卫生机构工作的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技术人才。本项目可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科研人员、用人单位专家一起多次开会讨论,将科研工作思路和实践工作思路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2)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过程中,每个章节内容适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多元化方法体系不同,需要资深的任课教师根据各章节内容和特点设计递进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完成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改革。(3)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教师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完成论文评阅、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烦琐的工作任务,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并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作业任务,避免低质量的重复工作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李群.我国新发传染病应对形势和任务[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0,24(2):125-127.
[2]任涛,吕筠,余灿清,等.疫情后时代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5):457-464.
[3]Tang B,Wang X,Li Q,et al. Estim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Risk of the 2019-nCoV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J]. J Clin Med,2020,9(2):462.
[4]李宗秀,侯媛丹.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8,9(8):28-29.
[5]闫国立,赵倩倩,王瑾瑾.基于后MOOC时代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5(44):192-194.
[6]孙莉,王春强,李冰,等.“科教+产教”融合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2):18-21.
[7]张彤,夏睦群,刘玮玮.科教融合与我国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10):183-185.
[8]王颖,王赞,张亚男,等.以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病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2):251-252.
[9]郭丽娟.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妇科超声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1):71-74.
[10]王焕,王岚.护理应届本科毕业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0):36-39.
[11]王欣国,朱爱勇,李秀,等.上海中高职贯通护生转段高职后评判性思维能力现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3):134-136.
[12]曾琼琼.90后在校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M省高校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