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康复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究

作者: 陈红

[摘           要]  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例,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2019年与南石医院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构建了南阳医专康复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彰显了职教本色。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康复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177-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尤其是在我国迅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增强,康复治疗技能型人才日益“走俏”,教育部正引导各高校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要培养康复专业综合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保障作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康复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院校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院校教师实现技术开发、实操锻炼以及应用研究的重要场所。要想达到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理想效果,需要构建科学规范的实训基地体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不断改革和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培养学生的整体实训质量和实训效果,以此保证培养出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优秀人才。在校企合作基础性上建立稳定、深入、扎实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8年以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先后与南石医院、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建立教学合作关系,其中与南石医院在2021年签署协议共建康复学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三合一体 双元育人”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设施设备等方面已日趋成熟。

一、康复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的具体体现,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共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成为高职院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的趋势[1]。 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校企共建的教育模式是课上知识的延展与填充[2],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共建也必将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0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并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等一系列文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的主体办学作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产教融合型城市等试点工作,强调完善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等。目前,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已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校外实训是校内实训的进一步深入和延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进一步提升康复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有着重要作用。在校企合作前提下,在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问诊、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全过程,是任何虚拟仿真环境都无法比拟的。校企双方在共同教学中,能发现不足,取长补短,真正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积累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三)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相对其他临床医学专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临床教师执教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实训指导教师严重缺乏康复治疗临床经验。即使有些教师具备“双师”资格,但距离行业需求仍相差甚远,导致在实训教学时,并不具备专业技术的带教能力,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也与康复临床严重脱节,直接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可以深入了解用人需求,明确康复人才岗位职责,由企业专家指导校内专任教师,特别是定期对年轻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培养一支教学和实践能力双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

二、康复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一)实训基地资源不均衡

实训教学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理论、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大多数高校已具备较系统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校内的模拟实训通常是以健康学生作为模拟患者,而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各种病、伤、残患者,校内的模拟实训导致学生在临床实践面对康复人群时无所适从,所学知识无法应用。另外,校内实训开出的课程大多相似,但实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所学技能有限,不符合岗位实际需要。这些都需要借助校外实训基地的医学氛围、真实场景来感染学生,通过真实环境、现场实操进一步补充和提升专业实践技能。目前,校外实训基地在全国范围的发展也不均衡。除沿海及长三角区域外,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很少,康复专业缺乏高水平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二)缺乏完善的监管和督导

对于企业带教人员,一方面,很多实训基地缺乏激励制度,带教老师忙于日常治疗工作,认为人才培养并不是自己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缺乏监管制度,没有专职人员进行教学管理,导致教学过程存在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设计不严谨、教学项目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有的甚至不能保证正常教学学时。

由于没有相关政策与制度约束,没有利益收获,对学校在基地的带教老师考核机制不合理,仍然以科研、学时、学生管理等旧的一套来约束,无法提高校内专任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使得其专业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

而对于学生,因为实训基地在学生管理上没有经验,缺乏关于学习、实习、生活等制度的约束,虽然有大好的学习环境,却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使得学生日常管理常有纰漏,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也并不理想。

因此,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如此才能保障康复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并促进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效益有所增长,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3]。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健全

康复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早期进行学科建设的多数教师均是非康复专业毕业,多来自中医、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临床医学等专业,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康复课程培训,缺乏系统的康复临床思维。在康复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专任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由于自身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导致在学生实习或是培训中缺乏专业技能培训能力,而企业带教教师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缺乏严谨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不规范,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先决条件。

三、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与实践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康复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能够培养师生的实践素养能力以及创新奋斗精神,构建高品质、高质量、稳定发展的教学实训基地,并通过和康复机构、医院康复科的通力协作,实现医疗市场和人才培养的双赢发展,促进院校学生朝着康复科优秀职业者的方向发展前进[4]。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一)加强实训基地技能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1.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现有条件,实训室设计尽量还原真实的治疗场景。因合作企业是本地康复开展最早、规模最大、诊疗项目最全、技术力量最强的康复医院,在医疗资源、诊疗环境上得天独厚。南石医院康复院区在原有康复培训中心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包括改扩建基地面积,仿照真实工作环境依据PT、OT、ST、传统康复、理疗、康复工程等细分实训室,配合重新装修,改造水电等,为实训项目的开设提供保障。购置一大批高精尖的康复设备,包括BioFlex-EP(姿势控制训练系统),台湾上银HIWIN-MRGR100(下肢康复训练系统),德国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意大利LEVITAS(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RH-V3型步行训练跑台浴槽,RH-3型蝶形浴槽(带电动转移平台),SWISS Dolorclast冲击波治疗仪等,并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技能练习提供便利。

2.添置教学设备。南石医院是河南大学、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南阳医专等多所学校的教学医院,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备具备一定基础。新增加的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录播室、临床观摩数字影像示教系统和空调等基础设施,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语音播报二维码技术、虚拟仿真等先进医学教育技术手段,对原有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升级,使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具备基础性、全面性,并有一定创新性。

3.培训招收标准化病人。康复医学临床不同于其他专业,工作场景中所面临的对象是各种功能障碍者,不同于校内模拟实训的正常群体,为便于学生有更真实的操作体验,更接近临床真实诊疗过程,我校联合实训教学基地拟招收培训标准化病人,主要用于康复评定的询问、康复治疗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以此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快速提升临床技能的同时,增强职业体验和认同感。

4.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具体包括仪器设备的维护、更新,水电路的保障,授课计划、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考试安排、实训授课的辅助协作等。

5.实训教学基地建立“开放共享,互利合作”机制。  合作企业接纳多个教学医院的不同专业学生,我们以基地为载体,以“开放共享,互利合作”为理念,将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临床经验整合,达到多专业、多院校的实训教学资源共享,更加有利于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临床思维能力,达到多赢。

(二)加强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

1.实行指导教师准入制、校企双方互聘制度。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是参加过省级及以上师资培训,并按照南阳医专文件规定,结合实际工作能力遴选的优秀教师。基地的师资力量包括南阳医专带教老师、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学校康复专业专任教师,以定期轮岗的方式到相关企业康复科进修锻炼,积累实战经验,提升教师康复临床技能,企业经过考核筛选聘用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双优的校方教师为基地带教老师。学校聘任企业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每位企业带教老师每学期承担至少1门专业课,如此,校企双方带教老师各自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均大大提升。

2.加强教师管理,促进专业能力提升。在师资管理方面,建立新的考评激励制度,不再唯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为评优指标,更加重视师生的技能竞赛结果及社会服务能力;要求培训基地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讨论解决实训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组织带教老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选派骨干教师赴康复医学发展较好的地方(如江苏、北京等地)学习进修,优秀教师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培训和学习,年轻教师参加校级和市级培训学习,加强知识培训和更新;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教师听评课、划分优秀等级,督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组织教师、学生技能大比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组织安排同一门课程的实训专、兼职教师集体备课,优化实训项目,细化实训内容,结合岗位能力需要,统一修订实训指导教材,充分利用院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企业全面系统的康复知识促进康复课题的研究和专业学科建设发展;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提高教育水平。以上工作及培训结果均列入个人年度考核,与职称、职务的晋级、聘任,绩效再分配制度挂钩,以此激励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并定期培养和考核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