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X”证书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探析
作者: 樊缤绮
[摘 要] 由于专业的特有属性,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都致力于培养通融型人才,但由于专业范围面较广,也给社会大众留下什么都学,但又不精通的印象,特别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是如此。“1+X”证书制度的实施正是优化了这一缺点,通过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提出引进“1+X”证书制度,深入校企合作,促进“产教创”融合,并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证融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085-0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岗位需求,针对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2020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指出“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有着悠久的学科历史背景,其“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的通融型人才。但当前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而言,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实践性课程缺失主体地位,实践课程结构体系不完善、实践课程内容及形式陈旧、缺乏课证通融机制等问题。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让其能够成为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1+X”证书制度的推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指出了新的改进方向。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
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相关实践问题,能够熟练运用定量分析技术、现代化管理软件,具备一定自学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较强的管理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
然而当前一些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增加了实训课程、阶段性实习实践,但在过程管理及整个体系设计上没有形成闭环,且缺少针对性。在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下,近年来随着新文科的提出以及高校改革,一些老旧专业被撤销或停招,而工商管理作为“老牌”专业要想不被淘汰,人才培养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
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当与用人市场需求紧密相连,这就要求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能力需求。只有人才出口有保障,专业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空间。
其次,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其特性就是培养通融型、复合型人才,但这不等于将所有相关课程都纳入课程体系中,在课程设置时,应该根据学校的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界定知识培养范围,划分二级学科方向,打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体现出延续性、关联性,且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形成课程体系闭环。
最后,在经济新常态社会发展形势下,推进“产教”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必须与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需求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企业进入校园协同育人是时代所需。一方面企业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动力机制构建,调动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具有市场性,可以为学生及教师提供社会的最新动态与行业发展信息,这使所培养的学生更具市场导向,符合市场需求。
二、“1+X”证书制度实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衔接理论与实践教学,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化提出了新思路。“1+X”证书制度在“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完善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用技能证书来有效衔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运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证书考试来摸底自身专业知识的薄弱区域,并加强知识短板的学习,进而让学生有更清晰的职业规划。
(二)深入校企合作,加强“产教创”协同育人
“1+X”证书制度可以进一步促进“产教创”融合,加强企业、院校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往企业大多采用与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实现协同育人,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缺乏更加完善的考核机制及行业认证融通性。“1+X”证书制度的评价组织为企业,评价组织受教育部监管评估,其含金量不言而喻,行业认可度高。高校在与相关企业合作前,不仅可以自己考察筛选,还有教育部的严格把关,环环监督,可信度较高,能够确保在与企业的协同育人过程中能够真正改善人才培养成效。
(三)行业认可度高,缓解就业压力
“1+X”证书制度能够促进应用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率。“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于“1+X”证书审核机制较为严格,因此其行业认可度较高,证书获取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自身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高要求,还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多方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
三、工商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现状
(一)对“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认知不足
自2019年推行“1+X”证书制度以来,教育部先后公布了四批次筛选评价组织,确定试点证书,首批5个、第二批10个、第三批76个、第四批355个共计447个试点职业等级证书,涉及各个专业,试点证书审核体系逐步完善,但在证书与院校的落地实施过程中尚有衔接机制仍需完善。
“1+X”证书制度起初是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其实施主体主要是在高等职业学校,在证书推行的这三年中,国内各大职业院校都开始了探索性落地实施,现阶段的经验借鉴也大多来源于职业院校,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院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又与职业院校有着本质差别,在实施过程中还处于自发的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一方面院校在证书制度的落实方面缺少顶层设计,院校在对“1+X”证书制度的政策解读方面还不到位,缺乏专业的团队和人员来进行相关的课证融通设计,在评价单位的甄选方面,大多是由专业教师自行选择联系,学校缺少严格的审核把关,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筛选标准,导致出现企业合作多但缺乏院校监管和深入合作的情况,最终与学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宣传与承接考试的关系上,并没有深入合作教学,同时“1+X”证书的实施也要考虑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储备,但现实情况是院校“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双师型”教师的认证院校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不仅学校缺少规范性指导,企业也缺少协同育人的角色承担,“1+X”证书制度的推行时间尚短,一些企业将重心放在评价组织的申报工作中,在后续落地实施过程中缺少与院校单位的深层合作探讨,在证书试点和书证融通方面对学校的建议指导不多,依旧采用自我培训考试的方式,最终使“1+X”证书实施与普通职业证书考取过程无二。
(二)培养方案与“1+X”证书制度适配度不高
工商管理属于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等十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范围较大,知识面较广,绝大部分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及物流、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及营销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这也是工商管理“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特色。当前教育部已经批准成立的“1+X”证书试点虽然超过四百多个,但缺少直接对应的工商管理职业证书,只有相关专业的证书试点如表1所示。
表1 工商管理专业相关“1+X”证书
[证书类别 相关证书设置 相关课程设置 运营管理 连锁特许经营管理、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门店数字化运营与管理、企业境外经营合规管理 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运营管理、采购管理、项目管理、经济法、公司财务理论 营销管理 品类管理、跨境电商海外营销、新媒体营销、数字营销技术应用、数据营销 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品牌管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字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人力资源规划、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财务管理 政府财务与会计机器人应用、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金税财务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 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 ]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由于所涉及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各院校在课程选择上,往往不好平衡课程的设置,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也容易出现虽然课程多但缺乏特色的情况。再者要实现“1+X”证书课证通融,现有的广撒网课程体系一是缺乏清晰的学科培养方向性,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闭环;二是缺少对应的实践实训课程,缺少实践与理论课程的连接性,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岗位技能需求与理论课程的关联性。
四、“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一)修订培养目标,符合用人市场需求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所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不仅要通理论,还要重实践,学生毕业后能适合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管理相关的各方面工作。随着用人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只有深入用人市场调研才能及时了解当前社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在培养目标的修订上,首先专业自身定位要清晰,所培养的学生将来可以服务哪些行业及岗位,只有专业定位清晰,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上才会更加完善,比如,专业定位是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商务智能技术、掌握运营管理与成本控制技能的融通型、应用型人才,那么将着重结合现代化技术的成本管理及运营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因此,当前应用型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想摆脱“什么都学,但又不精通”的印象,就需要有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其次,与“1+X”证书试点评价机构进行沟通讨论,寻求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关建议。最后,应当定期去不同的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当前用人单位对应届生岗位能力的新要求,同时增进和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做好毕业生回访工作,了解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分布情况及岗位竞争力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适应社会发展。
(二)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调整课程体系
结合图1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设置,及表1当前与工商管理相关的“1+X”证书试点,不难发现现有与工商管理相关的证书大致分为运营、营销、人力资源及财会四个方向,证书的课程培训和专业相关课程设置也有重合部分。因此,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选择1~2个证书试点,并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梳理课程体系,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除现已开展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外,还需对比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课程,确保职业等级证书考核标准的核心内容都纳入课程设置中,若有缺失,应该及时提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