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高校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第二课堂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丽莹[摘 要] 当前是推进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关键期,海南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既是战略机遇又是风险挑战。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尤为重要,高校在探索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拓第二课堂,形成育人合力,为帮助大学生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做足充分准备。
[关 键 词] 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105-04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大会上宣布了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地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当前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期,是推进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关键期,也是海南自贸港高标准发展的窗口期,海南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自贸港政策红利释放带来的市场主体激增和投资项目建设转化为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这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既是战略机遇又是风险挑战,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尤为重要。高校在探索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拓第二课堂,理论联系实践,形成育人合力,为帮助大学生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做足充分的准备。
一、开展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第二课堂活动的背景
(一)重要性分析
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发展规划”,指的是个人在职业道路上从探索到构建框架,再到取得成功和成就的职业活动,这一活动贯穿人的一生。个人在对职业生涯环境中的各方面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自身兴趣、喜好、技能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好的职业选择与路径设定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能通过规划求得职业发展。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在文件中,强调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这一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中提到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该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即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首要条件在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是依据文件精神所设置的公共基础课,既突出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地位,又突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门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综合课程,每个学生终将面临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在知识性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逐渐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二)必要性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应重视且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与实践育人,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不仅仅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一环,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第二课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发展,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是一门融知识与实践于一体的应用性、综合性课程,侧重于学生的实践体验,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我们在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发现,现有的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体现教育的可持续性[1],第二课堂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第一课堂无法取代的。因此,将第二课堂与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相融合,对于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大环境、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海南高校开展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发者与第二课堂建立者的不统一
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开设单位是招生就业处,而第二课堂管理隶属于校团委,校团委是加强和改进第二课堂建设的主要管理者,尽管两者都在学工统辖管理的范围之内,但分属不同的体系,其间交集的范围不多,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或创业训练等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2]。前者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指导指明方向,但是具体的操作与实践还有待探索。后者主导的思想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专业基础之上,对于学生职业的规划、目标确定以及职业需求能力的培养缺乏全程化与科学化的指导理念,这就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二者融合性不佳。
(二)课程教学者与活动实施者的不统一
在大部分高校中,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是学校招生就业处的教师,其中专职教师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超过二分之一的任课教师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又以各院系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为主。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师通常以校团委的教师与各院系分管团学工作的辅导员为主,二者之间不同的职责分工会导致育人目标的理念不同。另外,辅导员是企业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他们既了解企业的要求,也知悉学生的现状,同时“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是辅导员的九大职责之一,但辅导员在活动指导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指导基于经验而非专业知识,使得学生对工作世界的探索有一定的制约性。因此,师资力量的非专业性极大程度制约着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实施。
(三)受教育者与活动实施者理念的不统一
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个性较强,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选择专业时,因个人兴趣或职业理想追求而选择专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孩子的成长受制于家长,一些父母过于让孩子追求分数,对其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的培养不够重视。(2)就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面对职业选择时往往专业不对口,从而出现茫然无措。因此,一些学生认为参与相关第二课堂活动对自身成长不会起到什么作用,或者是认为自己的能力足够,没有必要做此规划,甚至部分学生为了达到第二课堂学分的毕业要求才参与活动,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佳。
(四)第二课堂活动与海南自贸港相关政策融合的不统一
当前是推进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关键时期,我省大力推进就业质量提升行动,优化落实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目前,一些院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个人简历大赛”,活动形式单一且缺乏本土化元素,没有结合我省的情况构建完整体系,没有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承方面的延伸活动,不能实现第二课堂活动与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的统一。一旦价值引领无法深入人心,学生就不能自觉把自己的职业选择同自贸港建设发展需要、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联系起来[3]。
三、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影响
(一)第二课堂的自主性
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成长条件,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知识与发展技能,其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小组组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让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让大学生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定位目标与通道设计的过程,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展现自身最大的价值。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这一自主性可以逐渐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明晰自己合适的职业,增加信心,树立起职业规划的意愿。
(二)第二课堂的多样性
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形象活泼、内容五彩缤纷,以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自主参加关于专业竞赛、文艺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展现了个性、提高了能力、形成了特长,还形成良好的品质与作风。其多样性还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拓展思路、迸发创新思维、提升知识技能等,为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毕业就业做足了充分准备。
(三)第二课堂的综合性
第二课堂是综合课程的具体表现,强调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拒绝“纸上谈兵”,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每次活动中不同的角色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职业体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做好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提供了能力保障。
(四)第二课堂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第二课堂重要的特征之一。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更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学生只有处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了解自身在就业能力方面的缺失和短板,进而取长补短,确定职业目标与制定职业规划。
四、海南自贸港背景下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第二课堂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性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第二课堂设计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是一项连续不断且系统的活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每个人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所做的前期准备以及踏上工作岗位后期所付出努力的过程都属于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期间每一阶段的形成与产生都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从第二课堂的主体与客体来看,对于学生而言,职业发展与生涯教育伴随着其职业生涯的始终,尤其近年来高考实行选科改革后,其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在高一选科时就已经有所体现,因为高一时期选择的必修科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志愿填报的专业方向。对于教师而言,其教育的目的与能力提升应着眼于学生的当下与未来,其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应不间断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也就是其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影响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贯穿到毕业,甚至是毕业后的整个人生职业生涯之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体现、培养方式和实践路径。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仅是在临近毕业时的活动与任务,要分阶段、分年级、分成效做好设计。
(二)适时性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第二课堂设计要具备适时性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学生个人、学校以及社会上。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在不同阶段的职业需求和目标是不相同的,毕业后与在校期间的指导需求也不同,每个专业在不同时期对于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大一、大二期间需要培养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理念,在大三、大四后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学校而言,要根据学校各学期、各阶段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各项活动的实施细则不仅要有系统的规划,还要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之上具备灵活性。对于社会而言,要结合当下的政策需求以及形势需求,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时期都需要有不同的活动设置。例如在“学习雷锋月”期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倡导学生在岗位上发挥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各个阶段要体现各个时期的特性,这也要求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适时性,以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需求。
(三)全面性
在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中要具备全面性的原则,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进行思考与设计,即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在知识经验传授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该课程第一课堂的教学理论,还要重视其实践的过程,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不仅要有理论性知识的拓展,还需要有实践体验类的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当下的职业规划,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还要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遵循全面发展的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