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深度合作学习路径优化探究
作者: 陈建榕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生的培养行动中,把学习过程优化作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合作学习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中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解决集体教学中的不足,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然而在高职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效果不佳。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深化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数字技术引领下,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学生合作学习深度融合,重构学生主体参与的地位,增强群体合作的关系力量,指向问题解决的合作任务,凸显优势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平台运用、虚实结合、资源共享、数据分析等路径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合作学习,增强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关 键 词] 数字化;高职学生;深度合作学习;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09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把学习过程优化作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在高职院校课堂中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弱、自我效能感低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合作学习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中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过渡的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囿于形式,尚未发挥其真正的价值。2022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质量多样化、学习终身化、培养个性化、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加快建设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态。以数字化为契机,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学生的培养行动中,将数字技术服务于高职学生合作学习中,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数字化水平,加快实现高质量且公平的教育。
一、高职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审思
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考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有自己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1]合作学习的精神在于借助集体的力量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共同成长,蕴含着个体与集体共生共长的重要价值。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成为每一个人的目标,每个学生既向自己负责,又向集体负责。在合作学习中,有五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分别是积极互赖、面对面的相互性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自评。[2]聚焦高职学生合作学习过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主体间“关系单薄”
在对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104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感受在“非常喜欢与比较喜欢”中占比47.12%,而对合作学习的感受在“一般或是不喜欢”中占比52.88%。
对合作学习方式的感受调查是对高职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体验的直观反映,基于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感受,了解学生感受背后深度的原因。高职学生的合作学习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合作学习根基薄弱,对于合作学习态度较为消极。这些困境会使得合作过程不够充分,影响对合作学习的态度。
在高职课堂中,看似所有的学生都坐在课堂里,但实际上他们的互动关系较为薄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高职学生较为消极,缺乏思考、深度讨论和评价反思等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传统的合作学习情境中,同一时间内只允许一位学习者发言,而且在讨论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每位学习者只有部分发言时间,同时,还有些学习者由于有评价焦虑,惧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高职学生的合作学习容易陷入“合作学习无合作”的困境中,一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的身份,合作只是个别学生迫于教师的任务要求而完成,合作小组“名存实亡”;二是部分高职学生缺少沟通、协作的技能,遇到冲突无法有效解决,对于合作中存在的不同意见,无法进行良好的合作、解决。
(二)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缺失”
在对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合作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参与”的具体数据,90%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参与,4%的学生是偶尔需要教师指导参与,6%的学生选择不需要教师指导参与。同时,关于学生合作学习中的指导需求,了解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较希望教师能够提供反馈意见、提供建议、答疑解惑、明确组员分工等。
在以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普遍重视合作学习的形式,却忽视了高职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实际情况。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不足、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等学习心理问题频出。[3]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其学习心理状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大部分高职学生欠缺学习主动性,普遍需要教师的明确示范与指导。由于教师在高职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更多只是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至于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规则等方面,教师则不太关注。教师在高职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支持与指导略显不足,这就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
在实际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缺失教师指导,高职学生合作学习任务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学生未来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困惑。
(三)合作学习评价中“差距导向”
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较为具体、明确,他们更擅长技能操作类的学习而不是知识理论类的学习。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以传统的标准化的方式进行评价,以发现缺点和不足,弥补差距为评价焦点,被评价的合作小组完全是一个“被审判者”,同时,教师根据固定的标准要求对合作小组进行横向比较、定级排位,高职学生的合作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差距导向”的评价反而使得高职学生害怕被否定,反而不喜欢合作学习,不敢主动表现自己。
对我国当下的职业教育而言,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多一些,尤其是他们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不少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学生要克服的社会环境等障碍愈是繁重,对教师的要求就愈多,其中就包括要求教师具有情感同化、耐心和谦虚等方面的人文品质。基于高职学生特点与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以学生成长为导向,建构高职学生积极的学习者形象。因此,在合作学习评价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二、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深度合作学习的特点
技术革新驱动着教育教学创新,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资源不断涌现并重构教育系统。[5]依托数字化技术,探寻适合高职学生合作学习的路径,突破高职学生合作学习的困境,增强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体验合作学习的充实感与成就感。教育数字化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的新型教育方式,具有高效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征。[6]基于数字化背景,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可用性和效用性,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持续深化高职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以促进高职学生的潜能发掘、优势发展。
(一)解放和赋权:重构学生主体参与的地位
基于教育技术的支撑,解放高职学生的精力和精神,指引高职学生找到新的生存与行为的方式,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将数字化技术引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使得教学知识、资源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与教学素材进行互动,同时制作微课程等形式生动的方式能够丰富和拓展教学资源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赋权意味着相信高职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高职学生不仅具有优势和潜能去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而且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下,他们有能力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基于网络技术教学,有效组织丰富的视频、音频、图片、文档一体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交流,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搜寻学习资料,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数字化技术为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基础。在深度合作学习中,学生并不是纯粹的功能执行者,而是有目的的主体。在数字化背景下,通过赋权、解放,正面激励高职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让学生最大限度根据自身的进度进行学习,展现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能。
(二)协同与开放:增强群体合作的关系力量
深度学习强调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向学生发布信息,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一同构建探究式行为的学习模式。[7]合作学习的关系力量具有巨大的潜力,可将丰富的不同观点整合或联合成一体。个体的成功有赖于他人或整个小组的成功,若他人或小组失败,自己也就失败。在未来的职业世界中,职业人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体中,个体任务的完成得益于关系体中其他个体的有效合作,而自我在关系体中的表现也有益于关系体中其他个体任务的有效完成,进而实现整个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8]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增强个体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平台,促进合作学习的深化。
基于优质资源的共享,高职学生的合作学习突破了边界。同时,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师生交往模式,教育技术具有强大的通讯功能,学生可以借助QQ、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进行线上线下的合作交流,促进学习者之间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形成协同开放的互动圈。
(三)体验与情境:注重需求导向的深度学习
数字化背景下,注重创造一个无压力的学习环境,基于技术的优势,突破合作学习的时空局限。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来创造新型的教学环境[9],能模拟和还原真实的岗位情境。以实践为导向,直接对接岗位需求,重视学生工作岗位的真实体验、支持知识建构过程、促进问题解决,加强高职学生的深度合作学习。
高职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深度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岗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学生的岗位体验,并积极指向问题解决的过程,具有较强的问题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基于高职学生的实际岗位工作的需求,探索“发现问题,制订计划—交流合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分享—反思实践,能力提升”的螺旋式上升的问题导向的合作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数字化技术运用为学习者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得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生成态度。
(四)多元与个性:凸显优势视角的评价取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评价正在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采集到教与学的全过程数据,不仅仅包括网络教学平台上记录的档案数据,还包括更多学习情境数据(如地点、时间、个体特征、所用设备、周围环境等),为开展评价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支持[10]。数字化背景下的评估是将评估视为一个过程,基于学生解决问题、交流思想、合作技能以及如何学习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认识他们的学习情境,协助他们对影响其学习的因素作出评估并找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