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对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教学效果评价
作者: 刘贞敏 梅国城
[摘 要] 目的:探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16级和2017级五年制本科生的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两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他们分别接受线下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分析比较两种教学模式对两个不同的口腔内科学学科的教学效果。结果:2016级线下教学学生口腔黏膜病学的期末成绩和总分与2017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生的成绩无显著差异,2017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生口腔黏膜病学TBL成绩和病例分析成绩显著优于2016级传统线下教学学生。然而,2016级线下教学学生的牙周病学的期末成绩、实验考核和总分均显著高于2017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生的成绩。结论:在遇到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情况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可作为备选的教学模式,满足我们口腔医学院的教学需求。然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尤其是线上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 键 词]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口腔黏膜病学;牙周病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125-04
口腔黏膜病学是研究口腔黏膜病病因、发病机制、免疫反应与临床诊治的学科,是口腔医学中较为特殊的一门课程,其与患者全身状况及系统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口腔黏膜病学本科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口腔医学生学会辨别各种口腔黏膜疾病,熟悉并掌握常见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原则[1]。牙周病学是研究牙周组织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技术的学科,与口腔黏膜病学均属于口腔内科学,其与口腔黏膜病学不同的是其理论教学需与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近年来,人们发现在遇到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情况下,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普遍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的教育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针对广西医科大学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本科教学过程,回顾性评价混合教学的应用效果,并为后续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对象
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参加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课程的2016级和2017级全日制学生共94人,其中2016级采用的是传统的线下课堂的教学模式,口腔黏膜病学理论课共计24课时,牙周病学理论课共计30课时,2017级学生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前12个学时均采用的是线上教学模式,剩余的课时均采用的是传统的线下教学。
二、课程的考核
口腔黏膜病学的考核包括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分为Team-Base Learning(TBL)、病例分析和出勤情况三部分。期末考试为笔试,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TBL占总成绩的10%,病例分析占总成绩的10%,出勤率占总成绩的20%。在TBL实施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临床病历资料,查阅课本和文献资料后制作PPT,并进行病例汇报,由三名教师分别对各组的病例汇报进行打分,分数汇总后取平均分记为学生的TBL成绩;病例分析考试则由教师用PPT播放病例资料,学生根据病例资料回答问题。牙周病学的考核包括期末考试、技能操作考核和出勤情况。与口腔黏膜病学相同的是,牙周病学的期末成绩和出勤率分别占考分总分的60%和20%,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占课程考分的20%。
三、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2016级和2017级口腔本科学生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的各成绩用均值±标准差进行描述,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个年级两门学科的成绩差异,P<0.05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6级口腔本科学生传统线下教学组TBL成绩(92.44±2.53)显著低于2017级线上线下教学组(95.45±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35,P<0.001),与此同时,2016级线下教学组病例分析成绩也明显低于2017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60,P=0.002),两个年级学生的出勤率均为100%。经过汇总后,我们得出2016级口腔本科学生口腔黏膜病学的平时成绩为90.33±3.61(分),2017级口腔本科学生口腔黏膜病学的平时成绩为93.04±2.38(分),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15,P<0.001)。2016级和2017级口腔本科学生口腔黏膜病学期末成绩分别为77.32±8.92(分)和74.36±6.93(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个年级学生口腔黏膜病学期末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0,P>0.05),然而汇总各部分成绩后按其占比最终计算出学生总成绩,结果发现两个年级口腔本科学生口腔黏膜病学的总分分别为82.31±6.20(分)和81.86±4.5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7,P=0.692)(见表1、表2)。
我们对2016级和2017级口腔本科生的牙周病学的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16级学生和2017级学生牙周病学期末成绩分别为74.58±7.78(分)和68.56±7.7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6,P<0.001)。此外,2016级学生和2017级学生牙周病学实验考核成绩分别为93.37±6.19(分)和88.77±7.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3,P=0.002),而两个年级学生的牙周病学的出勤率均为100%。经过汇总分析,2016级牙周病学线下教学的期末成绩、实验考核及总分均显著高于2017级线上线下教学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四、讨论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政策,开放网络教学平台,确保所有高校都能免费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据统计,有9所高校分别在7个不同的在线教学平台中提供了共计19门口腔相关专业课程[2]。我们大力倡导和鼓励我们学校口腔医学院的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在线学习资源作为课前学习的一部分,并扩展他们的专业知识。2020年,在我国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为学生制订了特殊的教学计划。在学生返校后的第一个月,所有的课程均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短期内避免了学生的聚集性学习;一个月后,剩余的教学活动采用线下教学模式。由于实验课均安排在理论课之后,所以实验课均在线下开展,但严格控制单次课堂时间。因而,我校口腔医学院学生主要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本文主要通过比较采用传统线下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时我院口腔本科学生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两门课程的成绩差异,分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探讨其运用于往后的口腔教学的可能性。
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都属于口腔内科学的分支学科,是口腔本科医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我们一般在口腔医学生的大四上学期为他们讲授这两门学科。2020年9月,2017级口腔医学生返校后,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开展线上教学。上课时授课教师都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出勤状况,另一方面实时在线的方式有益于师生之间进行互动;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学生遇到疑问也可以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和咨询,最大限度地减少线上教学给讲学互动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线上教学进行录屏,并将录屏资料进行分享,以便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开学一个月后,口腔黏膜病学和牙周病学剩余课程采用的是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同的是,我们也录制了整个教学过程,并上传到教学平台,供学生反复观看。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2016级传统线下教学学生口腔黏膜病学TBL成绩成绩显著低于2017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组。TBL被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策略和小组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活动,包括个人工作、团队工作和即时反馈,为学生提供应用概念知识的机会[3]。TBL不是个人学习活动,而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学习项目,其鼓励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反应能力,在特殊时期,一些课外的教学项目被取消,因而2017级学生在口腔黏膜病学的TBL学习具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而合理的分工、高效的互助和完善的准备有助于学生在TBL的考核中获得优异的表现。研究表明,TBL的教学效果是积极有效的[4],而这种以学生为导向、自主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更牢固。此外,学生在进行TBL的学习过程中结合了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学习模式。PBL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侧重于关注基于临床的问题而产生的讨论和学习[5]。作为医学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麦克马斯特大学率先提出以来,它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教学中[6]。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病例资料开展思考和探究,主动提出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课本及相关学习资料,分析讨论,并提出诊断治疗方案,训练了临床思考和病例分析能力。与此同时,2017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生口腔黏膜病学病例分析成绩显著高于2016级传统线下教学学生的成绩,各大高校在网络在线平台共享的口腔黏膜病学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前进入课程学习做了预习准备。此外,课后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课堂上录制的教学视频,加深对口腔黏膜疾病特征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除了TBL和PBL外,我们还开展了标准病人课堂,模拟接诊口腔黏膜病人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询问病史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各种口腔黏膜疾病的了解和认识,这可能是学生在病例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我们发现2016级传统线下教学和2017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生口腔黏膜病学期末考试成绩和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2016级传统线下教学学生的牙周病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实验考核和总分均明显高于2017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组。多个院校曾对线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华西口腔医学院发现口腔黏膜病学传统教学组在课程测验中表现优异,而在线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在期末考试成绩上无显著差异[7]。然而,徐州医科大学发现口腔医学的线上教学效果较传统的线下教学好[8]。这些结果的不同,可能归因于研究课程不同,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配合程度、教学效果的评价系统差异等原因。国内外均有文献分析了影响线上教学的原因,如偏远地区缺乏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无法联网或网络不稳定,存在网络掉线的情况;缺乏教师的监督,学生学习效率降低;教学互动减少甚至缺失,学生无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等[9-10]。我校2017级学生口腔黏膜病学只有50%的理论课程运用了线上教学,且学校内网络稳定,确保了学生能顺利参与线上教学课程。我们的线上教学为实时线上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讲学和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可能是2017级口腔黏膜病学线上线下教学与2016级传统线下教学教学效果无明显差异的原因。口腔黏膜病学的教学更关注疾病形态学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和病例加深理解。虽然在进行牙周病学教学时,我们也采取了实时录制教学视频的方式供学生课后复习,但是教学效果仍然欠佳,这可能因为授课教师线上教学的前期准备不足,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而牙周病学课程前几章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未能及时向教师提问咨询,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此外,口腔黏膜病学的教学方式较牙周病学更为丰富,TBL联合PBL的教学模式,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可能是线上教学对口腔黏膜教学影响较小的原因。
牙周病学是一门理论与技能操作密不可分的学科。实验课内容主要包括牙周器械的认识、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刮治器磨锐、牙周检查、缝合和牙周手术等。这些实验课的开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牙周技能操作。在特殊时期,学校严格限制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因而除了实验课外,学生不能自行申请进出实验室进行牙周技能训练,学生的牙周技能训练时间减少,这可能是影响2017级学生实验考核成绩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