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教学法在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与探析
作者: 李桓 琚保军 李亮平 李彬 王永霞[摘 要]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效果直接决定着中医学的发展情况,需医学教育领域高度重视。但多数研究发现,该培养中还存在理论知识欠扎实、学习积极性低下、良性学习状态进入时间晚、临床实践操作机会少等缺陷,所以研究生整体培养效果一般,不利于研究生的未来职业生涯。重点探讨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法,希望能为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 键 词]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073-04
教育部等六个部门在2014年共同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意见》,让中国进入了数十年来最为深刻、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其中“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有机融合的制度”是该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1-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5年印发《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提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的相关意见[3-4]。专业学位主要指具备专门职业要求研究生的教育学位,要求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水平、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良好科学研究能力、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是职业具体工作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人才,教育典型特色是学术性及职业性的有效、紧密结合[5-6]。因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学术性学位存在鲜明差异,所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学位授予标准等存在明显差异,所以需要更好的教学方案[7-8]。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又被称作个案教学方法、实例教学方法,这是现代化教育颇为青睐的一种教育方法[9-11]。就该教学法的本质,在很早以前就出现并使用过案例教学法,最早是我国孔子、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并使用,当时以启发问答教育方法为主,这一方法令案例教学法初步具备相应规模[12-14]。20世纪初期,美国哈佛商学院首次尝试案例教学法,并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之后便在多个教育领域应用,并逐步传扬到其他国家[15]。我国教育领域于20世纪末期首次使用、探究、讨论、分析案例教学法,分析其应用价值,并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得出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具应用价值[16-18]。明确该法价值后,在多种高应用型学科教育中应用,比如管理学、法学等。伴随着我国中医学的兴起,案例教学法开始尝试在中医学教育中应用,比如中医内科学、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
中医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存在明显差异,主张结合知识点与教学内容,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医疾病作为话题,之后对话题实施特殊化处理,让话题引导学生逐步朝教学目标迈进,帮助更多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成为社会、医疗机构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9-20]。该教学方法可在特定教学目标中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探讨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督促学生主动利用空闲时间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该疾病的中医知识,达到自学知识、复习知识、融会贯通知识的目的[21-22]。该教学方法强调并认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实践基础、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的案例,并将强化临床思维能力、问题探究能力作为重点,将案例相关问题作为核心,引导并督促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法可充分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与充分联系,有效摒弃传统教学法,转变教师、学生的角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获得快乐,可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相关知识,减小知识学习枯燥、学习难度大等因素导致的学习压力。基于案例教学法,教师教学期间无须全程按照教材讲解知识,而是在明确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适当引导、适当启发,丰富学生的个人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应技能,帮助学生逐步达成相关目标。最后,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视教学过程及教学范围,要求所有学生均积极参与学习,将教与学充分结合起来,降低中医学习难度的同时,提升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模式,改善师生关系,实现和谐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一)明确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符合专业要求、职业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人才,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不仅需秉承目标进行,还需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素养、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尽可能制定符合学生个体需求的教学方案。研究生培养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更高难度的学习,每一位教师负责的学生数量不多,所以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素养,基于分析结果结合教学时间,才能制订出最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可兼顾每一位研究生。为保证案例教学法顺利实施,还需积极分析教师的案例教学法掌握程度,基于分析结果安排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法学习,让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研究生情况的中医专业教学案例,为后续进行案例教学法做好准备。
(二)合理设计中医案例
为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必须基于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医学教材,明确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及相关技能,设置与知识点高度契合或是由知识点组成的案例,保证案例自带教育能力与引导能力。因为研究生已经掌握一定中医学知识,过于浅显的案例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导致学生感觉被轻视,所以应设计具有一定难度,能够让学生产生获得解题快乐的案例。但考虑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秉承激发学生的理念,可以尝试设计低、中、高三个难度的案例,形成挑战模式,让学生通过层层解题、重重探究,在自学知识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将知识与中医疾病有效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案例时,需保证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符合教学要求、教材内容,保证其契合性。若选择老中医病案作为案例,需在案例信息中明确病案特征、临床表现,结合案例类型与所学知识类型,决定是否详细介绍用药方案、诊断结果等。教师还需明确课前自学案例与课堂教学案例,尽可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参与到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流程
课前一周结合教学计划,将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为保证案例教学效率及效果,还需结合学生数量,让学生2~3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讨论、作业完成、PPT准备等活动。在明确小组成员后,让小组成员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需做好活动记录、问题汇总等工作。带着案例及问题,小组提前进行预习活动,通过阅读教材、搜索资料、讨论分析,完成问题探究、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若成功解决问题,做好标记与总结;若未解决问题,做好相关记录,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简单概述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结合学生未解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朝准确方向分析探究,直至成功解决问题。在学生一一解决相关问题后,结合案例中涉及的疾病,教师选择病例库中的同类疾病,让学生扩散思维,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疾病,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获取清晰诊疗思路,明确疾病治疗难点,明确该病研究热点、最新动态,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对疾病的认知与掌握。教师需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认知或模糊认识,进行纠正,避免学生思路偏差。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还需进行总结分析,自行评价此次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在下一节课调整,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
(一)锻炼学生能力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对研究生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探究解决能力、中医临床运用技能、疾病临床思维能力。若采用传统教学法,固然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中医理论知识,但在疾病鉴别分型、临床诊断、辨证治疗等方面,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法的缺陷,让学生在启发、思考、探究过程中学习,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问题判断及解决能力。再者,案例教学法可拉近理论知识、临床实践的距离,所选案例源于临床,覆盖多方面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可逐步养成临床医生的思维逻辑,可充分培养医生素养,让学生站在医生的角度思考,帮助学生尽快胜任中医岗位。
(二)活跃学习氛围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难度较大,这和中医学知识丰富、繁杂、抽象、难以理解等存在直接关系。且研究生培养对研究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有很高要求,所以不能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扭转课堂学习氛围,尤其是师生之间的氛围。在中医学相关案例督促下,学生自行进行课前预习及分析,积极探讨案例资料中相关知识点与中医学相关知识的联系,这一过程中无教师存在,学生学习比较自由,所以学习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现状,积极寻求其他学生的帮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预留充足时间让学生互相分享观点,明确问题解答情况与案例分析情况,每一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均言之有物,其案例分析思路、分析角度、分析深度、收集的信息资料等均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可在分享观点的过程中从其他学生的思路重新分析,主动与其他学生沟通交流,在产生有异议观点之后进行辩论,学习热情一时间涨到最高,学生从同伴者变成合作者、竞争者与辩论者,角色的变换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与课堂参与度发生变化,最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动承担引导者角色,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避免学生被错误思路影响后续学习。但因为教师提出观点是基于学生自身观点,这一过程中还会肯定学生的准确思路与准确观点,学生的成就感迅速得到满足,师生疏离关系迅速得到改善。部分学生甚至会为了解决更多问题,和教师进行深入沟通交流,甚至和教师进行知识方面的碰撞及辩论,这样既提升了师生沟通交流频率,又改善了学习氛围。但要保证学习活动到位,教师需承担其责任,不能将课堂全部由学生掌控,需适当调节气氛,避免学生辩论过头导致的争执,将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始终控制在良性状态,避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受到伤害。
(三)促进知识更新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中医学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临床操作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变成临床工作能力,迅速胜任临床工作。既往进行传统灌输式教学时,学生虽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但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实践操作始终处于比较抽象的状态,这是导致学生读死书,短时间内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主要原因。案例教学法无疑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引入真实典型案例,让学生逐步将所学中医知识与临床联系起来。以最简单的骨伤科跌倒损伤为例,以往学习过程中学生知晓使用什么中药药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下肢行走功能,让患者迅速恢复健康。但在应用案例分析法并提供相应跌倒损伤病例后,学生可从中医学理论角度分析跌倒损伤这一疾病隶属于哪一个范围,明确诱发疾病的原因与疾病症状产生的原因,从专业角度分析疾病的同时,深入挖掘现今各种中药药膏、中医手法治疗该病的原理与注意事项,甚至可自行搜索互联网资料学习相应中医手法,独立开出该病例患者的诊断处方、治疗处方,指出治疗注意事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工作联系起来,在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会主动学习教材之外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将自己开出的处方交给教师阅览,与教师沟通交流,分析处方的可行性,并在教师指导与帮助下,进一步明确所用治疗方案的相关原理及注意事项,及时明确中医学推荐治疗方案与学生处方存在差异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新自身的中医知识,迅速增强专业能力。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也会主动学习更多课外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间接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交出更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