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刘其琛

[摘           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和途径接收多样化信息,这使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此,有必要重视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价值,立足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从理论内容建设、构筑新媒体矩阵、创新实施路径、推动工作队伍建设和完善相应的责任机制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推动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开展,提升工作水平。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107-04

党的二十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核心工作,应当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力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其中,学术体系建设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联系起来,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把握新媒体时代下的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有序开展,为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及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概述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1.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指的是反映一个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文化属性的思想理论体系,意识形态具有显著的阶级性特点,代表某一阶级、社会组织或团体的利益。一般情况下,完整的意识形态可以实现逻辑闭环,具备特定的价值观念,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价值取向。现阶段,我国社会层面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从社会角度来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奋斗目标。

2.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

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互联网虚拟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具备意识形态的共性和互联网的特性,既能反映网络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又具有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大众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与现实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意识形态是共性与特性、现实与虚拟的结合体,虽然网络意识形态具有虚拟性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现实,反而是线上与线下充分融合的产物。

3.网络意识形态与现实意识形态的关系

网络意识形态与现实意识形态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两者均受到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而且两种意识形态的主体均为我国公民,这也使两者共同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具体而言,两者关系如下:一是现实意识形态影响着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网络用户生活于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中的各类事物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观念、价值取向,而后网民将这些行为观念和价值取向带到网络世界中,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产生影响。二是网络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现实意识形态,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部分网民会将网络意识形态中的元素带入现实世界,对网民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举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两种类型的意识形态是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而且在新媒体时代下共同作用于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

网络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网络意识形态的主体既生活在现实世界,又活跃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且网络意识形态所反映的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二是技术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以网络文化为主要形式。三是开放性与圈群化并存,网民进入网络世界的门槛极低,这就使网民进入网络虚拟世界以后必然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同时,网络世界的发展催生了特定的网络圈群,将具有相同或相似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网民聚集在一起,圈群内部的意识形态具有一致性,而圈群之间的意识形态则存在一定的差异[1]。四是兼具难控性和可控性,由于网络隐匿效应和网络渠道多样化的原因,网络意识形态及其载体多种多样,难以进行有效控制,而可控性则体现在网络平台、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某一特定用户、特定账号的言论或内容,从而对网络意识形态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

(三)网络意识形态的功能

网络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包括教育规范功能、价值引导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其中,教育规范功能指的是能够对网民的言行举止、网络行为和思想观念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提升网民的网络素养。价值引导功能指的是对网民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确保其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并在网络空间塑造正确的价值体系。社会整合功能指的是基于某一共同利益、共同构想而整合碎片化的意识形态元素,使不同网民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导向下达成思想层面的高度共识。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发展,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党的二十大指出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应当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自然应当主动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促进学生意识形态、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发展,使学生免受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奢靡思想的干扰,从而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主动信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推进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构建校内意识形态防线,使高职院校在办学治校方面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避免学校迷失办学方向。由此可见,有必要强化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二)强化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前沿阵地,高职院校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强化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为突出的作用[2]。同时,鉴于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有必要通过校内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政治素养,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主动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围绕在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三)建设舆论阵地,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指导下,有必要重视网络安全建设,通过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式各样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问题层出不穷,给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与之相应,网络在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十分频繁,这也使高职院校师生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因此,有必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从而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3]。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

(一)理论创新滞后,理论阐释不足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理论创新、理论阐释不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表现:一是意识形态相关理论创新不足,导致理论无法有效回应现实,学生只能通过自主搜索解释现实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意识形态方面误入歧途。二是网络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相割裂,无法切实反映社会存在,尤其是无法反映校内的社会现实,导致学生对于意识形态理论缺乏足够的认同,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出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三是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内容开发不到位,导致高职院校在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缺乏多样化、生动有趣的内容,未能吸引青年学生积极投入意识形态建设。

(二)传播载体单一,媒体应用不足

结合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状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期间存在传播载体单一的情况,学校习惯于采取单一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如抖音号、学校公众号等,并未实现不同平台相互配合,并未构建相应的传播矩阵。同时,在新媒体应用方面,学校未能开发各大平台的引流推荐机制,没有整合各大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资源,而且对于短视频、新媒体故事、在线直播的应用程度不足,这也给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一定阻碍,影响意识形态建设效果。

(三)建设方式单一,影响范围有限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面习惯于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意识形态理论内容,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导致学生排斥[4]。同时,意识形态建设与思政教育、心理教育、专业教学、就业指导等课程的融合度不足,这不符合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性特点,导致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力有限,未能促进学生意识形态层面的发展。

(四)队伍建设不足,缺乏有力引导

高职院校的教职工是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如思想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但目前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不足,未能发挥工作队伍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期间的引导作用。具体而言,部分教师的思政水平不足,无法将思政知识、意识形态内容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未能在意识形态建设期间以身作则,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典范作用。同时,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但这些教师习惯于通过传统途径发表个人观点,很少通过新媒体发声,这也是工作队伍建设不足的重要体现。此外,学生既是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客体,又可以成为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但目前阶段来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发挥[5]。

(五)缺乏责任落实,思想认识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校内教职人员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不积极、不配合,未能以主动的状态投入意识形态建设中,未能主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建设的宣传动员不到位,尤其是校方未能对其进行高度支持。另一方面则是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不足,未能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建设责任落实下去,而且权责相对模糊,未能充分调动校内各方主体协同参与意识形态建设。

四、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推进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内容建设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理论创新不足、理论内容开发不足的问题。鉴于此,高职院校应重视理论创新,推进理论与实践内容相统一,提升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力。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形势和学生需求,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强化意识形态理论的说服力,以简洁易懂、学生接受的语言讲解理论。二是加强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和说服力,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现实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念,避免学生陷入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的歧途。三是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相关内容开发,尤其注重意识形态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衔接,避免意识形态理论陷入失语、失踪、失声的困境,同时以丰富、有趣的理论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