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的路径研究

作者: 李千乔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的路径研究0

[摘           要]  美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让美育与高职学生“美遇”,对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着重从政府、高职院校、美育教师、学生及美育课程五个层面,构建了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进行了定量评价。通过了解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在融入美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推动高职院校美育的蓬勃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美育;专业教育;模糊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115-04

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又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满足就业条件的现实需求。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的研究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刘珊(2020)针对美育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了高校美育工作的全面推进机制。而陈磊(2020)则提出创新构建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协同机制的解决路径。但他们都没有从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度层面出发。二是郭沁荣(2019)针对高职院校自身实力问题,重点从顶层设计、课程改革、美育平台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三是针对美育师资问题,刘长青(2013)提出重视师资建设,建立美育评价考核机制。四是杨群、马海丽(2017)针对学生参与度问题,认为应融入多元的审美文化元素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五是针对美育课程建设问题,马艳(2020)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开设传统文化赏析课程,丰富高职美育的内容美,但没有系统地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本文拟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基于美育所涉及的政府、高职院校、美育教师、学生及美育课程五个层面,开展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定量研究。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来源与应用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是由美国运筹学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各种评价因素。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提出,很好地融合了模糊法与层次分析法的优势,从而提高了决策的可靠性。

(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与以往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的研究相比,我们发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采取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几乎没有采取过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而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则能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去系统分析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的现状。

二、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现状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融入美育的因素复杂多样,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个层面。

1.政府层面

高职院校将美育融入专业教育中,离不开政府的指引与帮助。政府对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政府制定美育政策的健全程度和执行的力度上,以及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经费支出在政府教育支出中的占比程度。

2.高职院校层面

美育融入专业教育中的进展是否顺利,与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所能提供的支持力度,还有校内对美育的宣传程度。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高职院校自身也是不容忽视的主体。

3.美育教师层面

美育教师层面主要包括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美育教师人数、美育教师学历程度以及接受过系统培训的美育教师人数。美育教师是进行美育融合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有健全师资队伍的高职院校具有明显优势。

4.学生层面

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对美育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新美育课程模式的适应程度等,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的接受程度,也最终决定了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成败。

5.美育课程层面

美育课程层面主要包括美育课程融合度、美育课程种类数和美育学分设置。高职院校要将美育融入更多的课程中去,增加美育课程所占的学分。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及专家的经验,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融入美育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一级指标由政府层面、高职院校层面、美育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美育课程层面五部分组成,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潜在影响因素来源。

(三)确定指标权重

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前,首先要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确定合理的指标权重,以消除由于各指标重要程度不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

邀请专家对高职院校中融入美育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首先对5个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得到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记为A。其次对15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从而得到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记为B1、B2、B3、B4、B5,即:

2.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中的6个判断矩阵的CR值都小于0.1,即通过一致性检验。

接下来需分别对这6个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做标准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权重。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将用W=(w1,w2,w3,w4,w5)表示,它们各自所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记为wi=(wi1,wi2,wi3),i=1,2,3。

3.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要求所有二级指标对总体评价目标的权重之和应等于1。如文末表2所示,在5个一级指标权重与其相对应的15个二级指标权重运行乘法合成运算后,得到的所有二级指标的权重之和正好为1。并且最终计算得出的CR值小于0.1。综上所述,可以接受矩阵的一致性。

(四)我国高职院校美育现状的模糊综合评价

邀请不同学校10名专家对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在不同指标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构造模糊判断矩阵R1、R2、R3、R4、R5,再对每个指标进行模糊评价,评判结果通过评判计算公式可得:

H=W·R=(h1,h2,…,hn)

W为指标权重向量,W=(W1,W2,W3,W4,W5)。为确定各层面的评价等级,可先将H中的元素与各等级评分对应相乘后求和,从而得到综合得分,再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结果。以政府层面为例,其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为:

则H1=W1·R1=(0.5916,0.2472,0.1472,0.0140,0),即有59.16%的专家认为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在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的表现优秀,发挥的作用明显;认为表现良好的专家占比24.72%;14.72%的专家认为中等;1.4%的专家则认定为合格。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

H2=W2·R2=(0.2554,0.2804,0.3365,0.1277,0),即有25.54%的专家认为高职院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在美育融入其专业教育中的表现优秀;28.04%的专家认为表现良好;而33.65%和12.77%的专家分别认为是中等和合格。

H3=W3·R3=(0.1613,0.2398,0.2488,0.3501,0),即有16.13%的专家认为美育教师层面的影响因素在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的表现优秀;认为表现良好的专家占比23.98%;认为表现中等的专家占比24.88%;剩余35.01%的专家认为合格,占比相对较大。

H4=W4·R4=(0.2143,0.3286,0.2714,0.1857,0),即有21.43%的专家认为学生层面的影响因素在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的表现优秀;认为表现良好的专家占比32.86%;剩余27.14%和18.57%的专家分别认为是中等和合格。

H5=W5·R5=(0.1461,0.2163,0.2327,0.4049,0),即有14.61%的专家认为美育课程层面的影响因素在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的表现优秀;认为表现良好和中等的专家分别占比21.63%和23.27%;而40.49%的专家认定为表现合格,占比较大。

则综合评价结果可表示为:H=W·R=(0.3745,0.2677,

0.2329,0.1249,0),即有37.45%的专家认为将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实施情况优秀;认为表现良好的专家占比26.77%;认为表现中等的专家占比23.29%,另有12.49%的专家评价为合格。

通过对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专家在政策执行力度、高职院校自身实力、校内美育宣传程度、学生吸收美育课程程度、受过系统培训教师数以及美育课程融合度方面的评分不高,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存在以下问题:美育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自身实力存在缺陷、美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学生参与度有待加强以及美育课程模式创新缓慢。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高职院校美育的重视度

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美育对高职院校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协助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一方面,教育部可以通过对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将各地美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对美育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建立帮扶机制,可以通过发挥本土优势来缩小与美育教育先进地区的差距,挖掘本地特色元素。

(二)整合高职院校美育资源优势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足的困境,首先,地方高职院校之间应通过加强美育工作交流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借助整合美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对方的工作机制,建立专门的美育管理机构。其次,高职院校应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不光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报备学校美育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校园演出等形式向社会展示美育成果,争取更多的社会优质资源向学校倾斜。

(三)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美育离不开美育师资队伍的人才支持,因此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首先,学校应配齐所需的美育教师人数,加大对美育人才的引进力度。其次,加强对现有美育教师的培养,通过定期培训提升教师的美育能力,或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方式。另外,要切实保障高职院校美育教师待遇,从而激励美育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双重创新。

(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对美育的参与度,这直接影响到美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一方面,学校应提高学生在美育课堂的参与度,美育教师授课时要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另一方面,学校要更加重视开拓其他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第一,建设美育教学实践基地。第二,将美育社会实践纳入学分要求。第三,以社团作为美育传播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五)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所设置的美育课程时长应满足本校学生的美育需求,并且尽可能地与具体的学科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在学生培养方案中,通过增加美育课程来提高美育学分占比,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主性。最后,要建立美育课程评价体系,定期对美育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改进与创新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陈磊.高职院校美育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12):148-151.

[3]刘常青.高职院校美育教学状况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