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周艳芳 肖有田 唐晓莉 杨鹏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探索与实践0

[摘           要]  在健康中国理念指导下研制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是国家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时代化产物,为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就业,为校企合作的企业输送更为匹配的健康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和健康管理领域接触,以便于他们毕业后不是四处寻找工作,而是被健康管理领域吸纳。另外,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升级,对大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不但需要更好地维持自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而且需要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具备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以上都给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研制提出新的要求。

[关    键   词]  健康中国;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117-04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2019 年 7 月,国务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健康管理成为守护人们健康最为重要、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2019 年,教育部颁布了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对教学过程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但对教学的各方面规定都过于宽泛笼统,不具体、不深入。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健康管理”“教学标准”进行文献检索,研究数量十分有限。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标准,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出台更细的地方标准,促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诊断和改进。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依托于我院健康管理专业建设团队,对接大健康产业发展,结合健康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制定出适合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一、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构建一套可量化、可实施、可操作的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是当前健康管理专业教学的焦点。在健康管理专业教学领域,目前研究标准的人员、成果均较少。通过本研究构建大健康时代背景下适合社会、学校、师生现实状况的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为专业人才建设提供参考,推动和提升健康管理专业水平。

现实意义:本次拟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可进一步规范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及主干课程要求、专业教学及实训条件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培养适应健康管理企业和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健康管理专业发展。

二、具体研发思路、目标、原则、方法

(一)研发思路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研制是从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出发,旨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在地区、基层有效实施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研究,基于岗位操作技能、健康管理思维能力、高素质职业精神“三维并重”的高职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研制理念, 通过“行业调研—目标定位—岗位剖析—专业分析—教学条件确定—标准编制”的标准研制路径,履行社会责任,整合自身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来探索健康中国与职教发展的新路径,研制具有特色的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树立新的标杆。

(二)研发目标

1.制定健康中国与职教发展相结合的高职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基于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在保持标准框架结构稳定的基础上,结合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贯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全民健康理念,研制高职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重点对高职健康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价值塑造、培养规格中的健康管理思维能力培养、典型工作任务及课程设置等进行修订。

2.开发健康管理教学资源环、健康管理案例课程环、岗位实践教学环“三环联动”的建设体系

紧密结合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理念,对接健康管理工作岗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健康管理教学资源环、健康管理案例课程环、岗位实践教学环,创新专业教学标准特色。

3.形成“行业调研—目标定位—岗位剖析—专业分析—教学条件确定—标准编制”的标准研制路径

以就业为导向,在“三维并重”研制理念指导下,按照职业性、系统性、协同性、灵活性标准建设原则,结合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探索行业调研、目标定位、岗位剖析、专业分析、教学条件确定、标准编制的专业标准研制路径。

(三)研发原则

1.坚持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相结合

坚持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核心,落实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要求,对接健康管理工作岗位,完善专业教学标准。

2.坚持健康需求与岗位需求相结合

从全局分析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主题,从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健康环境出发,既坚持着眼长远,又能立足当前,深化行业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合作。

3.坚持规范编制

坚持以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以教职成〔2019〕13 号文件精神为遵循,参考健康管理行业标准,以国卫办医函〔2018〕913 号文件为依据,规范研制专业教学标准。

4.坚持系统观念

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制,坚持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推进,兼顾职业教育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好学校、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各方优势,实现高水平编制教学标准。

(四)研发方法

1.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站查阅关于 “教学标准”“健康管理专业”“健康中国”“职业教育”的文献,了解研究的最新动态。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调研行业岗位、毕业生就业企业等,分析并总结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动向、岗位设置情况及其相应职业能力需求等。

3.个案研究法

在学院健康管理专业中实施论证,探索三维课程资源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定等,总结归纳,不断优化完善标准。

4.统计分析法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研结果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编号,并对资料进行整理。

三、研发框架、具体实施方案

(一)研发框架

本课题结合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贯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全民健康理念, 研制高职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通过开展行业调研,锁定目标岗位,剖析岗位要求,设定岗位操作技能、健康管理思维能力、高素质职业精神“三维并重”的教学理念,开发健康管理教学资源环、健康管理案例课程环、岗位实践教学环“三环联动”的建设体系,探索健康中国与职教发展的新路径,研制具有特色的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树立新的标杆。

(二)实施方案

本研究坚持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核心,落实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要求,校企合作,研制专业教学标准,具体实施如下:(1)行业调研。通过对健康管理行业的调研,明确健康管理行业高职人才结构的现状和对高职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了解健康领域职业岗位的设置和相关的典型任务,体现了对高等职业教育卫生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2)目标定位。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标分析健康管理人才的就业情况、行业岗位需求情况,定位符合学生持续发展的健康管理岗位,锁定发展目标。(3)岗位剖析。从锁定发展的健康管理岗位中设定学生的发展成就,剖析健康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4)专业分析。从全局分析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主题,从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健康环境出发,分析专业发展方向,设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教学条件确定。从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出发,明确校企合作方向,规定企业导师的规模、资格和能力等的要求,确定满足课程教学需求、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6)标准编制。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标准研制路径,共同撰写教学标准和新课程的课程标准,研制出符合健康中国的建设发展战略要求,在高职院校完善并实施健康管理专业的教学标准,以改善健康安全,创造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在其他高职院校进行分享和推广,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反复论证修订完善。

四、结果

兼顾岗位操作技能、健康管理思维能力、高素质职业精神“三维并重”的教学理念,开发健康管理教学资源环、健康管理案例课程环、岗位实践教学环“三环联动”的建设体系。课程标准总体内容见表1,其细分内容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打造,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天分不断反馈、调整、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五、讨论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和“健康中国2030”建设的深入开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健康产品和健康专业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探索市场化的健康管理人才模式已成为当前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专业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健康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1]。

(一)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2]。作为一门学科和行业,健康管理在美国只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但现在在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7个人享受健康管理服务[3]。当前,健康服务业已发展成为世界十大行业之一。健康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相对发达,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和设施较为完善,从事健康服务的人员数量众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健康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社会就业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健康管理行业起步较晚。中国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成立于2001年。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率先招收了第一届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标志着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后来,海南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10多所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公共服务管理专业下招生,作为健康管理的方向。20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还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医院卫生管理研究院,标志着健康管理学科理念的建设正进一步进入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阶段。截至2018年底,共有86所高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包括医学、中医、体育、科学与工程以及管理背景院校[5]。

(二)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专业定位不明确。一般设置在其他专业学科的目录下,由健康管理方向取代,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导致人才基础能力薄弱,人才就业率低。(2)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统一。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提出健康产业某一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不合理。健康管理专业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受课时影响,各学科学习深度、高度、广度、强度不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原因是学校未能根据具体就业方向科学设计学科内容,未能找到具体人才培养的教学重点,导致专业人才知识储备不足,专业能力较弱,难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