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学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成长困境与对策分析
作者: 储姝[摘 要] 职业学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面临结构不合理、资源较稀缺、被动接受多等成长困境,主要源于发展目标模糊、发展条件欠缺、发展模式不清等原因,为此,应从统筹规划搭建平台、明晰定位加强引导、提高内驱反思成长等方面入手,以课题研究者、教学工作者、德育工作者等多重身份,审视专业发展与教师成长,从学校发展角度和个人发展角度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提供有效成长路径。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教师发展;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101-04
2021年,教育部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婴幼儿托管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保教结合核心技能,从事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健康管理和指导、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的实用型、专业型、适应型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婴幼儿托管专业在中高职院校掀起了一股招生热。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下设的多所职业学校开设五年一贯制婴幼儿托管专业,但目前职业学校该专业人才培养及师资培养仍存在滞后现象。本文着重讨论开设五年一贯制婴幼儿托管专业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发展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一、职业院校婴幼儿托管专业教师成长困境
(一)结构不合理,缺少整合力
目前,职业院校婴幼儿托管专业师资存在人员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首先是人员结构,高级职称教师较少且多为艺术技能教师。近几年引进学前教育或护理专业应届硕士生,但团队整合力度弱,老教师有综合实力缺专业能力,年轻教师有专业素养缺教学经验,出现各上各的课、各做各的科研等现象。其次是知识结构,3~6岁幼儿教育与0~3岁婴幼儿托管在专业知识及能力上存在本质区别。3~6岁重保教,0~3岁重照护,即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也缺乏0~3岁婴幼儿专业照护知识,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偏向3~6岁幼儿教育,未能准确把握适合专业前沿的知识图谱。最后是技能结构,未充分重视职业学校学生对于专业核心技能的需求,教学方式多为理论讲解,缺乏实际操作。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人偶练习照护技能,但教师并未系统掌握0~3岁婴幼儿生理构造与心理模式,让学生对照视频自主练习的技能操作只能是浮于表面,缺乏灵活性。
(二)资源较稀缺,欠缺主干道
资源匮乏也会导致专业发展停滞不前,若资源匮乏又缺少发展规划,便像建楼,既缺少钢筋水泥又缺少设计图纸。目前,职业学校推进五年一贯制专业建设,开设的新专业众多,对婴幼儿托管专业不够重视,多将该专业与服装、平面设计、城市规划等专业混编于二级学院之下,对其教育特殊性认识不足,进行资源分配时常出现顾此失彼或主观侧重等情况,导致婴幼儿托管专业硬件、软件配套设施提升缓慢,特别是托育实训室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以支撑师生开展教学与创新,以致师生缺乏岗位项目意识,在竞赛及就业上竞争力较弱。发展规划对专业发展起导向作用,规划不清晰必然影响专业发展进程。目前,职业学校婴幼儿托管专业建设缺少长远规划,大多摸着石头过河,对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或职业学校成熟专业发展规律依葫芦画瓢,未清楚认识专业特色定位与学校系部发展的兼容性,缺少劲儿往一处使的意识。
(三)被动接受多,缺乏方向感
不管是专业规划水平还是师资发展水平,都是衡量婴幼儿托管专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尺度。职业学校婴幼儿托管师资内部也存在教研应付、班务烦琐、内驱力不足等现实问题。首先是教研应付。职业学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新入职教师在大环境中对日常教学较为应付,虽科研素养较高,但后续研究能力跟不上,缺乏扎实基础。其次是班务烦琐,职业学校班主任数量较为紧缺,不少教师刚入职便担任班主任,很多艺术技能教师也是班主任,作为学生接触新专业首个全方位指导的“引路人”,如何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班级德育目标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现代中国优秀托育工作者渗透在班级建设中,是一项挑战。最后是内驱力不足,缺少职业规划,教师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环境,还需要内驱力推动,大部分婴幼儿托管教师内驱力不足,主动性不够,被动接受培训,缺乏创新意识。
二、成长困境原因分析
(一)发展目标模糊
婴幼儿托管专业缺少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可参照的人才培养标准,是造成困境的原因之一。专业归属大类的变更,导致不少学者提出护理学院更适宜开设本专业。据调研可知,开设婴幼儿托管专业的学校多半只有保育背景无医学背景,在教育部未给出相应专业简介与教学标准的情况下,该类学校对专业发展目标定位非常模糊,甚至会造成专业盲目发展。
托育从业人员缺乏统一、有效的从业标准,极大地影响托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2021年,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进一步明确了保育目标与要求,但对人才标准未作明确说明。2022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的《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提出,“儿童保健人要强化对养育人养育照护的咨询指导”,强调托育从业人员的指导能力与育人理念。但目前托育机构对托育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参差不齐,托育从业人员持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证、保育员证即可入职,其中育婴师证、保育员证经过短期培训即可获得,专业技术含量不高,教师资格证重“教育”,与婴幼儿“照护”区别较大,难以通用。
(二)发展条件欠缺
职业学校合格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国家政策引导、市场行业指导及自身办学条件支持,目前,职业学校婴幼儿托管专业欠缺资源和设施是造成困境的原因之二。首先,婴幼儿托管专业是综合医药卫生、公共服务和学前教育三者特点于一身的学科,对医疗、社区、教育资源的统筹调度需多个管理部门跨领域协商合作,单靠学校难以完成。其次,缺乏校内外实训基地,2021年上海市教委、卫健委、发改委联合印发的《上海市开展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中提出,“婴幼儿照护纳入城乡社区服务范围;持续拓展普惠性托育资源,积极推进幼儿园开设托班”。各地区大力增加托育机构数量,但国内托育行业仍缺少有区域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导致职业学校校外实训资源不足,校内原有的实训设施在短时间内难以转变,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离不开实践场所,人才培养也需要见习实习,缺少实践场所与机构导师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能力的提升。
(三)发展模式不清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职业学校为专业教师定制发展模式能极大地提升专业教师的成长速度,但目前职业学校的婴幼儿托管专业师资发展模式及“双师型”教师标准不清晰,是造成困境的原因之三。教师的专业成长应遵循其特有的发展规律,选择适合专业特点的成长模式,有些职业学校采取学校推动式、劝说逼迫式,有的职业学校依赖项目竞赛、限期职务提升等形式,有的职业学校构筑师徒传帮带、项目培训、团队协作、专业实践、自我反思等成长路径,但大部分职业学校只关注整体,忽视专业及个体特征。婴幼儿托管专业教师的人际交往、爱的激发、情绪复原及呵护生命全周期理念等专业素养应该在发展模式中得到体现。
关于婴幼儿托管专业“双师型”标准,许多职业学校为方便实施,将“双证书”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技术技能更新快,即便取得证书也需要持续提升技术技能,拥有双证书并不代表具有“双师”能力,且大部分职业学校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多立志成为“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常在自我探索中成长,耗费过多时间与精力成本。
三、促进职业院校婴幼儿托管专业教师成长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完善相关制度
专业建设虽离不开宏观政策支持,但学校对专业建设有充分的自主权,应主动配合政府完善相关制度,如专业教师招聘制度、职工托育福利制度。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应当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从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要求教师招聘不以学历为标准,注重岗位核心技能和工作经历,对于转型期的婴幼儿托管专业,招聘内容应加入技能考察,如婴幼儿回应性照护、婴幼儿发展评估技能等;招聘制度应调整师资结构,打造集医疗、教育、社区托育为重点的托育人才队伍,可采用混编模式,招聘一批具有精专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再外聘医院一线婴幼儿护理专家、早期教育领域的专家,打造跨业态、跨领域、跨地域婴幼儿托育师资联盟。
《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具备开设条件的职业学校应进一步落实职工托育福利制度,不仅促进学校多元发展,解决学校女教师“刚需”问题,而且为婴幼儿托管专业提供实训场所、培养师资团队,大大激励专业教师持续提升服务能力,由“小而美”“小而精”的学校托育点,以点带面推动托育服务网络和体系,加快区域特色托育服务发展。
2.强化部门协同
婴幼儿托管专业教师的深度发展,需要横向不同职能部门的合作协同。教师发展中心应确定实践导向培养模式,方式上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竞赛与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相结合,通过“以赛促学”“专题研究”“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可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提高成长质量,为专业培养更多名师,同时依据国家政策导向和教师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及专业实际情况,制定初、中、高三个级别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与量化指标,婴幼儿托管专业级别的认定标准在基本条件、胜任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方面依次递进,标准应细化托育岗位工作能力考核内容,且标准应该实时调整,动态更新,以确保质量。
教科研中心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教学质量,构建融合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多轨并进。加强基础研究,职业学校研究生占比逐年提升,应将年轻教师的科研力量与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历结合开展横向或纵向基础研究,形成老中青专业研究团队;提升教学质量,教研室要发挥主力作用,开展专业负责人说专业、专业骨干教师说课标、专业一线教师说课程等教研活动,深化教学改革,引领专业内涵发展;构建融合课程,加强“医育结合”课程建设;开发校本教材,进行婴幼儿托管专业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倡导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鼓励行业参与教材资源建设,开发或引入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3.深化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特征,横跨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婴幼儿托管专业教师发展不仅需要学校环境的熏陶,还需要企业环境的熏陶,应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创建智慧托育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达成区域辐射,促进良性发展。首先,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培养人才,职业学校在政府牵头下,应主动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将托育机构新标准、新技术和新要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动态结合,建立以产业发展需求为主导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鼓励企业成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重要参与方,提供实践指导教师和工作岗位,进行校企双向的人才流动。其次,搭建智慧托育平台,智能时代的来临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愿景,婴幼儿照护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育儿App、育儿专业知识平台等得到快速研发,为智慧托育提供了科学的软件基础,职业学校婴幼儿托管专业可以基于创新创业大赛与行业企业共同研发信息化资源平台,平台由“实训实习+区域服务+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组成,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共同开展针对社会托育需求及面向其他机构的各类幼儿托育项目,学生在习得技能的同时,锻炼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孵化出一系列可推广的婴幼儿托育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