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作者: 素雅 关萨茹拉[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步探讨,提出了互联网+艺术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并对实现该模式所需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互联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117-0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趋势。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类教育机构、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学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同样面临着如何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课程中的问题。
一、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在教育领域,互联网+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互联网+让教育更加便捷、高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学生可以在家里或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1]。同时,网络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量身定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线教育平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推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荐合适的课程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更多资源。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视频、电子书籍、网络课程等。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学习。同时,网络资源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素材,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现在,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互动课堂等形式进行在线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直播课程与教师进行互动,提出问题并得到及时解答,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2]。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零碎、松散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如音乐、美术、舞蹈等。然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不足。课程内容常常是随意安排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不适应。同时,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和观念的不同也会导致课程内容的差异化。比如,有的教师可能会过多关注技巧性和表现性,而忽视了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引导,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零碎化,还会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3]。在课程设计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仅仅把课程设计为“以音乐为主,其他艺术形式为辅”,或者“以美术为主,其他艺术形式为辅”,这样的设计往往缺乏整体性和多样性。同时,由于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也不够紧密,这导致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影响了学习成效。此外,教学内容的重复度和重复率也比较高,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对课程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4]。教学内容的重复度和重复率高,还会导致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在现行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零碎、松散,没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观念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课程内容的覆盖范围和深度也存在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稳定。
(二)课程实践方式太过单一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解,缺乏互动和参与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和热情难以被激发。而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则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然而,实践方式上的不足也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现有的实践方式较为单一,比如简单的手工制作、模仿性的绘画等,缺乏创意和挑战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同时,课程的实践方式也缺乏针对性,没有因地制宜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选择,使得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实践方式的单一性也与课程的时效性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艺术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因此课程的实践方式也需要随之不断更新和改进[6]。只有不断更新和调整课程的实践方式,才能使课程教学更加接近现实和实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三)教学模式单调、传统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单调、传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教师往往更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很多教师课堂上只是简单讲解课本上的内容,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也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缺乏兴趣,还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得不到发挥。此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但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中却鲜有应用。缺乏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科技设备,也限制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让教师与时代脱节,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7]。
(四)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评价体系却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当前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考试和测验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考核。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其次,现有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评价方法不够全面,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最后,当前的评价体系也存在区域差异和学校差异的问题,即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对于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和实施方式也存在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考试和测验成绩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8]。同时,过于依赖这种评价方式也会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此外,当前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存在一定的评价误差和不公平性。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公平性构成了挑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一)循环微课对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活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领域,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成为高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的一大热点问题。循环微课是一种“以微课为基础,以课程为主线,以互动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中,循环微课可以将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让学生在互联网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循环微课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开展“儿童创意美术课程”教学时,课程内容涵盖了绘画、手工、雕塑等方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循环微课的教学模式,制作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微课,如“素描基础教程”“七彩纸鹤的制作方法”等[9]。这些微课的时长通常为2~5分钟,便于学生随时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观看这些微课,进行预习或复习。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课堂时间用于循环微课的互动教学,上传一些有关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微课,并设置相应的在线测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上传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微课,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学生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和展示自己的成果和心得,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会随时巡视并指导学生,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高技能。通过循环微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能够加强课堂互动和参与,提高学习效果[10]。此外,循环微课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流和互动。例如,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微信群或者在线论坛,让学生在看完微课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和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不断进步,同时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引进互动视频展示教学成果
互动视频是一种以图像和声音为媒介的交互式学习工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观看和交流。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中,引进互动视频可以更好地展示学生的教学成果,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总论”课程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关键内容,主要介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方法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和音乐素养。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上,教师通过互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制作的音乐教具。学生利用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制作不同类型的音乐教具,如手鼓、口琴、铃铛等[11]。他们将自己制作的音乐教具录制成短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与其他同学分享。在课堂上,教师播放学生录制的视频,让其他学生观看和欣赏。通过观看学生的作品,其他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音乐教具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激发他们对音乐教育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师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除了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还通过互动视频展示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观摩大师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12]。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三)运用网络技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知识资源,这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艺术类别繁多,美术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针对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展示相关的国画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更多的国画资源,拓宽和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和艺术素养。通过网络搜索和筛选相关的国画资源,并整理出一个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其中,学生需要分析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国画的基本绘画技法和风格特点,并在具体实践中体验国画的魅力。这个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可见,运用网络技术可以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加广泛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艺术文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3]。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创新和深入的学习体验。例如,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名为“AR画室”的应用程序,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艺术家在画室里的操作流程,学生可以在“AR画室”中使用虚拟画笔、颜料、画布等工具进行绘画,进行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这种虚拟画室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理念。另外,国内的一些在线游戏和互动式教学平台也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阿里巴巴钉钉推出的“钉钉艺术课”,它是一款集视频课程、教材、考试、证书于一体的艺术课程,整个课程学习过程都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课程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速学习、掌握知识。