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服务功能研究

作者: 张瑜

[摘           要]  随着高职“双高计划”的推进,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突破千万,2023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高达1158万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为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为未来的工业强国培养大国工匠和可靠接班人是高职院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进一步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公共课的“课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尝试挖掘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图书馆为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并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中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提出服务路径,并探索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中如何利用好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深入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就业指导;“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057-04

2019年3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的出台,为推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意义、动力和实践模式正在发生新的转变。高职院校在大力开展“双高计划”建设中,将持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德技兼修的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并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育人”教育的关键场所,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后盾。图书馆中优越的纸质图书资源和大量的电子资源能够服务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与此同时,也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与“双高计划”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相适应的资源保障服务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图书馆提供高水平的资源保障和信息服务。因此,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这项系统的宏大工程,在支撑、服务“双高计划”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充分挖掘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的潜力,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思政”建设。此外,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服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推动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转型,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增值赋能。

一、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服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覆盖全院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一直以来,学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建设,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学院领导靠前指挥,更加重视这门课程的建设。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上,我院一直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行的,在80%的专业课程和思政课同相同行、协同育人的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我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因为高职院校突出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在我们学院这样一个综合院校,尤其突出的是各个专业的学习和建设。所谓的80%定律,在我们学院也是不可避免的,即80%的教师是专业课教师,80%的课程是专业课,学生80%的时间是在学专业课,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功深受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师的影响。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将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做好、做深是一个难题,需要挖掘高职院校现有的多资源来支撑和配合。在当前来看,图书馆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能够支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思政”建设,但是从当前全面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在对图书资源的利用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图书馆的普遍利用率不高,存在感较低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冲刺“双高计划”的一个软实力,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各类专业课程和公共课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学院纸质图书及各类文献资源的聚集地,是辅助教学、科研、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部门。但是随着自媒体以及各类数字媒体的发展,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在学生和高职院校教师的使用过程中受到了冷落。过去的一年,由于受特殊因素的影响,上半年学生在校时间相比往年缩短了三周到五周。为了获取相对客观、真实的调研结果,在不同时段,通过对学院2019级、2020级、2021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及部分教师进行抽样,采用问卷星及深度访谈进行调研。2020级是临近毕业,准备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90%的学生在校,去图书馆的人数最多;76%的学生表示去图书馆是为了安静学专业,准备期末离校考试考出好成绩,也有为了走上实习岗位能更好地做好实习工作而进行学习的,他们没有想过要借阅图书,杂志会随手翻看,如果需要获取信息,主要靠手机;2019级毕业班的学生由于实习结束的时间不统一,在校生人数不多,有15%的学生会在课余时间选择去图书馆,他们去图书馆的动机和目的是环境好,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宽大的桌子、舒适的靠椅,在这个舒适的环境里复习专升本和护士资格、职业药师、检验师、初级会计等考试的内容;2021级,一年级在校生人数最多,但是去图书馆人数占比最低,10%的学生会在周末去图书馆写作业。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也表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他们对图书馆的依赖度较低,因为图书馆纸质资源不够新、不够集中、不好找,图书馆的电子设备运行速度、网速不是很理想,查阅资源需要很长的时间,因而在“课程思政”资源的选择上,忽略了学院图书馆的存在,更多选择依赖手机、电脑等网络资源。

(二)服务理念更新缓慢,跟不上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辅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以“为人找书”为主的服务模式相对滞后,学生和教师对检索、查找、资源匹配的精准度和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图书馆现有的设备和运行与今天移动终端全民普及、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和教师对图书馆的需求不匹配。

2022年2月,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由此可见,根据需求的牵引,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元宇宙的出现对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发展和服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通过近年来的高职教育发现,目前高职学生在“大中衔接”中,在校的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半年缺失自我职业教育启蒙,到求职找工作的过程中,学院辅助教学的图书馆,恰好有这样的资源来解决类似问题。

(三)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不能满足“课程思政”建设的数字化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数字化的转型,未来的高职教育将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创新教育形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深入,需要依赖数字化转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更加匹配的服务。

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数据文献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技术与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服务相妥协而产生的这种新型服务模式是呼之欲出的。

为了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利用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服务功能,需要依靠高职院校图书馆匹配“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发展来解决有资源不能共享、有共享不适切、有数据不融通等方面的数字化服务问题。

(四)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对高职学生吸引力方面存在不足

想要充分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首先要让图书馆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让爱动的、不喜欢长时间投入理论学习的高职生想去图书馆、爱去图书馆,这也是一个难题,思想决定行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余时间在宿舍、教室玩网络游戏的学生能够带着手机去图书馆,主动利用图书馆各类资源投入思考,因此要引领高职学生在图书馆汲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的“课程思政”价值,首要解决理念认知与情感问题和图书馆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只有图书馆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才愿意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图书馆,只有学生到了图书馆,图书馆内的各类思政资源联系了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才有可能产生育人的价值。真正让图书馆像灯塔一样,吸引着源源不断的高职生进入场馆,场馆内的各类电子资源能够让学生放下手机,尝试去体验时候,这些资源才能不断唤醒学生的潜力,照亮其远方的道路并给予学生自信心和力量,让学生像种子一样有一生向阳生长的力量是利用图书馆对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之一。

二、根据建设的需求,紧紧依靠高职院校图书馆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坚定不移依靠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院每年投资大量资金来建设的场馆,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内种类、历史悠久的各类藏书是一个庞大的资源,能够引导校园的文化气息。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立德树人”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能够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赋能,像网络慕课一样,让高职院校师生在认知、能力和规则三个层面协同推进。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服务转型发展中,基于“立德树人”标准,在继续保持服务的初心,并且尊重图书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一直秉持创新、可持续、包容的服务模式变革来服务学院的学生、教师、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

(二)图书馆营造的“大国工匠”氛围,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

人工智能时代,认为知识创造价值,与我们传统所信奉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截然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支撑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因此,崇尚劳动,成长为“大国工匠”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了适应强国建设,铸就“匠心”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推出一种既可以满足师生追求真实感受,又可以实现从“启发”到“实践”的服务模式。这种不仅能融合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还涉及价值引领与高职教育和未来职业认同的引导式服务,是将“大国工匠”价值观念在高职院校深入人心的服务手段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培育崇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价值观方面的服务,将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三)大力弘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图书馆文化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相匹配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主张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然而,有教育,无劳动,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高职学校之前,小学、中学求学阶段的常态生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输送劳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主张,坚持教、劳相结合,即生产技术教育和劳动实践相结合,学生既要接受文化教育,又要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劳动操作。例如,护理系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一学期要反复练习铺床这项技能,需要很大的体力劳动投入。在繁重的劳动面前,学生又望而却步。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思政”建设,服务好高职学生的职业观塑造,高职院校图书馆要辅助教师帮助学生扭转“好逸恶劳,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图书馆有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的责任,也有弘扬“劳动能融合大众文化,也有创造高雅文化价值”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