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平台推进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研究

作者: 张超 王兴旺 王全超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案例式教学法当属一种能够较好调动在校大学生积极性的授课方式。考虑到当今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的实际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积极向在校大学生推荐优秀网络资源,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授课目标。结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一些经典资料进行解读和分析,让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行动”的正向接受模式,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主动担当的主人翁意识。

[关    键   词]  “学习强国”平台;思想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03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离不开主动适应最新的“学情”,需要积极结合在校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围绕服务、教育大学生的新特点进行有效自我调整,以便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满足自身常态化变化的内生性驱动。思政课案例教学法,是指对直接或者间接掌握到的具有典型研讨价值的事例,适时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深入研讨,从而提高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深度,并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到今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具体能力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有数不胜数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丰富多彩,针对性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加以整理变为教学案例。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一片任其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使得他们充分发挥其学习和思考的创造性,回答案例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根据笔者十多年的思政课教学经验得知,这种方法对于提高青年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作用十分明显。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这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力借助网络平台搞好授课提供了根本遵循。“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在校大学生有时囿于时间、精力、金钱、觉悟等各方面,不能身临现场去感悟、领会和思考,但通过网络方式去学习和沉浸式体验,从而触动自身心灵、规范言行举止、升华人生感悟,不啻为一种合理且有效的途径。近年来,青年大学生几乎人人“打卡”的“学习强国”平台,其资源“日用而不觉”的广泛价值已经受到重视,但比起建立该平台的初衷和目标,仍有深入挖掘的较大空间。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进一步深挖“学习强国”平台上的相关案例素材,设计教学环节,抛出一些师生都关心的话题,在课堂上与学生深入交流,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方法达到“崇德启智润心”的有益尝试,真正地实现在校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思践悟力行的受教需求,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充分认识“学习强国”平台的鲜明特点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这样几句话:“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学习强国”平台是一个通过电脑或手机客户端两种形式大力推广、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用来培养时代新人的理论宝库。经过四年多时间的有效运行,不断地优化完善,海量的理论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发挥了日渐突出的正向作用。

(一)内容极为权威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60亿。[4]当前各种网络信息满天飞,真实性和导向性值得商榷。“学习强国”平台的主管单位是中共中央宣传部,该平台上的内容都是经过严格审定,在政治立场、价值引领和正确程度方面能够经得起“放大镜”式的过滤。在网络新媒体各种信息满天飞的时代背景下,内容经得起现实的历史的“检验”,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显著优势,否则,内容的方向出现偏差或者错误,无论多么花哨都将是无益和徒劳的。

(二)形式丰富多样

新时代,中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我国在经济上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在国际传播方面仍显不足,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针对这种局面,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亟须借助生动案例予以解释和引导,让大学生真心理解、广泛宣传、带动他人、报效国家。“学习强国”App中包含了诸多教育模块,截至目前,“学习强国”平台包括如下诸多模块:推荐、要闻、思想、亮点、新闻、综合、县级融媒、实播中国、快闪、发布、青春中国、法治中国、党建、订阅、科技、国际、传播中国、China、经济、教育、慕课、文化、强国征文、旅游、体育、人物、志愿服务、大自然、大熊猫、理论、党史、影视、健康、时评、军事、专题、学习之家、老年、辟谣平台、纪录小康工程……不同模块有着不同功能,可以为广大浏览者或者深入学习者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该平台还拥有搜索功能,可以通过关键字、句搜索到相应的文字材料和视频资料,尤为方便。教育者应重视并掌握“学习强国”丰富的资源及其编排和叙事方式,将新资源转化为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聆听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新视窗。[5]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逻辑性严密严整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课程,通常在大一时段开设。该课程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信念、就业创业、恋爱婚姻及“三观”教育来合理设置有关章节。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出于对现实疑惑和书本内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参与程度会比较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讲授水平,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改变“课程内容相对容易,拔高授课深度不易”的现状。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本领恐惧和本领危机意识,找准大学生的兴趣点,按照教学规律,着力改变过去那种灌输的培养方式,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培养大学生宽阔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也和恩格斯所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人类独立思考着的精神”是一致的。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水平之不同,关键在于思考水平之不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教师要对授课大学生注意启“思”,而非启“示”。

(二)人文性较为凸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它的内容重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等育人养分,人文性的特色明显。通过“人生真谛、理想信念、道德法治”等专题内容的科学阐释,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以人文来化人”,潜移默化地教诲青年大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才能做一个这样的人”,使大学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深入思考,不当新时代的“糊涂虫”。

三、大力借助“学习强国”平台实现案例教学法

“教育大计,教学第一。”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6]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如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是教法改革与创新的关键问题之一。案例教学法在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诠释方面具有独特优势。[7]这种方法真正实现了因“才”(学生)施教和因“材”(教材)施教的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我思考、主动学习,提升其创新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教学实效性,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2021版)内容,本文精心挑选“学习强国”平台相关内容,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和模仿的视角。

在讲授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时,可以向大学生推荐“青春中国”栏目,通过“新时代的青年故事——新青年”系列,介绍一些让大学生学习、效仿的先进人物。比如:冬奥会运动员,他们的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的演讲,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信“付出才有收获,努力会在最关键的时候帮到你”,点燃自己不灭的奋斗之火,从而锤炼本领、追求卓越,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在青春的奋斗中创造人生的辉煌。

在讲授第一章第二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时,可以结合“热点”这一栏目,通过向学生介绍“温暖——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总书记这样和大学生谈心”“青春奋斗 强国有我”……还有“人物”栏目,选择其中的某几位“时代楷模”“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双百’人物”在教学中作为案例,激发青年大学生向着他们心目中的人生楷模不停步地奔跑,跑出自己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躺平”“摆烂”。

在讲授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时,可以结合“人物”中的“共和国荣光”“最美奋斗者”的先锋事迹做一论证。比如:国家科学技术奖至高荣誉特别策划,以及近年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七一勋章”获得者、“八一勋章”获得者、“国家功勋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改革先锋风采”获得者……激励青年大学生无畏求学过程中的一切或大或小的磨难,以苦为乐,把各种磨难作为攀爬学业“高峰”的垫脚石,以此强化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必要性和推动力。

在讲授该章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时,可以结合“专题”栏目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给学生适当引导。比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时代劳模风采”“道德模范光明礼赞”“好样的,青年”“我们的新时代”“青春献给党”“《中国UP》青春季——致敬青春中国”……这些与青年大学生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让他们更是“感同身受”,倍感振奋,能够在反复学习自己喜爱的榜样过程中,不断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8]

在讲授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时,可以结合“党史”专题来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做一名忠诚的且知道怎样爱国的新时代青年。“学史可以明志。”思政课教师首先把“党史人物”“党史故事”“党史知识”“党史研究”“学习动态”“精神研究”“视听党史”等栏目中的典型性案例吃透,把大家耳熟能详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史料作为案例推送给大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看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有过长期的辉煌,也有过积贫羸弱阶段,今天我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昔强烈对比,青年大学生结合“学习强国”平台上所展示的“一手资料”,定能激发心中浓烈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坚定地把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行的力量。

在讲授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第三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主要是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找到相关案例,充分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极其丰富,可以结合“学习强国”平台的“理论”“看影视”“快闪”“大自然”等专题来学习,尤其是通过观看该平台上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微电影”“专题片”等内容,师生之间展开交流,相信可以打破个别大学生上思政课时几乎“不抬头、不参与,做自己的事”的尴尬情景。推荐一些红色电影或者电视剧,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成就,融情共振地知道作为个体应该如何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可以主要推荐几个敬业的模范人物,比如: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刻苦训练、专业技术过硬、屡败屡战的邓清明,以身许国的地球物理学家时代楷模黄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