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理论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训练策略研究
作者: 李宇伟[摘 要] 普通话等级证书是我国师范类专业学生、新闻类专业学生、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时的一个重要证书,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对其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将来工作就业都有着重大意义。在普通话等级水平测试中,命题说话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占到了总分的40%。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语言课教师,结合可以实现信息高效组合的“传播学之父”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总结出更适合学生训练命题说话的新方法,并以此科学有效地开展普通话训练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科学化、高效化的相关课程新模式的探索。
[关 键 词] 5W传播模式;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169-04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普通话训练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的语言教学环节中,这样的安排是出于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可以保证其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高效学习,尤其是在语言类课程中,如果能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发音更加准确、表达更加清晰、语言更加流畅,将更有利学生语言的发展。但是对于部分大一新生来说,其语言词汇贫乏,主动表达能力差,在课堂上无法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明显提升。因此,这类学生在没有牢固掌握普通话考试相关知识及方法的情况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往往无法通过测试。因此,要想在大一学习阶段就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并且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课程教师在教学上的策略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命题说话考试内容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之间的联系
(一)命题说话的题目及考核标准的分析
命题说话考试的题目共有30个,通过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可将其分成我喜欢的人事物、我难忘的过往回忆以及谈谈风俗、道德、修养等问题这三大类。其中,我喜欢的人事物类、我难忘的过往回忆类共有26道题目。而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命题说话部分,是会随机给到每位学生2个题目,供其进行选择,因而掌握了三大类主题的说话技巧也就能够保证命题说话的通过率。这其中我喜欢的人事物类、我难忘的过往回忆类题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完成讲述,谈谈风俗、道德、修养这类题目需要拥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在没有相关知识储备支撑的前提下选择这类题目很容易无话可说,因此,要想把这三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全部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针对这三大主题的题目进行分析,探索最适合学生掌握的解题思路。
首先,我喜欢的人事物类题目和我难忘的过往回忆类题目,都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体展开说话,因而我们不难分析出,是否能把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情清晰流畅地表达清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表达清楚自己的故事内容是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这也是研究训练模式应侧重的方向。
其次,谈谈风俗、道德、修养类题目是有指定范围的,考试时表达一定要紧紧围绕规定的内容方向作答,并且因为涉及很多知识内容,在表达时能否把一些具体的词汇表达清楚,不偏题、不跑题,就显得很重要。所以,这部分题目考生要有一定积累,同时也要有恰当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最后,这三类题目不论哪一类,我们在讲述时,内容都要有逻辑性、完整性,这也是众多学生所欠缺的,所以解决讲话无逻辑,自由随意也是重点。
在命题说话的考核标准中,由语音标准、词汇语法规范、自然流畅、说话时长这四个部分构成,通过对这四部分的了解,我们不难看出,语音标准、语法规范是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前两部分的考核要求,这两个评分项也就是针对语音、语法的考核,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考试中,实际被扣除的分数大多在自然流畅程度和说话时长这两个部分。很多学生在提前已经准备好稿件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卡顿、时长不够等现象,通过和自己的学生沟通以及大量的案例总结后发现,背诵稿件是导致讲述时卡顿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前背诵的文章,即使是自己亲自编写的,在考试时高度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下,依旧会出现停顿、时长不足这类情况。所以要想使语言表达自然流畅,说话时长足够,就要解决学生主动表达能力弱这一问题。在命题说话时,学生也不知道自己会抽到什么题目,因此不能依托提前准备好的资料,也不能背诵模板,而应当自主地、能动地去调动自己的记忆,将其表述出来。
通过对命题说话的题目及考核标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解决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主动性弱这一问题,是保证其说话质量的关键。
(二)5W传播模式与命题说话内容之间的关联
要想弄清楚命题说话与5W传播模式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理清楚命题说话的考试形式以及命题说话考官在进行打分时的评判依据。
先来一起看一下拉斯韦尔在其5W传播模式中是如何阐述信息传递的5个要素的。第一个要素是“谁”,这个“谁”指的就是信息传播的人,在传播学理论中,这个要素扮演的是主体的角色,是信息得以整合和传递的人;第二个要素是“讲什么”,也就是信息的内容,是否能够把信息的重要线索讲明白、说清楚,往往用来判断这个要素在进行传播时是否具有价值。第三个要素是“媒介”,信息是传播主体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传播的,就决定了媒介这一要素在信息传播中的属性,是服务于私人,还是面向大众。而第四个要素则是“讲给谁”,听到这个信息的受众构成信息传播的另一个核心人物;但是检验一个信息传递是否成功的标准在第五个要素“效果”,就是信息在被受众接受后,他们是如何认知、感受并反映的。这中间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其也是一种信息传递所产生的效果,比如在古代,战场上的士兵会使用飞鸽来传递书信,鸽子带着信通过飞行将信息传递给其受众,一旦鸽子在飞行的过程中被人用箭将其射下,这个信息的传递将到此结束,这时候的受众就变成了射中鸽子的人,尽管信息依旧完成了传递,但是其结果却与传播者的发布信息的目的大相径庭。
分析完拉斯韦尔的传播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关键性的结论,那就是信息传递的每一个要素都决定了这个信息最后产生的效果。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命题说话的考试形式,尽管进入21世纪后,采用机考取代面试的考试形式,但其最终还是会将考生的命题说话内容通过录像的形式,让考官来进行评分,从这一点来说,整个命题说话的过程,就是考生在向考官老师传递信息的过程。因此,如果能巧妙地将拉斯韦尔的传播学理论应用到命题说话考试之中,预见性地准备可以得到评委认可的信息及表达逻辑,那么就能使考生在语言、词汇、逻辑的整理上更加自如地去应对。
那么考官在打分时,又会依据哪些点来对命题说话内容进行评判呢?通过对西安市语言文字委员会普通话水平测试考官的采访,总结其对讲述内容得出了以下几个关键的评分点:第一,语言表述是否有逻辑性、层次感,在听有逻辑性的表述时,考官会更加愿意倾听其内容;第二,语言表述是否流畅自然,如果考生无法自然流畅地表述,在对其内容判断上可能会将其归类到背稿这一类,只能得到很低的分数;第三,讲述内容是否符合主题,考生说话的整个内容是否是围绕主题开展的,关于自己观点的论据是否客观、得当等都会影响考官判断;第四,讲述过程是否有情感流露,有关情感类的题目都需要将自身的情感带入命题说话之中;最后,讲述是否有交流感,交流感关系到考官在听命题说话内容时是否能够放松进而沉浸其中,因此交流感也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5W传播模式和命题说话评分标准的分析,其实不难得出结论,应用到商业、新闻、广告等方面的传播模式在命题说话讲述时也同样适用,其优点在于利用5W传播模式讲述的信息内容能够紧扣中心主题,同时这一传播模式的要素简单好记,便于我们整理语言思路。除此之外,利用这一传播模式,能更加自然地表露情感,还能保证讲述时要素之间的平衡,每个要素都有讲述,同时也有围绕主题的核心,这样的命题说话会更容易被考官所接受。
(三)5W模式在命题说话考试中的应用
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了5W模式可以应用到命题说话之中,但对于命题说话考试来说,依旧无法保证学生能够说够三分钟,在笔者初次将5W信息传播模式应用到命题说话教学中时,部分学生尽管知道了讲述思路,但还是无法保证说话时长,常常几句话就把所有的要素全部讲完了。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这种讲话模式,依照高职学生的语言习惯,对该模式在命题说话考试中的使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笔者在给学生教授命题说话技巧时,设计了一套容易理解、易于实操的讲述思路,是在拉斯韦尔原有的5W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将原本的五个要素,人物、事件、媒介、受众、结果更改为七个重要的信息要素,它们分别为时间、人物、地点、起因、过程、结果、影响,解题方法以顺序讲述的叙事方式,增加了七个要素的具体描述内容。其中,时间这一要素讲述时做时间描述、背景描述,即把事件发生之前的具体时间讲述清晰,同时对讲述内容的故事背景做简单的描述;人物要素做人物描述、心理描述,要把人物形象化地讲述出来,就需要对人物进行全方面的描述,包括人物性格特点、人物心理活动、人物外在形象;地点要素在讲述时包括如何准备,又如何到达,到达场景后的具体描述,这样设置是为了避免很多学生在讲述时经常用一句话就带过地点的描述,导致该学生讲述内容时缺少情景感,考官在听其讲述时缺少故事画面;起因要素在讲述时要围绕主题展开,主要就人物矛盾展开具体描写,矛盾指的是你经历这件事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的矛盾,这里的矛盾设置是为了保证事件的具体内容能够清楚流畅地表述,避免在讲述过程时缺少对该事件的铺垫,同时讲述清楚事件起因可以让命题说话内容条理更加清晰;过程要素在讲述时要把事件是如何发展的,具体而详细地讲述出来,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和主题关联性最大的一部分,所以讲述内容是否清晰、讲述者是否有自己的观点、讲述是否有逻辑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这部分内容笔者在上课时强调,该事件一定为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因为一旦故事具有不确定性,在讲述时很容易出现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情况,甚至有可能会严重跑题,所以这部分要素在讲述时,要以命题说话主题作为讲述内容的核心来开展;结果要素可以适当减少描述,只需要给讲述的事件一个结尾即可,这样可以避免讲述找不到重点;最后一个要素是影响,在这部分内容讲述时,要以主题作为讨论的中心,亮明观点,一方面讲清楚这件事对你和他人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说出对于讲述的事件,或是此类问题你的个人看法是怎么样的,这部分观点在讲述时一定要保证具有积极正向性,切不可以随意讲述,会导致前面所讲的内容和命题说话者后续陈述的观点内容不一致。
谈谈风俗、道德、修养类题目同样适用这个方法,不过,这类题目的讲述结构为总的观点看法,某个主题内容的阐述、论点、论证观点的论据、归纳总结,这其中,只是要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过程、结果、影响组成的这部分内容要适当删减,并作为论证观点的部分出现在讲述中。总的看法即对于这个主题考生的一个总体的认识,比如说题目是谈谈国家荣誉感,那在开篇要讲清楚国家荣誉感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某个主题内容的阐述,就是在这个大的主题类别下,你要讲述的一个小的主题方向,比如谈谈个人修养这类的题目,你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方向阐述,你可以从公共场合的文明这个方向出发,也可以从如何尊重和爱护老弱病残孕人群这个方向出发,我们要注意,可以讲述多个方向,但时间不容易精准把控,一般情况下主题内容的阐述方向选择一个即可。观点就是这个主题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什么看法。论证观点的论据,就是我们讲述自己经历的,可以证明自身观点的事件,运用讲故事方式完成这部分内容,重点在论证观点,而不是把这个故事讲得多详细。最后,归纳总结就是把前面所说到的观点、看法、论证材料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总结这类题目的主旨,讲清楚核心观点,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什么样的人,生活中面对这个主题我们如何做。
同时要注意,因为涉及风俗文化、道德观念、个人修养,这类题目需要较为严谨的观点看法,不可以随意表达,讲述时要摆正观点、讲清看法、有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