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的初级日语会话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 张艺园

[摘           要]  日语会话课是一门用日语实现口语交际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日语专业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顺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日语人才,教师需要树立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转变教学模式,逐步提升学生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等。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基于广西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的初级日语会话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初级日语会话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关    键   词]  日语会话;“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118-04

随着时代经济和新型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外语学习者的队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对外语学习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日语学习者日益增多,就业市场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最近几年很多高校的日语毕业生大都在翻译、教育、电商等行业就业,这就要求学生在拥有扎实的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语言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为适应市场需求,应用型日语人才已成为很多高校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另外,伴随着近几年来高考日语的兴起,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更早阶段就已经接触过日语,有一定的日语学习基础,但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的“说”,学生没有足够的“说”的语言输出机会,逐渐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导致很多日语生普遍存在学的是“哑巴日语”的现象,“写”与“说”的能力差距明显。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背景下,高校的日语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授日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给学生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把日语理论知识转化为语言实践能力。日语会话课是日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且是一门用日语实现口语交际的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开口“说”的能力,在日语专业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为培养顺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日语人才,高校教师对日语会话课堂进行教学优化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从初级日语会话课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开口说日语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日语会话能力等。

一、日语会话课的教学现状和学情分析

(一)教学目标

日语会话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日语口语训练和实践,提升学生熟练运用日语进行对话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和生活习俗,逐步提升学生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二)授课计划

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本科应用型高校,日语会话课是日语专业下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大二和大三的三个学年都分别开设了日语会话课程。日语专业的学生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上会话课,大一上学期的总学时为48学时,理论学时为24学时,实践学时为24学时,每周分配4学时。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的总学时为64学时,理论学时为32学时,实践学时为32学时,每周分配4学时。

(三)教材分析

日语会话课程目前所采用的教材是《大家的日语 初级1(第二版)》,是由日本3A出版社编著,由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教材。该教科书以掌握日语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为主要目的编写而成,教材内容主要由导入部分和25课的情景对话内容构成。每一课由句型、例句、情景会话、单词、语法和练习六大板块构成。其中,会话学习板块是由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在各种各样的场面下进行的会话,且会话篇幅短小精炼,有官方配套的会话视频资源;练习部分分为A、B、C三大板块,特别是练习C板块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练习。

(四)学情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本次研究对象为大一年级其中的三个行政班级,共89名学生。笔者首先围绕学生的日语基础和日语学习时长、日语学习方式、日语会话学习三个项目对教授的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有效答卷87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日语学习经历且是日语高考生的为64人,占比约74%;没有学习过日语的学生人数为23人,占比约26%。其中,44%的学生学习过日语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32%的学生学习日语的时间是两年及以上。在高中阶段学习日语的方式主要以背重点语法和高考常考单词为主,其次是刷题和听日语课。其中,65%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练习日语口语。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日语学习基础,但是多以高考应试为主,口语会话练习时间较少,这也是很多有日语基础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不自信、“不敢说”或“不愿说”的原因之一。在每个行政班中,除了4~5名基础较好,且积极开口回答问题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不够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另外,约有26%的学生是日语零基础学生,据笔者观察,在这部分学生中,除了有几名性格活泼且好问的学生以外,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比较被动且没有自信,怕出错,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大部分学生对日语比较感兴趣且有努力学习的态度,只是不习惯或不重视开口练习,这对于日语会话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大一阶段的学生对日语的求知欲望和模仿欲望是最强烈的,在此阶段引导学生养成开口练习的好习惯,这对于将来大二以及高年级阶段的日语会话课、日语口译课等课程的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由于目前大一的每个班级平均有30名学生,班级容量大,每班只有一名日语会话教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全面顾及每一位学生。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多以教师讲授句型语法,教师提问学生,学生进行替换练习为主,以朗读、翻译等日语精读课式的教学模式为辅助,给学生练习会话的实践项目较为单一,时间上也不够充足,课堂气氛枯燥。并且由于课程的课时限制,教师在授课中考虑到讲课的进度,偶尔会出现理论学时不够,占用到实践学时的情况,这样一来,给学生练习口语的时间就更少了,有时会让学生感觉到与上日语精读课无异,部分学生久而久之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因教学模式的固定出现听课走神的情况。正是因为该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少了,课后也不主动找机会和花时间练习,久而久之就变回了“不敢说”“不愿说”甚至“哑巴日语”的状态。

因而对于大一阶段的学生来说,主动开口说日语很重要。教师要鼓励他们无论对错尽可能多开口练习,创造机会给学生进行口语实践,提升学生开口练习的主动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初级日语会话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前学生的学情和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教学优化改革,不但要让有日语基础且积极开口说的学生继续保持学习日语的热情,还要多鼓励有基础但害怕开口说的学生以及日语零基础的学生多开口练习。

二、教学改革前的准备和改革措施

(一)教学改革前的准备

在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先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树立课程改革创新理念,转变教学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积极探索适合日语课堂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积极开展相关的互动性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52年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20世纪末逐渐成为权威性术语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其在教学中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2)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唯一的知识传递者,教材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而“以学生为中心”则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材料来解决这些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学生的自我体验和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多样,从教师和课本扩展到了网络,多媒体的飞速发展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去获取知识,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帮助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体验。(3)“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我思考,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起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活跃,他们乐于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会进行自我调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辅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转变为学习承担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质就是要求教育者能够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和语言学习能力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因人制宜地开发其求知欲,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在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良性互动过程。因此,在日语会话教学中,尤其是在实践课上,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指导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除了前文提及的调查项目外,笔者还针对所教授的三个班级的89名学生进行了有关日语会话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长以及遇到的学习困难这三个项目的问卷调查,并有效地进行了回收。从调查结果可知:(1)除上课时间外,有63%的学生每天愿意花一小时或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习日语,但是用于日语会话练习的时间较少。(2)有79%以上的学生表示目前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学日语,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日语学习方式。(3)有9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会话水平不高,需要提高。(4)较多日语零基础的学生因为有时候会跟不上,开口说日语会紧张,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不自信。(5)没有重视自己遇到的学习问题,课下也没有主动找老师、同学交流,学习难题一直存在。

(二)改革措施

笔者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理论指导,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对初级日语会话课堂教学实施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在教学导入环节加强对学生复习和预习情况的检查,以提升学生对日语会话课的重视程度

笔者通过前期的考察,了解到很多大一学生只重视日语精读课和日语考试,对日语会话课、日语视听说课等不够重视,因此很少把时间花在这些课程的复习和预习上,这种“偏科”思维对日后的日语口语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笔者在除了每节课课后布置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和预习下一课内容的作业外,还加强了课前检查复习预习情况的随机性。即在课前导入环节中,笔者通过点名器随机点名并提问学生问题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问题包括所学单词的日汉、汉日快速转换,助词填空,句子的中日互译等。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通过前后对比,笔者发现在增设了随机抽查环节后,之前日语基础薄弱且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开始花时间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在随后的几次抽查中表现良好,进步明显。

2.以学生为中心,组建阶段性会话练习小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笔者在前期考察中了解到,由于授课的班级中很多学生已有日语学习基础,而部分零基础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常常有对自己的发音不确定的情况,所以他们经常会向旁边有日语基础的同学提问,此时有基础的同学都会很乐意地带读,有的学生甚至扮演起了“小老师”的角色。在会话教学中,让学生多开口才能确认语音、语调是否有问题,因此,笔者在上半学期先让有日语基础的学生和零基础的学生一起组队练习,2~3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时,让有日语基础的学生扮演“小组长”的角色,并强调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增强小组长的信心并鼓励其带动组员开口练习日语会话。小组长还要检查组员的发音有无问题,遇到问题可以先在组内进行商讨,但有疑问要及时询问教师,教师在一旁指导。并且要求小组长在练习后汇总并汇报本组成员遇到的问题。后半学期让学生商讨并交换会话练习小组,分角色进行情景会话练习,小组长可以自行商讨更换,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学期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很满意此种分组方式,每次会话练习时间和发表时间都能让每位学生开口练习,小组长也表现得积极负责,之前较为腼腆的学生变得更为主动,课堂氛围变得更为融洽。此种小组练习方式确保了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提升了小组合作能力,也增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