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新要求下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张俊萍
[摘 要] 新时期国家把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毕业要求,新的要求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好语言不仅是交流的需要,还是个人发展的要求。因此,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至关重要。采用问卷、访谈的方法,对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供建议,为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探索高校普通话教学模式和新疆推普教育的施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123-04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2022年11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文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着从更高站位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作用不够充分,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1]。认为高校的学生应该具有“一种能力两种意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需要把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基本上达到了普通话普及的目标,而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普通话普及的重点人群,为了解他们学习普通话的情况,文章选取一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以期掌握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普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范围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3年,是新疆唯一一所专门培养交通运输综合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批准成立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本次调查对象是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少数民族在校生,共对6个系部14个专业304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304份,剔除掉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292份,有效率为96.05%。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共20道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问答题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民族、年级、专业、生源结构、家庭背景等内容。第二部分是调查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普通话、在校学习和考取普通话证书情况。第三部分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途径、心理、环境等影响学习普通话的因素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的程度是基本能听懂,但表达不够流畅
在调查的样本中,有25.68%的学生“能听懂也能准确表达”,有38.7%的学生“能听懂,表达较为流利”,有10.62%的学生“基本能听懂但表达不好”,有13.01%的学生“基本能听懂但交谈困难”,有11.99%的学生“能听懂一些但不会说”,没有“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的学生。总体来看,基本掌握普通话的学生约占比3/4,不熟练的人约占比1/4。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的程度是能听懂,语言上虽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影响语义的表达,这从学生获得普通话证书的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学生考取证书的情况直接反映其语言能力。在调查中,有4.45%的学生获得一级普通话证书,有13.69%的学生获得二级证书,有42.81%的学生获得三级证书,学生取证率达到60.96%。没有获得证书的学生占比39.04%,这里尚包含27.4%没有参加考试的学生,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是达标的,基本上可以进行交流。
(二)少数民族学生有想学好普通话的强烈愿望
在对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目的进行调查中发现,样本中“为了同其他民族的人交流交往”的占比84.93%,“喜欢普通话”的占比70.55%,“为了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习俗”的占比64.38%,“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的占比67.47%,迫于“政府、学校等要求”的占比36.64%,“为了办事、就医、购物方便”占比47.6%,“其他原因”占比15.07%。选项中的前三项属于内部动机,占比都比较高,四、五、六项属于外部动机,占比相对较低,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普通话本身感兴趣,有学习的欲望和要求,不是在外界的压力下才去被动地学习,学习能动性强。在学习的期望上,希望“能熟练掌握应用”普通话的学生占比81.85%,“达到能简单地交流就可以”的学生占比15.75%,“能学就学,学不会也无所谓”的学生占比2.4%,“不想学”的学生占比0%。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学习普通话的期望很高,有很强的动力,希望自己能把普通话学好。
(三)少数民族学生在表达上的难点是对语音和语调的把握
在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在音调上读不准确,有地方口音,由此导致语义上的偏差。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一般都会出现语音语调的迁移。就以维吾尔族学生来说,维吾尔语中的元音和辅音基本对应汉语中的韵母和声母,但不完全相同,学生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不加区分。同时受新疆方言的影响,部分词语平翘舌不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用音调的不同来区别词语的意义。而在维吾尔语中,音调的变化通常不会带来语义上的不同。另外,汉语通常用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句调来表达情感和语气,而维吾尔语只有升调和降调两种,平调和曲调在维吾尔语中是表达不出来的。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腔调”。语音和语调的不准确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以纠正。
(四)新媒介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途径
在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途径时,通过“在与汉族同伴交往交流中学习”的占比81.85%,通过“看电视电影,上网、看手机视频等学习”的占比82.19%,“向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学习”的占比43.49%,“报普通话培训班学习”的占比43.15%,通过“其他途径”学习的占比15.75%。数据显示占比最高的是“看电视电影、上网、看手机视频等学习”途径,说明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的学习途径不容忽视。了解他们在学习媒介上的喜好,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打破了师生之间身份的壁垒,实现了教育主体间的跨界融合。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心理障碍是制约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困难,可以帮助他们在某些方面着重加强。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中感到“没有兴趣”的占比13.7%,认为自己“基础太差”的占比34.25%,“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的占比44.86%,“不敢开口说,怕别人笑话”的占比52.4%,“缺少语言环境”的占比32.19%,“不适应学校的教学方法”的占比9.25%,“其他” 的占比19.86%。总体来看,占比最高的是“不敢开口说,怕别人笑话”,这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很大的障碍是缺乏自信,不敢表达,害怕说错遭到他人的嘲笑,这大大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因此,学校在教学的同时要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他们提供练习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地在学习中树立自信。此外,“学生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也占据了很高的比例,这表明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语言环境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因素
了解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可以有目标地提出方案精准施策。在调查中当问到“你在哪些场合会说普通话”时,选择在“家里”的占比32.53%,选择“在校园”的占比90.07%,选择“出门办事、就医、购物等场合”的占比76.71%,“看对方使用的语言而定”的占比64.04%,选择“所有的公共场合”的占比54.79%,选择“其他”的占比16.1%。数据表明校园是学生学习普通话最重要的场所,学校的语言环境好,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至关重要。在调查中也发现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和家人交流时说少数民族语言,但在公共场合时都说普通话,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意识逐步增强,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语言环境对学生的重要性可以在学生的生源结构中得到印证。在本次被调查的学生中,来自城市的学生占比12.7%,来自县城的占比17.1%,来自乡镇的占比17.5%,来自农村的占比52.7%,牧区的占比为0%。调查团队运用交叉分析的方法,对普通话学习程度和生源结构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来自城市、县城、乡镇、农村的学生普通话证书的获取率(以下简称“取证率”)分别为64.8%、64%、58.9%、59.7%,可见来自城市、县城比来自乡镇、农村的学生取证率要高,且获得第一、第二等级普通话证书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来自乡镇、农村的学生,这表明来自城市(城市、县城)的学生普通话整体水平高于来自乡村(乡镇、农村)的学生,城乡背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这进一步印证了语言环境对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七)学校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渠道
从调查中发现,学校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渠道。除了因为学校的语言环境好,学校教学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外,还有一点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学校,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问卷调查显示,在基础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所在学校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的占比64.73%,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教学的占比17.81%,偶尔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占比14.72%,很少使用普通话教学的占比2.74%,不使用普通话教学占比0%。这表明随着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教育政策的推广,新疆已经全面落实了这一政策,杜绝了不使用普通话教学的情况,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且效果明显,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主要以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普通话在这些地区的普及率并不高。学生在学校说普通话,但只要离开学校,马上就会说少数民族语言。而作为学校的教师,他们的语言规范与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地区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是学生语言基础较差的原因之一。
四、建议和对策
(一)将普通话能力纳入学生毕业要求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22年11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意见》明确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需要纳入毕业要求。这里的“国家通用语言”指的就是普通话。从“熟练掌握和使用”到“纳入毕业要求”,对高校毕业生普通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和国语委的要求,将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设大学语文、普通话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词诵读等语言文化相关课程,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加大督导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健全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表彰为推普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继续推行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混班、混宿制度,加强师资培训的精准性,把普通话、教学技能和学科能力同步培训,全面落实教师普通话的等级要求,以保障这一政策的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