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初探及思考

作者: 任玮

医学类高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初探及思考0

[摘           要]  课表编排是教学运行管理中基本而又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任务最繁重的环节之一,受教学资源、教学要求、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医科院校课表编排的特点,对课表编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以贵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实际工作情况为研究对象,探究该校实行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工作流程、方式方法,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优化举措。

[关    键   词]  二级排课管理;课表编排;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110-04

教学运行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而课表编排又是教学运行管理的关键一环。良好的课表编排是建立稳定教学秩序的根本前提,不仅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还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学校教学管理的总体水平[1]。排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是对多个教学要素进行综合协调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医科学校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上有其独特性,因此,探究课表编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合理编排课表以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本文以贵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对象,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学校总体教学管理的规划出发,结合多年排课经验,对现行排课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并进行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一、现状

(一)排课现状

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是全国各大高校本科教学管理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和最重要的信息系统之一,目前许多高校主要通过教务系统的排课管理功能完成排课工作[2]。虽然目前教务管理系统已普遍应用,大部分高校有专属的课程表编排系统,但在编排课表的过程中,系统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缺少人性化的考量,不能充分满足课表编排的多种限制条件,尤其是医科学校的一些特殊性,因此课表依然离不开人工编排。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的课程排定工作占教务工作的很大比重。贵州医科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434人左右,行政班级200个左右,两个校区共有教室185间,教室不仅要满足全校本科生的教学需要,还要同时满足留学生、研究生、成教生的教学使用,开展理论课、见习课的教学医院有8个,每学期教学周次平均18周。目前每学期开设本科课程约628门,开课门次数2865(不含公共任选课)。由于人员、各种教学场地、设备的相对紧张,如何进行合理的安排、分配和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教学资源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每学期的排课任务都很艰巨,在课表编排阶段,由学校教务处统筹排课,为编排出一个相对合理、可实行的课表,需要对课表进行反复调整,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务科一位工作人员需要完成全校的教学安排工作,从教学计划、教务任务的安排到课表编排工作,需要花费近2个月的时间才能协调好教师、学生、教室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全校的教学任务和课表。虽然借助教务系统,避免了场地冲突、时间冲突的问题,但对各种特殊要求仍无法做到合理安排,无法细化课表内容,课表仅呈现为笼统的课程课表,授课教师信息等不能在课表中展示,需通过教学进度表来体现,班级课表无法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表,教师课表无法定制。虽然学校的排课工作在不断地进行优化,许多问题已经解决,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实验课的编排中,对实验场地的掌握情况肯定不如实验管理人员,在课表编排中会出现同一时间段实验班排课过多的现象,而出现二次、三次反复修改课表的情况,增加工作强度,工作的效率不高,如在学校开设的临床医学类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中,由于医学课程的特殊性,授课教师均为临床医生,需要结合医生门诊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临床病房可容纳见习学生的情况,综合考虑,才能更合理地安排好课表。

(二)排课中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包括教学资源的不足。如师资不足,专任教师与学生人数配比差异较大,公共课程一般可由同一教师全程完成一个教学班的授课任务,但医学专业课的教师往往只能完成自己所属的专科内容,在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教师资源短缺日益明显。由于医学课程的特殊性,前期的基础课程由专任教师担任,后期的临床课程主要是由临床医生担任,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相比十年前,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工作也大幅增加,同时完成好临床工作和本科教学,对于临床课程的授课教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因此,一张合理的课表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因素还包括教学场地的不足,教室、实验室等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属于有限的教学资源,必须在排课工作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实现有限空间分配的均匀化和得到最大化利用,需要做好教室的分类和维护。按照教室容量分为大教室、小教室和阶梯教室;按照功能分为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PBL教室、智慧教室、实验室、机房、技能中心等。但是排课需要结合教学需求来编排,而教室类型也是影响排课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切实做好教室的调配,因此对排课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制约排课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校还有两校区办学的实际困难,两校区相距几十千米,如果授课教师安排不合理,则会出现一早上穿梭在两个校区而无法完成教学,此外教学医院开展教学活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考虑师资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教学场地的因素,医学专业的课程多是和实验、见习密切结合的,在排课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实验场地的合理运用、临床病房见习的合理安排。如何合理利用,提高教室的有效利用率一直是在排课中研究的问题。

当然,排课要求繁多,容易发生冲突也是排课的困难因素之一。排课时不仅要协调各科任教师的上课时间,杜绝课程表发生冲突,还要照顾每个教师的上课感受,而且要考虑课表的合理性。所以排课中还要进行人性化的安排,教师方面要考虑授课与科研、进修的冲突、与临床工作的冲突。学生方面,要考虑课程均衡、课程间隔的合理分布。

二、建立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实行院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应进行改革,其中排课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既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又是高等学校和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因此,改革排课管理模式,建立与教学管理相适应的排课管理模式有着重要意义[3]。二级排课管理模式有助于工作细化、课表细化,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排课管理模式,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任务、课表均由教务处教务科管理人员集中统一制定、编排,在编排过程中,统一协调全校的教学资源。但此模式的管理深度有限,由于工作量巨大,难以将所用教学资源情况悉数体现在课表中,如实验分组情况、学生人数分配、临床技能中心场地的应用等。

建立二级排课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二级学院的参与度,使各二级学院更清晰地掌握教学计划、学生培养方案,更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另一方面排课是对全校教学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安排,涉及面广,作为教务处管理层面,进行的安排难以使每名教师都满意。由于课表编排中的诸多因素,为了编排出细化、合理的课表,这就要求排课人员详细掌握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按照目前传统的排课模式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进行二级排课的管理,将课表细化到每位教师,将工作落实到每个教研室、每个学院。通过增加教师的参与度,减少因前期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的后期调整课表的现象,让教师早知晓、早安排,合理进行教学工作的规划和安排。

三、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构建及流程安排

(一)总体安排

作者根据本校医学类课程的特点,从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用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各二级学院参与自主排课的二级排课管理模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务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全校排课工作,对二级学院课表编排人员进行培训,发布课表编排原则及要求,分配教学资源,编排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协调处理排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专业课程的编排,实验课分组、学生人数分配,安排实验场地、见习场地,指定上课教师等。

(二)基本原则

做好排课数据条件的设置,如课程的先修关系等。合理安排教学时段,排课需遵循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既要考虑教学进度,又要考虑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避免出现同一门理论课程连续半天或一天授课的情况。要考虑课程的均衡性,就要尽量做到一周内的课程或同一门课程在一周内均衡排布,避免出现某一天课程扎堆,某一天课程稀少的情况。不能只考虑教师上课方便的因素而忽略掉学生这个主体的因素,如何做好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时间效率的利用,对二级排课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通过二级排课管理模式,明确流程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指导性文件[4]。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各二级学院编制,组织专业论证、修订后,录入教务系统,由教务处进行最终审核。根据培养方案由教务处制订每学期教学计划,制定教学任务,包括合班信息等。原则上培养方案在学生在校期间不做更改。如确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按照规定流程由二级学院提交申请,教务处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教学计划增加、删减、修改等操作。二级学院的管理更有效地使二级管理部门清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每学期开设课程有全局意识,可以提前合理布局和安排授课教师的教学、进修等工作。对专业间的教学资源可以更合理地利用。

细化编排课表。教务处负责公共课程的编排,在总体统筹编排课程课表中,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进行课表编排,如早上一、二节课,学生精神状况比较好,可安排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如体育课后学生会比较疲惫,一般安排在早上三、四节课,或是下午,避免在体育课后再安排理论教学,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编排中注意英语课的分级管理,体育课的板块教学环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各二级学院依据教学任务,编排专业课程课表,综合考虑临床医生的排班、下乡情况,教师培训、进修学习的情况,教师身体状况等因素。专业课表的编排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编排完成后进行。各授课单位教研室对课表进行细化,包括对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确定;实验场地的确定,解决以往因实验场地的不明确,而在实验授课时段仍占用教室的情况,最大限度释放教室的使用,将授课地点精确化;实验分组,实验学时、人数的确定,授课内容的确定,通过实验分组确定学生名单后,学生可以查询到一张个性化的课表,明确带教教师,实验场地、时间等信息。学生还可以根据基础课表的信息,进行后续选修课的选择。最终课表审核,核对确认无误后,发布课表。(见文末图1)

(四)医科院校个性化课表的编制

由于医学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课、见习课等学时占比较大,因此合理编排课表以满足教学需要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又要合理参考医院、实验室可承载学生容量、病房轮转等因素。以往是由教务处全部统筹布局的情况下,无法详尽了解到每门课程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需求。实行二级学院排课,各学院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利用好实验室、教室、技能中心等资源,解决好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问题,可以合理协调授课教师临床排班和本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既保障教学的运行,又完成临床的医疗任务。

四、二级排课运行保障

(一)制定相关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