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学生“三农”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 刘彩华 黄团 李荣峰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高校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目前涉农专业大学生“三农”素养不足,服务“三农”意识较为淡薄。概述了“三农”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现状,并以百色学院为例,通过融合“三农”政策、大国“三农”文化、“三农”榜样教育等思政元素于日常专业教育中,激发大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通过专业见习、“三农”社会实践、地方特色实践课程等提高大学生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增强专业和身份认同感;通过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实现“知农爱农为农”的同步达成,探索专业化、系统化的“三农”素养教育体系,以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涉农大学生;“三农”素养;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101-04

一、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出台了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包括农村农业合作化改造、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统筹城乡发展等[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出强烈的重农强农信号,“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深入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村富,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专项工作队伍。涉农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必须组织引导专业科技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质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因素之一,只有培养更多具有“三农”情怀、愿意服务“三农”、能够扎根农村基层的优秀人才,才能解决“三农”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涉农专业大学生选择“三农”领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然而据统计,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员仅占比1.2%[2];经过现场调查,发现57%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去主动深入了解和关注“三农”问题[3],所以目前高校涉农专业学生仍存在“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学农不择农”的问题,对“三农”问题认识不到位、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不够关注、对农业科技发展缺乏兴趣,缺乏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三农”意识淡薄。因此,探索建立涉农专业“三农”素养教育体系的路径和模式,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高等教育人才,是高校涉农专业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百色学院为例,对“三农”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进行探讨,通过对涉农高校开展“三农”教育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百色学院在涉农专业学生“三农”意识教育体系构建方面的初步探索模式,为高校“三农”素养教育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服务“三农”和支持乡村振兴。

二、“三农”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大部分年轻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再加上我国较多农村处于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因此,农村劳动力结构亟待改善,农业技术亟须升级更新。通过高校专业教育结合“三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农业农村的正确认识,了解实际的农业产业问题,强化专业的责任担当意识,巩固专业思想。另一方面通过“三农”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立足产业需求开展专业学习,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塑造专业成就感,有助于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教育是塑造学生品格,提高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大学期间,学生的思想多处于多元、不稳定阶段,社会上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容易对大学生造成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产生不良思想行为。因此,通过在大学教育期间开展“三农”相关传统科技文化和大国“三农”系列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从而树立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做贡献的人生目标[4]。

此外,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价值能否实现,还关系到千万家庭的民生问题,更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通过在大学教育期间开展“三农”教育,培养学生“三农”意识,有效缓解大学生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足,通过提升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提升涉农大学生的群体认同感和专业使命感,树立为农业农村建功立业的志向。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等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渠道[5]。

三、“三农”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

我国涉农高校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开展“三农”方面的教育,如开设特色课程教育增强“三农”素养。据调查和研究报道,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分别建设了“大国三农”系列课程和系列教材,南京农业大学还建设了秾味思政课程,华中农业大学开设了中国农业文明史通识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九曲黄河、大美秦岭等特色生态文明课程,山东农业大学开设了三农政策与法规、农村基层专家专题讲座等特色课程,青岛农业大学开设了中国农业古籍概览等特色通识课[2]。另外,除了开展特色课程教育,创新“三农”教育模式、打造“三农”文化品牌也是部分高校的教育特色。如信阳农林学院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协同,并创新“知农爱农为农”教育激励机制,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6];浙江农林大学通过结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规律挖掘农业文化,打造“春华秋实”的校园农耕文化品牌;浙江农业贸易职业学校构建了专门的我国“三农”问题教学模块,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营造“三农”教育氛围[3]。

四、“三农”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的途径

(一)融合专业教育与“三农”意识教育,激发涉农专业大学生知农爱农情怀

1.专业教育与“三农”政策和法规认知相结合,激发大学生“三农”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质量的农业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肩负着为农业农村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根据刘玮对农学专业学生“三农”意识调查问卷显示,目前有30%的学生对于国家“三农”政策完全不了解[3]。因此,在涉农专业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要开展专业教育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外,还要融入国家涉农惠农形势政策内容,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有关“三农”的重大政策、方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时事的认识水平,建立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局观。通过对国家战略布局的认识,认识到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度,从而培养学生勇担专业使命的责任感。

以百色学院为例,在专业课程之外,通过专业导论、专题讲座、论坛等方式,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涉农惠农规划、战略和政策,让涉农专业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有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对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发展新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做出了新的全方位的部署和引导,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国家“三农”政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激发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三农”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产生服务农业、立足农业、扎根农村进行创新创业的主观意愿。

2.专业教育与大国“三农”文化熏陶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农者,天下之大本。”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存之本。将涉农专业教育与大国“三农”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强涉农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意识。因此,可以基于“大国三农”系列书籍,开设大国“三农”、中国农业文明史等通识课程,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勾画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宏伟而美好的蓝图,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以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渴求[8]。

中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可以融入中国传统农耕科技文化,有助于培养现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中有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在农业领域,中国人有很多发明远早于欧洲,如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就采用分行栽培、精细锄地和铁犁开展农业耕作,但是欧洲直到公元18世纪才采用这些农耕方法。欧洲通过引进中国农业耕作器具铁犁、分行栽培法和种子条播机耧车,直接引起农业革命。通过在农业专业教育中融入此类传统的农耕科技文化知识,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农耕科技的敬佩和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专业教育与“三农”榜样教育相结合,塑造大学生爱农价值观和为农使命感

在涉农专业开展专业教育之外,还需要强化“三农”领域优秀典型人物的思政元素融入,塑造大学生的爱农价值观和为农使命感。对此,一方面需要将“三农”领域的“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等典型人物事迹融入课堂,树立同行业的优秀楷模,让大学生接受熏陶,提高思想境界,认同涉农专业的价值蕴涵[2]。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途径到基层就业,培育一批优秀农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为新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此外,在涉农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模范事迹,让大学生明白到农村基层也能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的爱农价值观和为农使命感。例如,我校通过邀请不同行业的优秀校友、村支书、乡村致富带头人/创业者、涉农专业研究生、乡村教师等回校开展座谈交流,面对面与在校学生分享经历、交流心得体会,让在校大学生了解现代农业农村事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将为年轻人提供宽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从而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

(二)理论教育结合专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知,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

1.基于专业基础教育开展专业见习,深化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认知

涉农专业理论课是传授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而实践课程是农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掌握。对此,涉农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联合地方政府、乡村委员会或农业公司开展合作,建立校地合作、校村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多模式产学协同教育模式。例如,百色学院与广西金穗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去公司基地开展见习活动,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组成、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化及机械化、植物精准营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知识,改善学生对传统农业的认识,提高对现代农业的认知和产业认同。另外,通过对现代农业生产与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园等联合发展模式的参观,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理念,改善大学生对农业是落后的、脏乱的传统认识,点亮大学生对农业“诗意的栖居”的向往。

2.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三农”调研,激发大学生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的情怀

高等农林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双重使命,立足当地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强化学生服务本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可以在校园专业教育之外,开展“三农”相关实践调研活动,帮助大学生更深入了解“三农”发展现状。可以在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建立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实践调研,深入了解新时代的农村新气象,激发学农为农的内生动力。自2019年以来,广西围绕乡村整体规划、产业融合发展、数字乡村引领等内容重点建设了多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和兴边富民创新推进试点,如桂林龙胜县马海村、凤山县三门海镇、田林爱善现代农业庄园、靖西市新靖镇旧州街等均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点。通过对这些示范性村镇开展调研、三下乡活动,了解新农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新农村规划和治理创新模式、新的乡风乡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转变大学生对农村脏乱、落后等固有印象,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视角看待“三农”问题,提高学生对农业新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的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的强烈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