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X”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制度与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方案融合性实践研究
作者: 郑薏 彭雯雯 钟月丽[摘 要] 分析了中国老龄化的严重性,以及社会失智老年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通过“1+X”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制度与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紧密结合专业、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三教”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应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康复医学的复合型、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失智老年人照护;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69-04
随着我国康复事业大力发展,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春天。虽然康复治疗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2019年国务院正式印发,“1+X”证书试点工作在第六条中明确提出要启动。这标志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始在国内各大高校推广。“鼓励各大院校学生积极考取多类职业技能证书,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拓展就业创业技能,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这是试点工作中特别强调的一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指导意见》于2019年6月由教育部发布,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促进书证融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失智老人照料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教育部首批6个等级证书之一。政策出台后,结合我校实际,围绕服务国家需求、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从与老年人康复相关的失智老人照料领域入手,启动“1+X”持证上岗试点工作。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促进“1”与“X”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2]。通过试点,把“三教”改革即教师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从而推行“1+X”证书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实用型技能人才。
一、失智老年康复专业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失智症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50年,失智症患者将上升至1.52亿[3]。截至2019年,我国有1000多万失智症患者,是全球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失智症总人数的25%[4]。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失智症患者将超过3000万[5]。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中国老龄化基数大、来势猛,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甚至困难化家庭叠加在一起,给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很大的挑战[6]。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作出重要制度安排。
近几年,政府在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方面力度很大[7]。先后有5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示范点在全国各地展开,作用不可小觑。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愈发地呈现小型、核心和空巢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完全依靠家庭成员照护的养老越来越不现实[8]。社区服务作为养老的依托平台,失智老人对于社会提供的社区服务有着亟待满足的需求,但是现在国内社区服务往往跟不上,甚至存在空白的问题[9]。因此,现在养老存在“用人荒”的问题,养老康复护理人才缺口超500万。不仅缺少在一线工作的养老服务人员,还缺真正懂经营会管理的养老康复战略人才。因此,需要大规模地培养养老康复事业的后备人才。目前,全国有100所中等职业学校和221所高职学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10]。但本科院校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年养老康复专业,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的人才培养还是“断头桥”。2019年10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支持社会服务包括养老、助残、育幼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培训和培养两驾马车齐头并进,才是突破人才困境的原动力。
二、培养具有“1+X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的康复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1+X”证书体系中的“1”表示学历证书,“X”表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则表示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达标考核融合[11]。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作为新的学业证书制度,学历证书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体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劳动者所具有的职业技能水平,即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12]。“1+X”证书制度既能充分体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又进一步完善了培训制度[13]。因此,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通过“1”夯实,学生技能的提升通过“X”完成,从而拓展学生就业,缓解就业矛盾。
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通过师资队伍、专业和课程建设等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1+X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的康复技能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建好、用好能够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对医院和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在培养医院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的同时,也能促进医院和企业员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相教相长,共同成长”,为医院和企业培训节约成本。
三、“1+X”失智老年人证书制度和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规定[14]。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学制和授予学位、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专业教学计划、专业实践环节、毕业条件与学位授予等。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与时俱进,使之与社会变化的需求相适应[15]。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
融合是将共同目标类别的要素合并成一个新的统一体,是一种“和而不同”式的融合[16]。将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失智老年人照护“1+X”证书制度进行融合,是将两个体系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目的是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开发出与之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之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创业本领,从而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就业能力。融合还可以大大节省教育成本,避免重复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推行“1+X”证书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现代康复技术技能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
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相关内容,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基础,制定完善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17]。为了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结合,研究制定《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在智能化教学支撑环境中,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优质课程,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构建课程资源,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搞好整体课程设计、抓好教学组织和落实,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际,学校康复教研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机融入了“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的证书培训内容,并按照康复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将失智老人相关内容融入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组织和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上都有了新的改变、提升。我校将通过技能培训鉴定,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探索将取得相应学分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专业课考试和职业技能等级考试(鉴定)工作统筹安排,同步开展。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教学培训与评价机构协同实施,充分利用好院校、企业场地和资源。除了将失智老人证书体系内容融入相关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失智老人照护课程,包括基础知识、身体综合护理、认知功能提升、活动功能维护、健康促进护理5个模块,共6个学时(约16学时折合1学时)。配套教材使用:教育部“1+X”失智老人照护技能教材。
(三)建立师资团队和实训室建设
我校结合试点工作要求,将提高实训条件,盘活教学资源,提高实训能力,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要求和相关专业建设,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高质量的培训。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流程与生产流程对接,同时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团队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加强立项院校间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由若干养老机构建立协作共同体,推动院校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项目中,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教师培训纳入其中。同时,积极参加由培训评估机构举办的教师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各方面工作能力。
(四)建立健全学校监督、管理与服务机制
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试点工作相关环节进行公示和公告。建立健全学校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保障体系,严格过程监控,对教学和培训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创新学籍管理方式,对具有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和社会成员,按规定程序入学接受相关专业学历教育时,可按规定换取学分,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18]。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职教国家学分银行个人学习账户系统对接,记录学分,为用人单位识别和学生就业提供在线公开查询等社会化服务[19]。充分利用新技术平台,开展网上服务,增强学习者的体验感,不断提高对证书考核、培训和管理的水平。
四、“1+X”失智老年人证书制度下的教学问题剖析
(一)教学方案及教学内容有待优化
为了让“1+X”失智老年人证书和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融合,有待进一步将失智老年人照护技能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相关的考核标准和评价内容融入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将“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标准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使实操培训模块内容融入综合实训学习领域中。
(二)师资教学力量有待提升
随着失智老人照护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人才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学校具有丰富一线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紧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不足,师资建设落后严重地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因此,需要加强建设老年康复教师队伍,注重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也要充分利用合作的校企合作单位,让校内教师定期参与一线调研和临床实践,更大程度上提升其临床专业技能,使其有充分的岗位胜任能力,这样才能在实践能力、理论素养方面得到迅速提升。未来,还要探索完善人才引进和交流的工作机制,切实聘请客座教授来校讲学,包括邀请失智老年照护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试命题专家来校讲学,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合理性和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