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 “大思政课”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①

作者: 吕萍

[摘           要]  “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发力点,通过剖析“大思政课”概念内涵,阐述“大思政课”之“大”的多重维度,从而更深刻理解“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方向、新理念、新形态和新路径。新时代“大思政课”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发展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大思政课”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进路,着力对标“六个要”、对表“新时代”、对接“新渠道”,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建设,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的任务目标。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017-04

思政课作用突出,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有很多重要指示和论述,这些重要指示和论述为我们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遵循。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的殷殷嘱咐,给我们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新方向、新思路、新形态和新路径。“大思政课”理念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科学指南,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提升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增添动能,提升势能。

一、“大思政课”概念内涵分析

(一)性质和宗旨

“大思政课”概念从词语结构来看,中心词是“思政课”,这体现了“大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因此,“大思政课”实质上仍然是“思政课”,也即“是思政课的新形态,而不是在思政课以外另外构建一种课程育人体系”[3]。基于此,“大思政课”具有“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上是一致的,且“大思政课”对于传统思政课中契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教学规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依然是沿用传承的。

(二)形式和表现

“大思政课”概念中的“大”可以看成是“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方向。“大”结合多维视角,从形式上可以表现为空间大、容量大、格局大、力量大等,由此出发,“大思政课”相比传统思政课内涵外延和教学时空都有相应拓展,不是囿于一隅,局限于单一视角,也不是拘泥于一种方式的,而是视域广阔,具有大视野、大格局,教育场域宽广立体,教育载体丰富多元,影响力持续深远。

(三)课程建设和实施

“大思政课”建设立足于思政课且以思政课为对象,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课程建设着眼于现实生活,着重发掘社会课堂,着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同时又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落脚点,履行思政课育人使命,回归思政课德育本位。

二、“大思政课”之“大”如何体现

(一)“大思政课”肩负重大的使命

一是“大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立全局思维和大历史观。全局思维是以全面、系统、辩证的思维角度理解看待问题。“两个大局”是新时代我们立足的战略高度。“大思政课”理念是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是党领导下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方向和新思路,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的重要使命。“大思政课”要注重启发学生树立全局思维和全球视野,深刻把握“两个大局”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格局孕育于当前世界的发展态势中,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当代青年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入学习领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明确地认知自身在国家发展中承担的责任,自觉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大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原则,也即是以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大思政课”要指引学生自觉把当前新时代置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来看,特别是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4]。

二是“大思政课”要增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大思政课”要坚持战略思维,增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立德树人使命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立足我国国情的创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特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4],对于当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突破瓶颈、化解困局、打破迷思的新路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下取得的重大成就,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定盘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朝着最正确的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劈波斩浪,开拓进取,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葆有最旺盛的生命力,最强有力的发展势头。“大思政课”要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牵引,向学生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原则要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中。

(二)“大思政课”凝聚强大的教育力量

从实践上看,“三全育人”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是符合“大思政课”理念的,可以看成是“大思政课”的先行建设。“三全育人”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机制改革为导向,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统筹育人力量为思路,以构筑高质量育人平台为抓手,通过全员联动、全程融合、全方位辐射,构建一体多元化思政育人体系,实现育人效果的持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课程思政”建设是以强化课程育人效果为指向,打破学科壁垒,跨越知识边界,积极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拉近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距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人人讲思政课、处处有思政课的教育模式,在校园内营造“大思政课”教育氛围,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大思政课”理念站位高远、靶向明确,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点,力求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为思政教育服务。高校是“大思政课”理念实施的重要阵地。高校“大思政课”一方面要以校内教育主体为驱动,由党委统一领导,宏观把握,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发挥主导作用,形成校园内育人合力。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体为依托,充分调动家庭、街道社区、实践教育基地以及社会各界教育主体发挥协同作用,汇聚成校外教育力量。校园内外教育主体以“大思政课”为统领,交互融通,携手共建,形成“大思政课”理念的育人新优势。

(三)“大思政课”集聚庞大优质的教育资源

“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统筹理论和实践、关联国内和国际、贯通历史和现实,融合历史、哲学、人文、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渠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讲好“大思政课”,需要有庞大的课程知识体系支撑,需要集中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理论资源是“大思政课”的坚固基石和主要支柱,一般包括教材、课件、讲义、经典著作、会议报告、学术资料、研究成果等。高校“大思政课”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发展,充实更新理论资源,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把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开设或者增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1]并同步优化课程相关资源,如更新出版教材、统一课件讲义、形成一批学术研究成果等。平台资源是“大思政课”的现实拓展和发展支撑,主要包括网络平台和实践平台的教育资源。“大思政课”要重点建设一批“大思政课”网络资源平台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门类不同、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线上线下渠道,探索开放办思政课、开门办思政课的教育模式,并着力推出优质网络平台,打造特色实践基地,同时增加网络平台有效资源供给,充实实践基地教育素材,丰富“大思政课”资源库。

三、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大思政课”是直面当前思政课教学生态提出的创新路径,力求打造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的思政课堂,构建一种思政育人新生态。 从建设周期来看,“‘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5],并非一日之功,要锚定目标、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善用“大思政课”,要以现实为出发点,纲举目张,充分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设为抓手,多路并进,多措并举。

(一)教师队伍:对标“六个要”,争做思政“大先生”

“大思政课”建设要以加强教师队伍为先导。全面推进“大思政课”,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标准和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大思政课”教师要对标“六个要”,不断加强自我建设,争做思政“大先生”。

一是从政治品质上看,“大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极强的政治素养,要立场坚定、政治性强,具有崇高的信仰,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因此,“大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青年,引领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激扬青春,书写奋斗篇章。其次,“大思政课”教师还应有炽热的家国情怀,心怀“国之大者”,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要有执着的传道情怀,全心热爱思政课教学,始终严谨治学,自觉潜心钻研;要有拳拳的仁爱情怀,真心关爱学生,谆谆教导,关心学生成长,倾听学生想法,回应学生期待。

二是从专业能力上看,“大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娴熟的教学能力,并具有创新思维和广阔的视野。相对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强调社会现实属性,意在理论知识框架基础上,以现实社会生活为素材源泉,构建一个理论实践交融的、立体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素材库,呈现更强的现实指导性。这就对“大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对现有课程和教学资源驾轻就熟,还要胸襟宽广、博闻强记,不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积淀知识储备,能够游刃有余地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甄选出最鲜活、最准确的教学素材。

三是从师德师风上看,“大思政课”教师要品行端正、严格自律、坚守底线,同时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自觉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教学内容:对表“新时代”,汲取“大能量”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善用”意为充分运用,好好利用。充分运用“大思政课”务必结合社会现实,这即是启发我们“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建设主线,是“现实社会生活元素对思政课的注入、渗透和支撑,其实质是增强思政课的社会生活内涵,拓展社会性的教育资源、教育场域、教育途径和方法”[7]。当前社会生活处在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元素,拓展教学内容,建构凸显实践、体现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来看,“大思政课”要对标“新时代”,及时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充实“大思政课”的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丰富,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植根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面对“两个大局”时代命题做出的科学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8],是“科学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8],使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指引更明确、道路图景更清晰、动力牵引更强劲。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引入“大思政课”,是应有之义。新时代“大思政课”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发展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获取能量,丰富“大思政课”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