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意义及路径选择

作者: 魏霞玲

[摘           要]  近十年,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职—职业专科—职业本科”已经基本建成,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职业专科的主体地位也在不断强化,促进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社会对专业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在增加,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地位不断凸显出来。通过分析职业本科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优秀经验,总结出中国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意义所在,进而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次进行深度剖析,提出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路径。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教育;现代化;国家政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125-04

一、研究背景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提到“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症候,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入手来说明教育的转型”。新时代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基本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新产业形态(孙凤敏等,2022)。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高技术技能人才短缺让职业教育向高层次教育延伸成为必然选择。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为2026.11万,职业本科教育在校生人数为58.89万,高职(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为1466.13万,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职业本科教育规模不是很理想,这和职业本科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有直接联系。从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的重要指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再到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本科教育在中国真正得以全面发展,也就不到8年的时间。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要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就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意义和发展路径提出看法。

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意义

我国现在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随着我国走加快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想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就必须获得领先世界的创新技术革新。而这种创新技术革新是需要大量高学历、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作为基础的,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这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对于国家发展来说,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意义重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讲话中提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凸显出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高质量,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为应对社会需求,国务院于2019年5月颁布的文件中提出:到2021年底,中国社会技能劳动者占人力资源市场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占人力资源市场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但现实却是我国社会的人力资源市场上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非常稀缺,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匹配。在社会经济的迫切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双重导向下,职业本科教育承担起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解决传统的本科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学习而职业教育过于注重技能学习的难题。

截至2022年3月,通过各种方式已经成立了32所职业本科学校,“十四五”规划文件明确,十四五期间将兴办近百所职业本科院校。按照现在高等职业学校的现有学生规模,预计两年之后,将有近50万的学生从职业本科学校毕业,走向劳动力市场。这是国家对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大推进,也是对优化调节劳动力市场需求供给的重要表现(宗彩娥,2022)。

(二)响应国家政策的必然使命

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职业本科教育在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稳步推进阶段。

萌芽阶段,1998年底,教育部印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让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机会通过“专升本”形式进入本科大学接受普通教育,一年后国家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扩大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虽然让数百万人享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也让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暂时被搁置(张余,曹晔,2022)。进入发展阶段,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决定中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由此职业本科教育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表示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教育虽然是两个类型的教育,但是不分高低,在教育系统里面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也清楚地说明了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同年5月,成立了15所主要用于探索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路径的职业本科试点学校,这说明职业本科教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2020年6月,7所由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次年拟同意设置13所本科高等学校,截至2022年3月,共成立32所本科职业院校,形成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态势。《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正式实施,说明职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的道路已经全面铺开,进入稳步推进阶段。

从2021年高等学校毛入学率为57.8%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大力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朱爱国,2022),另一方面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互相融通,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缓解现在严峻的高考形势。

(三)与国际教育相接轨的必然选择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新型产业需要快速发展,社会经济要靠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去支撑,才能让中国这个经济体在中高收入水平国家中站得更稳。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也为我国的职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英国的“学位学徒制”,与我国的“学徒”有相同的表面意义,但不同的是,占据主导作用的不再是师傅,而是企业和用人单位。作为传授理论知识的学校也只是起辅助作用,学生每周会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在企业工作学习,一小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这样一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工作实践中,这种形式从技能人才的培养初期就有企业的加入,甚至是参与了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为经济发展针对性提供紧缺人才。日本的“多元化主体制”,其实不管是从教育制度还是课程模式上,跟我国都有很高的一致性,不同的是不同主体之间是具有相互融通的具体路径,在20世纪就建立“专业—本科—研究生”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是非常完备了,这种“多元化主体制”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学历的追求。德国的“双元制”与英国的“学位学徒制”有相似之处,一元为学校,一元为企业,不同的是主导者还是学校,根据学校是否开展双元制课程来判断是否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双元制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校企双元育人、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企业参与到育人环节中,还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工作领域,这是我国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借鉴的(杨磊,朱德全,202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目标,到2035年中国社会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国际上要进入教育强国排名,针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战略任务有“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对比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丰富的职业本科办学经验,理性看待我国职业发展中的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道路,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办学形象和影响力。

三、职业本科教育的路径选择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和一帆风顺的,相反,它的发展强大一般都要经历非常困难波折的过程。所以职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新生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与矛盾是在所难免的。很多学者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甚至各种方法分析了职业本科教育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潘海生、林旭(2022)指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有: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定位不清楚、办学模式矛盾凸显、缺少专门的制度设计和缺乏专门的类型化范式;陈永利、李素敏(2022)基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指出职业本科教育主要面临办学规模小、办学类型复杂、办学实力不足、经费来源单一和办学后劲不足等现实困境;刑少乐、郭达(2022)指出职业本科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存在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阐述不充分、教师素质发展与考核标准研究不透彻、校企合作的立法与机制探讨不到位、国外经验借鉴样本不全面等不足之处;顾佳滨、王兴(2022)从科塞冲突理论的视角下分析了民办职业本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顶层设计缺位、办学条件缺漏、办学定位不清和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现实困境;陆宇正、曾天山(2022)从职业本科教育办学治理过程的层面,提出治理理念漂移、治理主体松散、治理制度失衡的三重困境。

总结各位学者提出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大多是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但是职业本科教育涉及的主体有国家、社会、学校,要将这三个主体放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才能总结出一条能够让职业本科得到高速发展且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一)基于学校层面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现代化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得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就要求未来十年,不管是普通本科、职业本科,还是职业院校,都是一个契机,在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要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学校要探索校企协同制定技术科学,探索双元育人模式。英国模式的“学位学徒制”模式和德国模式的“双元制”,都是在校企联动的前提下实施的,采用的是“理论知识”和“实操实践”相结合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我国的职业本科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尝试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技术学科,探索一条新的双元育人模式。企业有丰富的一线生产经验和问题情境,学校能及时掌握每门学科的最新前沿理论,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中,在“专业技术学科建设、标准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标准制定”的各个节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例如,结合我国实情,学生前两年主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中间每学年融入实训周课程,后两年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实践,在学校的牵头下,企业跟学生签订双向协议,企业按照合同法支付学生薪资,这不仅能让学生对企业有归属感,还能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学校实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知识生产逻辑,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迅速和企业配对,实现高质量产出。

优化师资队伍,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实施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在优化师资队伍时,对内要实施绩效改革,设置合理的评教系统,以学生为中心,以评促教,同时根据教师岗位属性,设置匹配相应的培训课程,建立对应的晋升发展通道,激发校内教师职工的科研创新潜力。对外学校在引进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时,要设置合理门槛,发挥“双师型”教师优先导向作用,吸收引进国际国内高水平人才,设立特聘岗位和成立工作室。同时,企业和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现“共培共享”,企业定期派优秀的技术工程师进入学校给学生讲解实操演练,给理论教师做经验讲座,学校鼓励教师进入企业一线,进行技术实践,给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宣讲,双方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享技能人才,解决职业本科教育过程中“教师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